愛伊米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一、夷陵之戰:一場必須打的戰爭

蜀漢皇帝劉備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遇到了諸葛亮,也得到了諸葛亮向他獻出的《隆中對》。

《隆中對》的戰略對處於迷茫中的劉備來說,無疑是撥雲見日: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撥雲見日之後的劉備,有了前進的方向,也就開始了鹹魚翻身。

劉備先撿了孫權赤壁之戰的便宜,得了荊州(主要是南郡),一改之前居無定所,東奔西逃的處境,接著又得了荊州南邊的四郡,然後挺進益州,奪取漢中,迅速完成了“跨有荊、益”,形勢一片大好。

奪得漢中後,劉備已經完成了統一天下的戰略部署,即大將關羽守住荊州,蜀漢主力集結於漢中邊境,兩路大軍對中原的曹魏形成壓迫之勢,一旦曹魏篡奪漢室江山,蜀漢大軍將從荊州、漢中兩路並進,則“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可是,劉備的高興日子還沒有過幾天,傳來了荊州失守,關羽父子身亡的訊息。

失去荊州,意味著蜀漢不僅失去了一個伸出去的拳頭,更是被斬斷了一支胳膊,很容易被對手趁機而入,使得劉備的益州隨時遭受威脅。

蜀漢形勢立刻從主動變成了被動,不要說復興漢室,自己的生存尚且不保。

東吳則正相反,早在諸葛亮之前的孫策時代,就已經定下了取荊州,奪益州的戰略。孫權更是數次想取益州,而今荊州奪到手,孫權的下一步自然要挾勝利餘威,衝著益州而來。

魏、蜀、吳三國,誰都想爭霸天下,誰都想吃掉對方,要想自保,唯有實力。

劉備如果不能給孫權一個反擊,甚至重大打擊,東吳軍就會衝到家門口來。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為了益州的安全,劉備要向東吳宣示力量,並收復荊州。於是,劉備發起了對東吳的戰爭。

劉備的對吳戰爭勢如破竹,直到夷陵。

二、劉備手中的總兵力

史書對劉備出川的兵力一直沒有明確記載,因此,今人只能在各種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推測。

事實上,劉備進入四川后,他的軍隊主要分四部分:

1、在赤壁之戰前的老部隊;

2、赤壁之戰後收編的荊州軍;

3、益州劉璋部蜀軍;

4、馬超帶來的少數民族部隊。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劉備先得荊州,而後拿益州,因此帶了不少荊州軍入蜀,“將步卒數萬人人益州”,而所謂數萬,當在3萬以上,之後又有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帶兵跟進。

其中張飛又有“數萬之眾”。也在3萬以上。

據此,可以推測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帶進益州的客軍總共不小於7萬。

劉備進益州並沒有打過硬仗,因此幾乎全盤接收了劉璋的益州蜀軍。

劉璋部的益州蜀軍大致分佈為:

l楊懷、高沛指揮的“白水軍”上萬人;

l扶禁、向存軍萬餘人;

l另外還有幾支數量不詳的軍隊,如李嚴、費觀統帶的綿竹軍;劉鎖、張任、劉循統帶的錐城守軍;張裔統帶的陌下軍;嚴顏統帶的巴郡軍等。

當劉備兵臨成都城下時,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記載,“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僅成都城內還有3萬人,因此估計劉璋蜀軍總共不少於10萬。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馬超帶來的部隊沒有具體數字,可是馬超在建安十六年反曹操時有10萬人,“其眾十萬”,投劉備時,帶來了氐族和羌族的部落,因此推測不少於2萬人。

如此,劉備獲得益州後,除卻關羽在荊州的軍隊,應有至少20萬人。

三、劉備用於夷陵作戰的兵力和孫權抵抗劉備的參戰兵力

劉備用於夷陵作戰的兵力,並沒有直接的資料,卻可以進行估算。

在夷陵之戰前,劉備有一次對孫權的作戰準備。即是劉備獲得益州後,孫權討要荊州,派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於是劉備帶兵出川,“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而與劉備的主力相配合,關羽率領的3萬荊州軍同時啟動:“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如此,劉備用了8萬人來對孫權作戰,這是在劉備握有荊州,對孫權佔有戰略主動的情況下。

