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古代內斂的文化意識導致中國始終沒有發展出海洋文化

現代史學界把古希臘古羅馬的地中海文明視為典型的海洋文明。以地中海為中心,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曾影響到廣大的周邊地區,南至撒哈拉、東南至紅海地區、東北至黑海地區、西出直布羅陀海峽、北至高盧與英國,時間長達幾個世紀,成就了典型的商業文明。而古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被稱作“大河文明”。尤其在中國,其綿延不絕的幾千年發展過程中,竟一直忽視著它那漫長的海岸線,延續著內向的農耕文明。

古代中國的海洋文明

眾所周知,我們的中華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自古以來就不具備擴張、開放等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徵。然而,史料表明,古老的中國並非絕對沒有海洋文明。只是中國的海洋文明與西方海洋文明表現為不同的形式,而且幾度被壓制扼殺,沒有真正發展起來。那麼古代中國人,尤其是統治者,究竟有怎樣的海洋觀呢?古中華的海洋文明又是如何發展的呢?史料告訴我們,古代中國不但一直與海洋打交道,而且還有深刻影響。

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過6只獨木舟的船槳,舟山群島則出土過大量有關舟楫陶器,這是非常有說服力的航海文物。這些文物不僅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造出了舟楫,而且證明他們在5000年前就已開始航海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大興“漁鹽之利”,成為富甲諸侯的“海王之國”,當時出現了專門進行水上戰鬥任務的古代海軍部隊——舟師。當時吳、越、齊、楚等各大諸侯國的造船業發達,並有戰船征戰在海河之上。據說吳、齊還在黃海進行了一次大海戰。

中國古代內斂的文化意識導致中國始終沒有發展出海洋文化

徐福

秦始皇為尋長生不老靈藥,派遣徐福東渡,最後到達日本,充分顯示了當時不凡的航海技術。漢代任命過“樓船將軍”、“戈船將軍”、“橫海將軍”和“下瀨將軍”等,樓船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大軍種。

三國時期,吳國擁有風帆戰船5000艘。太和四年(230年),孫權派衛溫將軍統率萬人船隊遠航到臺灣,吳國的使臣還曾遠航至東南亞。南北朝時期,惠琛和尚在得到皇帝恩准後,向東遠航2萬里到達美洲去普度眾生,並把華夏文明的種子播撒在美洲大陸。應當說他才是發現美洲的第一人。唐代鑑真和尚東渡,又一次向日本帶去了中華文明。唐代還組建了龐大的水師,利用大型“五牙”戰船,多次越海東征高麗。宋代,尤其是偏安東南時期,海上貿易特別活躍,出現了泉州福州等重要海港。元明時期,中國航海達到高峰。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密切了中華文明的對外聯絡。

明中後期以後,由於閉關鎖國政策,中國開始了長達幾百年的海禁,直至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大門。這一段時期是海洋文化的衰落期,不過也出現了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臺等重大歷史事件,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中國航海並非止步不前了。

中國傳統的海洋意識

然而,經過比較不難發現,中國的這些“走向海洋”的步伐,顯然不具備亞歷山大大帝般的擴張欲,不具備哥倫布一般的“尋金”欲,更不具備後來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殖民欲。而且,中國“走向海洋”更多地屬於特定個人的行為(儘管有時候是奉王命),既非嚴格意義上的代表政府行為,也不能代表主流民意。這與中國傳統的海洋意識直接相關的。

班固說:“四裔之地,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者懲而御之,去者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蓋聖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得之不為益,棄之不為損,盛德在我,無取於彼。”這正是古代中國海洋意識的典型體現。

中國古代內斂的文化意識導致中國始終沒有發展出海洋文化

愛新覺羅·玄燁

古代中國王朝對於臣服和朝貢的周邊各民族,即環繞著中國形成東亞的邊緣地帶的那些地區或政權,不抱任何土地擴張和直接統治的慾望,雖然致力於維護最高權威,但在很多時候表現出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比如,歷史上康熙帝收復臺灣之後,曾產生過盡撤臺灣島民回大陸的想法。或許,在它看來,收復臺灣的意義僅在於顛覆了鄭氏政權。看來,即便這樣一位較為開明的皇帝,也沒有較強的海洋意識。

古代中國的文明心理制約海洋意識

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沒有得到發展,我認為根源於國民的文明心理。中國民眾長期處於農耕時代,由於客觀條件適宜,沒有產生海外探險的強烈慾望,因而一直保持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這正好與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海洋民族形成鮮明對比。海洋民族憑藉舟楫“四海為家”,不像農耕一樣具備“有種有收”的邏輯,所以不斷探索的精神是其生存所必需的。海洋又是一個比大陸更為自由和無界限的世界,所以海洋文明具有廣闊性、不穩定性甚至侵略性。

中國文明是重權威的,所謂“一山難容二虎”。而希臘羅馬是重自我的。希臘文明最發達的時候,也是一系列的城邦,不曾組成一個絕對集權的國家。可以想見,中國人心目中的神都是幾近完美的,不可抗拒的;而古希臘古羅馬心目中的神往往更像人類,他們是能力超眾卻擺脫不了常人思想、也會犯錯誤的。所以說海洋民族骨子裡都是“自由”“競爭”,最終發展為商業文明。中國文明則相對保守,還一度陷入了“自大”的境地。

可以看出,傳統的中華文明固然十分炫目,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點。比如傳統儒家學說,其實就是提倡守舊和服從,反對創新、反對標新立異的。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這是不利於發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