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二十四史》中100句經典名言名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二十四史》中100句經典名言名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均以紀傳體編撰。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涵蓋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

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中100句經典名言名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史記》

解釋:災禍不會胡亂發生,幸福不會憑空到來。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史記》

解釋:辦事猶豫不決,反遭受禍害牽累。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史記》

解釋:終極的品德的人是不會與平常的俗人合流的,能成就極大功業的人是不會和眾人謀劃的。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記》

解釋: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死了,狗也沒用了,就要烹煮著吃了。這裡是指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

解釋: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福來有由,禍來有漸。

——《三國志》

解釋:福氣降臨是有原由的。災禍的降臨,是逐漸發展來的。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三國志》

解釋: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

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

——《三國志》

解釋:秉持著忠貞的志向,恪守謙虛退讓的品格。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

——《三國志》

解釋:用兵的道理,先確定會取勝再出擊,估計敵人的實力再商議將領人選,所以每次都不會失策。

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三國志》

解釋:要建立國家,就要先奪取兵權;要建設國家,就要崇尚道德教化。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後漢書》

解釋:人的一生在於勤奮,不積極求索就什麼也得不到。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後漢書》

解釋:在貧賤時結交的朋友是決不能忘掉的;同甘苦,共患難的結髮妻子是不能休掉的。

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後漢書》

解釋:大丈夫的志氣,不得志的時候應當更加堅定,年老的時候應當越發豪壯。

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野。

——《後漢書》

解釋:涓涓細流雖小,但彙集起來會漸漸成為江河;小火把雖然微弱,最終能夠形成燎原大火。

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後漢書》

解釋:智者相時而作,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愚人卻違反歷史潮流而動。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漢書》

解釋: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書》

解釋:讓他們明白違犯強大的漢朝的,即使再遠也一定要誅殺。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

——《漢書》

解釋:指功業和名望是幹出來的,而不是靠弄虛作假得到的。

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

——《漢書》

解釋: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於人事;善於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於今事。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漢書》

解釋:失之毫釐,相差千里。

情由憶生,不憶故無情。

——《晉書》

解釋:情感由回憶而生,不去回憶就不會有情感生出。

喜怒不形於色。

解釋:內心的喜怒哀樂從不在臉上表現出來。

——《晉書》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

——《晉書》

解釋:長久積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壞事,四面八方都會知道。

一軌九州,同風天下。

——《晉書》

解釋:車軌相同,風俗一致。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後者慎其先。

——《晉書》

解釋:想要端正末梢就要先端正根本,要想有好的結果必須謹慎行事。

成立之難如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

——《新唐書》

解釋:成功的艱難如同登天,失敗如同火灼燒毛髮一般輕鬆。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新唐書》

解釋: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他的本性。

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簡冗官,誠治本也。

——《新唐書》

解釋:減少事情不如減少官員,減少官員不如減少吏人,能精簡多餘的官吏,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

——《新唐書》

解釋:樂於聽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沒有不興盛的;拒絕別人的規勸,沒有不混亂的。

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

——《新唐書》

解釋:不才的人得到晉升和重用,那麼有才之士就不會得到施展。

法不一則奸偽起,政不一則朋黨生。

——《舊唐書》

解釋:法令不統一,奸邪偽詐之風就會興起;政策不統一,結黨營私之徒就會出現。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舊唐書》

解釋:不尊重他人,別人自然也不會尊重你。

忠臣不順時而取寵,烈士不惜死而偷生。

——《舊唐書》

解釋:忠臣不會迎合世俗,譁眾取寵;烈士不會害怕死亡而苟且偷生。

運籌千里,勇冠三軍。

——《舊唐書》

解釋:在千里疆場上謀劃征戰,身先士卒英勇殺敵。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舊唐書》

解釋:指不要忘記從前的事情,可以為以後的事情做借鑑。

敵未滅,何以家為?