劉備在荊州丟失後,已經喪失了戰略上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因此只能增加對孫權用兵的數量,即大於8萬人。具體數量,可以從以下資料分析得出:

1、《三國志。劉曄傳》記載,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人,備僅以身免”。

2、《三國志。孫權傳》記載:“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說明劉備蜀軍營寨有50餘座;

3、《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破其四十餘營”,“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根據以上三點做簡單推測,假設陸遜將所破的40個營寨蜀軍全部殺死,總共有8萬,50多個營寨的蜀軍至少有10萬人。

因此,劉備用於夷陵之戰的數量應該大於10萬人。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而孫權用於抵抗劉備的兵力則在《三國志。陸遜傳》中有很明確的記載:

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恆等五萬人拒之。

即孫權用於抵抗劉備的兵力是5萬。

對劉備來說,這是一場以10萬對5萬的以多打少的戰役。

四、劉備和東吳軍的夷陵作戰經過

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七月,蜀漢討吳大軍正式出發。

蜀漢先鋒大將吳班率4萬精兵出川后,一路所向披靡,朝著宜都逼近。一旦吳班拿下宜都,就直搗下游的南郡。

南郡就是劉備向孫權有借無還,得而復失的荊州要郡,向宛、洛的戰略要地。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章武二年,即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率主力跟進到了秭歸。

劉備軍分兩路:劉備親率一路走“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其實就是江南;另一路由黃權率領,“督江北諸軍”走江北。

這時,東吳孫桓、朱然率5萬水陸軍迎戰,被吳班的前鋒殺得大敗,不得不後撤60裡,退到夷陵城內。

吳班的陸軍和陳式的部分水軍沿長江兩岸將夷陵城包圍。

劉備主力又在猇亭大破吳軍,正要乘勝進兵之計,統領東吳六郡八十一州兵馬的大將陸遜趕到。

陸遜嚴肅軍紀,放棄夷陵城,並加緊設立了三道防線,和劉備蜀軍相持。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陸遜對深入吳境的劉備蜀軍,採取的策略是“乘高守險,廣佈守禦之策,以觀其變”,就是閉而不戰。

被閉而不戰的吳軍拖得“再而衰,三而竭”的蜀軍,移營密林傍溪納涼休整,“沿江七百里,下四十餘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

陸遜用弱將淳于丹率5000軍試探劉備位於江南的第四營寨,被殺得大敗而歸。可是,這場敗仗卻讓陸遜摸到了蜀漢軍的虛實。

夜晚,陸遜以朱然軍從江南以陸軍火攻,韓當從江北以水軍火攻,周泰在江南以水軍火攻,三路軍的火攻,使得樹林中的劉備軍驚慌失措,四面逃散,結果自相踐踏,再被東吳軍乘勢衝殺,頓時大敗。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驚慌失措的劉備本人也幾乎老命不保,幸被趙雲救駕才得以逃回白帝城。

此戰,10餘萬蜀漢軍,被殺8萬。

五、劉備夷陵之戰失利的經驗教訓:如何能勝

劉備沿江出川攻吳,只有三條路線:長江南北兩岸的兩條陸路和一條長江水路。

1、正確的戰略:水陸三條路線齊頭並進

劉備應該如何出兵?《三國志·陸遜傳》中陸遜給了最好的答案,陸遜對吳主孫權說:“臣初嫌之,水陸俱進。”

說白了,如果劉備採用三路同時進軍,即長江南北兩岸的兩路陸軍和長江水軍相互配合,同時行動,陸遜便無力迴天。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可是,劉備並沒有出動水軍主力,只是前鋒吳班有陳式的少量水軍。而在主力對決中,只進行陸戰的蜀軍對吳軍的攻擊力就大打折扣,而且,在險惡的三峽地區,沒有水軍配合,不但削弱了進攻的攻擊力,更給撤退造成了困難。

