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姚崇擔任過幾朝宰相?他為什麼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擔任過幾朝宰相?他為什麼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他本來叫袁崇,但是由於武則天時候,突厥叱利元崇發動叛亂,武則天不喜姚崇與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為了避諱“開元”的“元”字,復改為單名姚崇。姚崇也是大器晚成的型別,少年時喜好遊樂,騎馬打獵,20歲之後才開始努力讀書,在他的奮發之下,仕途開始漸漸往上走,得到了狄仁傑的賞識,轉而被狄仁傑推薦給了武后。處理政事,腳踏實地、勇往直前,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專橫。一生三起三落,仍忠於朝廷。深得武后喜愛,之後,姚崇以奉養年邁母親為名,自動請辭,但是武后捨不得,只是免去了宰相的職務,但是保留其相王府長史一職,讓他奉養老母。深受寵愛,但是耐不住武后年老,開始老眼昏花,武后的男寵張易之等人利用職務之便,不停地謀取自己的利益,姚崇不畏權勢,直接上告張易之,張易之在武后面前吹枕邊風,結果姚崇被貶。之後張柬之等人發動神農政變,擁立中宗做皇帝,使權力重歸李氏,姚崇恰於此時回到京城,得到任用,朝堂之中一片慶賀之聲,然而只有姚崇在看到武后遺體時,忍不住潸然淚下,張柬之、桓彥範對他說:“今天豈是哭泣的日子,恐怕你禍將臨頭。”姚崇說:“我事奉則天多年,一朝離去,感情一下子難於割捨。昨天我參預你們誅二張之謀,是臣子應盡之責;今天辭別舊主而哭泣,也是一個臣子應有的節操。若因這次的哭泣而遭懲罰,我也心甘情願。”由此,可見其節操,果遭被貶。後唐睿宗繼位,又被徵召回朝,得到重用,再次登上了宰相的位置,除中宗時期弊政,任用忠良,貶黜奸邪,賞罰分明,杜絕請託。本來為民做事做的好好的,但奈何牽扯進了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政治鬥爭,再次被貶,但是被貶期間仍繼續為民請命,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的一致讚揚,並且立碑以歌頌。直至李隆基上位,姚崇徹底出名,他再次被李隆基封為宰相,並且在當宰相之前,要求李隆基答應他十件事情::“為政先仁義”、“不求邊功”、“中官不預公事”、“國親不任臺省官”、“行法治”、“租庸賦稅之外杜塞貢獻”、“寺廟宮殿止絕建造”、“禮接大臣”,也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說”,只有玄宗答應他這十件事情,他才會擔任宰相。李隆基欣然同意,姚崇拜相後,大力革除弊政,推行社會改革,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姚崇歷經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個皇帝,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當過宰相,可謂權傾一時。但從他上位和被貶的時間來看,他基本是在朝廷開始新興,要改革發展的時候站出來,拯救時事政治,所以也被稱為“救時宰相”。說他不敬神,不信鬼,是因為他對蝗災的處理措施,玄宗某一年,某地蝗災大肆氾濫,古代民眾畏懼鬼神,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不敢殺蟲子,怕有傷和氣,因此蝗災受災程度越來越嚴重,姚崇直接列舉古史,《詩經》道: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帝也曾下詔道: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一力促使滿朝滅蝗,使得百姓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21年(開元九年),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追贈揚州大都督,諡號文獻。729年(開元十七年),唐玄宗又追贈姚崇為太子太保。地位崇高,可見其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