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蚩尤”的本義,甲骨文揭開謎團,難怪九黎首領被稱為蚩尤

大約4600年前,中國處於“上古三國時代”,即炎帝部、黃帝部、蚩尤部互相爭鬥,最終炎黃聯盟擊敗了蚩尤,於是族人——“黎民”就融入了炎黃部族。其中,“蚩尤”或是部落名稱,或是九黎部落首領名叫蚩尤,莫衷一是。

由於傳統華夏是由炎帝、黃帝、蚩尤三部組成,因此他們三人也被並稱為“中華三祖”。但問題在於:炎黃名稱都很高大上,史書有相關記載,《史記》中說“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帝王世紀》中說“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那麼蚩尤為何叫“蚩尤”呢?史書上沒有給予解釋,但甲骨文卻揭開了殘酷的一幕!

“蚩尤”的本義,甲骨文揭開謎團,難怪九黎首領被稱為蚩尤

甲骨文中的“蚩”

甲骨文中的蚩字,由“止”與“蟲”構成,上“止”下“蟲”結構,其中“止”是腳趾的意思,因此蚩字本義就是咬人腳趾的某種小爬蟲(或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蚩,蟲也。”

因此,“蚩”不是一個好東西,後人根據本義將之引申為醜陋、無知,元代《六書正偽》中記載:“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

無論小爬蟲,還是無知者,都是一種蔑稱,那麼上古九黎部落的酋長,會以“蚩”取名嗎?顯然不會滅自己威風,只可能是別人強行賦予“蚩”之名。

“蚩尤”的本義,甲骨文揭開謎團,難怪九黎首領被稱為蚩尤

甲骨文中的“尤”

甲骨文中的尤字,由“又”與“一”組成,其中“又”代表右手,“一”劃在“又”字上,或表示多了手指(比如六指),或表示犯罪而切除手指(或右手),或表示手上生出了面板病——贅疣。下圖,尤字解釋為罪過。

總之,尤字表示有問題的、病態的,現在右手上有東西是多餘的。那麼,上古九黎部落首領,會認為自己是“多餘”的嗎?

因為是多餘的,所以又引申為過失、罪過、特別、格外、超出一般的等意思。

“蚩尤”的本義,甲骨文揭開謎團,難怪九黎首領被稱為蚩尤

從甲骨文“蚩與尤”來看,真相就很殘酷了,“蚩尤”的本義大致是多餘的小爬蟲。

毫無疑問,“蚩尤”不可能是九黎部落對首領的稱呼,而應該是炎帝、黃帝部落對他的蔑稱,將其貶低為“蚩尤”,說成讓人討厭又不會造出威脅的多餘的小爬蟲。顯然,這是勝利者的宣言,非常無情地剝奪了“蚩尤”的本來稱呼。

蚩尤死後九黎部落民眾的結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佐證上述結論。

“蚩尤”的本義,甲骨文揭開謎團,難怪九黎首領被稱為蚩尤

九黎部落戰敗之後,他們的民眾被稱為“黎民”,而在先秦歷史上,“黎民”卻是一個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群體。“百姓”完全不同於“黎民”,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族姓氏的統稱。

“黎民”之“黎”,古通“黧”,本義是黑色。所謂“民首皆黑,故曰黎民”,這種黑色不是因為經常勞作被太陽曬黑,而是因為“墨面”、“黔首”,就是在臉上刻寫黑色的字,以作為奴隸的標識。

“黎民”之“民”,與如今的意思截然不同,金文中的民字字形非常恐怖,就是“一根針刺入左眼”,致使一目而盲。郭沫若解讀指出:“橫目則是抗命乎視,故古稱‘橫目之民’,橫目而帶刺,蓋盲其一目以為奴徵,故古訓雲‘民者盲也’。”他認為人臣服時會俯首聽命,從側面看人下跪時會發現眼睛是豎起來的,所以“臣”是“豎目”,而不下跪時是“橫目”,表示不願臣服。因此,“民”是一群被刺瞎一隻眼的人的統稱,只可能是奴隸。

當然,戰國時期的“民”,出現了不少變化,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提高,《說文解字》中註解戰國篆書民字時說“民,眾氓(通“萌”,一片萌發的小草)也,從古文之象”。說到底,當時統治者眼裡的“民”,猶如小草一般,人多而無識。

“蚩尤”的本義,甲骨文揭開謎團,難怪九黎首領被稱為蚩尤

可見,“黎民”是奴隸,沒有家室、也無姓氏,並被刺瞎一目作為特有的標記,甚至可以作為祭祀用的“人牲”或殉葬的“人鬲”。也就是說,戰敗之後的九黎部落,下場極為悽慘,幾乎都淪為了奴隸。

更為重要的是,蚩尤統領的“九黎”部落,本名可能也不叫“九黎”,而是炎帝、黃帝部落給予的蔑稱,意思是“九個有罪而被墨面黔首的部落”,他們的下場是淪為奴隸,所以被稱為“黎民”。

相傳,炎黃聯盟大戰蚩尤時,號稱由上百個姓氏集團組成,猶如史書說武王伐紂時八百諸侯(一個諸侯代表一個姓氏)響應,於是炎黃集團就成了“百姓”集團,而戰敗被俘的九黎人淪為奴隸,就被稱為“黎民”。

“蚩尤”的本義,甲骨文揭開謎團,難怪九黎首領被稱為蚩尤

總之,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蚩尤,還是九黎,都不太可能是自稱的名稱,而是炎黃集團對他們的蔑稱。一代又一代之後,人們逐漸遺忘了他們的真實稱呼,於是曾經的蔑稱“蚩尤”、“九黎”等就成了他們的正式稱呼。所以說,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古今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