2、即使沒有水軍參與,還有獲勝機會:走江北陸路

即便沒有水軍參與,只要戰略佈置得當,劉備也還有獲勝的機會。

既然沒有了水軍,劉備還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即長江南北兩岸,選擇哪一條路線為主攻路線。

選擇主攻路線,要做到揚長避短。

劉備軍隊的優勢在於數量和士氣,東吳軍的優勢在於防禦的地利。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以多打少的劉備軍,要選擇便於大兵團展開的開闊地和東吳軍作戰,如此,才能抵消東吳軍利用地利的防禦優勢。

關於這一點,陸遜也說得很明白:“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疲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

陸遜的意思是怕劉備和吳軍進行平原作戰,可是劉備卻偏偏選擇在山地,這樣大軍不僅無法展開,而且在山地行進還疲倦不堪。正是陸遜希望的。

從夷陵附近的長江南北兩岸來看,南岸河流縱橫,山川眾多,而北岸往當陽一帶卻則多為平緩的丘陵和谷地平野,便於大兵團的展開和作戰。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可是,劉備卻偏偏將主力安排在南岸作戰,《三國志。黃權傳》記載:“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即劉備的主力在江南作戰,而江北黃權的主要目標卻是防止魏軍,這支軍隊自然不可能全力投入對吳軍的作戰。

於是,本該三路進攻的蜀軍,成了錯誤方向上的一路進攻。

自古蜀道難難以上青天,出蜀道當然也難。事實上,劉備在江南的行軍非常辛苦,乃是“緣山截嶺”,這樣的行軍,還沒有進行兩軍交戰,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了。

如此的戰略佈置,劉備蜀軍的失敗就成了必然。

六、諸葛亮對夷陵之戰的甩鍋

劉備對東吳的夷陵之戰,軍師諸葛亮的態度鮮見於史料。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劉備千辛萬苦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就是要諸葛亮幫他打天下。諸葛亮也為劉備定下了光復漢室的戰略,就是要“取荊州”。

諸葛亮對荊州的重視勝於劉備,他曾兩次勸劉備乘機奪取荊州,一次是劉表病危,一次是劉琮降曹,兩次都是大好機會,可是礙於情面的劉備都沒有同意。

劉備討伐東吳如此大事件,史料上卻鮮見諸葛亮的態度。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沒有諸葛亮對夷陵之戰的參與。《三國志。法正傳》中卻有諸葛亮的間接意見。

劉備敗走白帝城後,諸葛亮嘆: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諸葛亮嘆,如果法正活著,就能勸阻劉備不要對東吳作戰,即便對吳作戰也不會失敗。

意思是諸葛亮並不贊成劉備對東吳作戰。

可以諸葛亮的地位和劉備的信任,如果他不贊成劉備討伐東吳,劉備是不可能打這麼大仗的。

而且劉備討伐東吳本是個獲取荊州的好機會,諸葛亮沒有理由不贊成劉備去奪取荊州。

只是,本來穩操勝券的伐吳被劉備搞成了失敗,這是諸葛亮沒有料到的。於是,諸葛亮事後為自己甩鍋,只是這種甩鍋的話劉備是聽不到的。

七、夷陵之戰對蜀漢的後果

夷陵之戰將原本欣欣向榮的蜀國軍力頃刻間毀於一旦。

劉備損失了他帶到益州的數萬精銳,這些久經沙場的精銳兵將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事實上,這一戰之後,使得諸葛亮再也沒能建立起一支蜀漢鼎盛時期的精銳之師。

夷陵之戰劉備和陸遜各多少軍?劉備怎樣才能勝?此仗孔明何作用?

蜀漢不僅喪失精銳,還耗費了大量的糧食物資,再加上失去的荊州,使得原本和魏、吳兩國縮小的差距,又飛快地拉開了。

夷陵之戰的後果,是蜀漢對荊州變得可望而不可及,徹底默認了荊州歸屬東吳的事實。而失去了荊州,蜀漢就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基礎,也就造成了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舉國之力發展軍事,強行北伐,連年征戰,終於使自己鞠躬盡瘁,命喪五丈原,也將蜀國國力拖得日趨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