——《宋史》

解釋:敵人還沒有被消滅,憑什麼成家。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宋史》

解釋:搖動大山容易,搖動岳家軍難。

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

——《宋史》

解釋:指君子之間講的是情義、道義,小人之間則是為了利益而為伍。

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

——《宋史》

解釋:得到人才的方法,在於瞭解人;而瞭解一個人,在於知道他是否名實相符。

慷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

——《宋史》

解釋:指慷慨激昂地獻出生命比較容易,沉著鎮靜地為正義而犧牲則比較困難。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

——《舊五代史》

解釋:善於處理事理尚且不能完全成功,善於修身的人尚且不能沒有過失。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舊五代史》

解釋:天子難道生來就是做天子的嗎,不過是因為兵強馬壯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罷。

習見善則安於為 善,習見惡則安於為惡。

——《新五代史》

解釋:經常見到善良的人或事,就對行善的事情感到快樂。經常見到邪惡的人或事,就對作惡的事情感到快樂。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新五代史》

解釋:豹子死後留下珍貴的毛皮,人死後留下美名於後世。

食人之祿而任人之事。

——《新五代史》

解釋:吃了人家的飯,就要盡心竭力地報效人家。

己不自信,何以信於人?

——《明史》

解釋:自己都不信任自己,怎麼能取信於別人呢?

一時寵利有盡,千秋青史難欺。

——《明史》

解釋:一時的恩寵與利祿總會完結,一時的矇騙是難以改變公正的歷史記述的。

所謂敬天者,不獨嚴而有禮,當有其實。

——《明史》

解釋:對上天表示恭敬,不僅是指態度上恭順守禮,還應該具備實際內容。

枉己者不能直人,忘親者不能忠君。

——《明史》

解釋:自己行為不端的人就難以要求別人行為端正,不孝順父母的人亦不能忠於君主。

所謂敬天者,不獨嚴而有禮,當有其實。

——《明史》

解釋:對上天表示恭敬,不僅是指態度上恭順守禮,還應該具備實際內容。

時不可再,機不可失

——《隋書》

解釋:時機難得,必需抓緊,不可錯過。

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

——《隋書》

解釋: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儘管需要修養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忠誠和孝順才是最首要的。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之氣,人有喜怒哀 樂好惡之情。

——《隋書》

解釋:天氣有陰晴風雨黑白,人有喜怒哀樂好惡。

知臣莫若於君,知子莫若於父。

——《隋書》

解釋:瞭解臣子的莫過於君主,瞭解兒子的莫過於父親。

知文德武功,蓋因時而並用。

——《隋書》

解釋:文德與武功,應隨著時世的變化而並用。

函車之獸,離山必斃;絕波之鱗,宕流則枯。

——《宋書》

解釋:能夠容納車輛的大獸,離開大山就會葬命,能夠橫渡波濤的大鱗。離開水流就會枯死。

選賢於野,則治身業弘;求士於朝,則飾智風起。

——《宋書》

解釋:在民間選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國君就能修身立業;在朝廷選擇士人,巧飾才智的風氣就會興起。

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

——《宋書》

解釋:只有經過狂風的考驗,才知道哪種草是強勁的;只有在動盪的年代,才能發現誰是忠臣。

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罰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

——《宋書》

解釋:懲罰要謹慎不要濫罰,獎勵(給恩惠)要警惕偏心,不公正;懲罰太濫,會造成不把罰當成回事,獎勵(給恩惠)偏心,不公正還不如不獎勵(給恩惠)。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元史》

解釋: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

以我之鎮靜,御彼之猖狂。

——《元史》

解釋:用我的鎮靜自守來對付敵人的猖狂。

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

——《元史》

解釋: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如同山丘一樣不可撼動,分散的時候又如風雨—樣無所不至,如雷電一樣迅速,鷹鶻一樣矯捷。

大獵而後見善射,集議而後知能言。

——《元史》

解釋:一次規模宏大的打獵後,就可以知道誰是善射之人;在一次集體爭論之後,就可以知道誰是有真知灼見的人。

用人之道,又當以心術為本也。

——《元史》

解釋:用人應以心術為本。

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魏書》

解釋:單個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體的力量強大,不容易被打垮。

夫尚儉者開福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

——《魏書》

解釋:崇尚儉樸,就是奠定幸福的基礎;喜好奢侈,就是滑向貧困的先兆。

白日光天兮無不曜,江左 一隅獨未照。

——《魏書》

解釋:白亮的太陽照耀天地,唯獨江南的一塊地方照不到。

迷而知反,得道不遠。

——《魏書》

解釋:指有錯及時改正,其實離正確就不遠了。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魏書》

解釋: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周書》

解釋:以一個人的言論來選擇人,那麼人們都學會掩飾自己的言語;以一個人的行動來選取人,那麼人們都會竭力於做實事。

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

——《周書》

解釋:辦不同尋常的事,就要依靠不同尋常的人。

政之於民,過急則 刻薄,傷緩則弛慢。

——《周書》

解釋:政治對於人民,操之過急就顯得刻薄,失於遲緩又讓人感到鬆懈。

兵務神速,事貴合機。

——《周書》

解釋:軍事行動貴在神速,辦事貴在抓住時機。

帝王之道,以寬仁為大。

——《周書》

解釋:帝王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有寬厚仁慈之心。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南史》

解釋:軍隊寧可長期不使用,也不可一天不存在。

大丈夫當橫屍戰場,奈何狼藉都市。

——《南史》

解釋:忠烈之士,寧可戰死疆場,也不願苟活都市。

理貴有中,不必過厚,禮與世遷,豈可順而不斷?

——《南史》

解釋:道理貴在恰到好處,不能過分和絕對化。

人生何事須聚畜,一身之 外亦復何須。

——《南史》

解釋:人生沒有什麼需要儲蓄的,除自身之外,什麼都不必須。

非臣不亂,非臣不平。

——《南史》

解釋:忠臣輔助君王治理國家,因而天下沒有忠臣不能平定;亂臣助紂為虐,使國家混亂無序,因而天下沒有亂臣也不會混亂。

死有重於太山,貴其理全也;生有輕 於鴻毛,重其義全也。

——《北史》

解釋:有的死比泰山還重,貴在其理全備;有的生比鴻毛還輕,重在其義全備。

大廈之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北史》

解釋:建造宮殿的木材不是一棵樹的枝幹就能完成的,統治者的功業也不是靠一個大臣的計策、謀略。

死有重於太山,貴其理全也;生有輕 於鴻毛,重其義全也。

——《北史》

解釋:有的死比泰山還重,貴在其理全備;有的生比鴻毛還輕,重在其義全備。

人之聰明,多失於浮炫。

——《金史》

解釋:人的聰明,大多失於浮華炫耀。

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

——《金史》

解釋:能夠虛心聽取不同意見接納勸諫,用人不疑,這不能不說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啊!

教化之行,興於學校。

——《金史》

解釋:政教風化的推行,首先從學校興起。

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梁書》

解釋:溝壑可以蓄滿水,而人的志向和慾望是永無止境的。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梁書》

解釋:屋子漏在上面,知道它漏了卻是在下面。

愛之如父母,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鬼神,畏之如雷霆。

——《梁山》

解釋:像父母一樣愛戴他,像日月一樣敬仰他,像對待鬼神一樣敬重他,像看待雷霆一樣畏懼他。

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

——《梁書》

解釋:對於富裕和顯貴不得意忘形。

以言取士,士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梁書》

解釋:根據言語來選取士人,士人必將誇飾他們的言辭;根據行為來選取士人,士人必將竭力而行。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

解釋:大丈夫寧願為正義而死,也不願苟全性命。

土相扶為牆,人相扶為王。

——《北齊書》

解釋:指如同土和土挨在一起就能壘成牆一樣,人和人相互扶持就能成就事業。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北齊書》

解釋:瓜田李下,必須避嫌,古人對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應該像防禦水患一樣,不忽視細微末節。

賢達哀樂,不在窮通禍福之間。

——《遼史》

解釋:英明豁達的人的喜怒哀樂,與窮困、通達、災禍、幸福沒有關聯。

不 愛其親,豈能及物?

——《陳書》

解釋:一個連父母雙親都不愛惜的人,怎麼能愛惜他物呢?

兵家稱客主異勢,客貴速戰,主貴持重。

——《陳書》

解釋:兵家認為客主的形勢不同,異地作戰貴在速戰速決,本土作戰貴在穩紮穩打。

居後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後,則為後。

——《陳書》

解釋:在後面,望著眼前,那是前;而在前面望著後面的,就為後。

古者春夏二氣,不決重罪。

——《陳書》

解釋:古代的君王,在春夏兩個季節,不處決重罪之人。

編草結庵,不違涼暑。

——《南齊書》

解釋:編草搭成草屋,難避寒暑。

希世之寶,違時則賤。

——《南齊書》

解釋:希世寶物,如果不合時宜也會低賤。

END

∞文章來源:古風詩詞歌賦曲∞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勃勃 出品:冬日陽光∞

版權宣告

本刊號系公益傳播中華文化平臺,部分文章及圖片,我們一時沒找到原創作者,或無法聯絡上作者;或您申請了原創,或您擁有圖/文網際網路傳播權,但我們推送過程中並沒得到提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我們刪除。同時,希望作者聯絡我們以便支付稿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