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演義小說大多是三分實七分虛。其中,三國演義應該是最為典型的案例。因為與正史相比,《三國演義》中很多人的能力被削弱,而且削弱程度怎一個“慘”字了得,比如周瑜、魯肅等人。與之相對的,是很多人被放大強化,甚至達到神話的地步,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關羽等人。

那麼,三國演義為什麼會有這種傾向呢?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因為羅貫中作為傳統的知識分子,有著很明顯的正統傾向,他認為蜀國才是漢室正統,只有劉氏子孫才有資格繼承皇位。所以,蜀國政權中凡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幾乎都是正面的形象,而魏國與吳國不是奸邪小人便是酒囊飯袋,如果一定要從這些被削弱的人中選出一個最慘的,那無疑是周瑜。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周郎之慘“無人出其右”

周瑜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一個小肚雞腸、嫉賢妒能、脾氣暴躁的人物形象。好像自打登場,每天不是生氣便是走在受氣的路上,直到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之後,還要受諸葛亮假惺惺的哭喪之氣,真可謂是最“窩囊”的英雄人物。

歷史上在火燒赤壁中,功居首位的周瑜,又被羅貫中移花接木一般將功勞轉嫁到諸葛亮頭上。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可曾想過,赤壁之戰是周瑜一生中最為光輝燦爛的壯舉,為了能夠保證火攻的成功,周瑜連血本都押上,與老將黃蓋上演一場“苦肉計”。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誠如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所寫的那樣“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如此一位英姿颯爽的統帥活靈活現地展現出其高超的智謀,令後人仰望不止。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正史中的周瑜

先來說說性格,史書上評價周郎“性度恢廓”。意思是說,周瑜為人性格非常豁達,絕對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嫉賢妒能之輩。

史書有這樣一段記載,周瑜剛剛當上中護軍時,老將程普對他非常不服,畢竟中國人歷代都有講資歷“按資排輩”的傳統。程普是江東成名已久的老將,周瑜只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兩者資歷對比懸殊。所以程普堅決不遵守周瑜的將令,還多次公然折辱他,周瑜每次都儘量避開與程普正面交鋒。

隨著時間推移,周瑜的領兵才能在一場又一場的大小戰役中慢慢展現,程普終於被他的才能和德行折服,逢人便說“跟周瑜交往,就像喝醇酒一樣舒心”。

另外,《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也從沒有見過對周瑜氣量狹小的記載。相反的是,大多數評價都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這樣的褒揚。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再說周郎的軍事才能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帥二十萬大軍南下準備渡過長江,一舉拿下偏安一隅的吳國。當時吳國的總兵力加起來不到五萬,頓時國內一片譁然恐慌,很多人都要求孫權投降。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同時曹操差使者送來書信,說只要孫權肯投降,不殺一人,而且孫權還可以繼續做江東王。一邊是看起來必死的局面,一邊是繼續做江東王的誘惑。連孫權本人一時間都搖擺不定,只好召集眾人商議,朝中大臣基本上都選擇投降,只有魯肅和周瑜提出反對。理由很簡單,誰都可以投降,只有孫權不可以,官員們投降之後還可以繼續做官,孫權卻只有死路一條。

在這場生與死的博弈中,周瑜提出曹操軍隊的弱點,長途奔襲,糧草不濟,中原人不識水性,不擅長水戰,恰恰這些都是東吳最擅長的,最後,周瑜請求帶兩萬精兵破曹。與此同時,魯肅也提出聯劉抗曹的方針。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卻被《三國演義》黑得很慘

戰事後來的進展和結果大家都知道,只不過正史與三國演義中有很大的出入。苦肉計是真的,黃蓋確實受了皮肉之苦;火攻也是真的,只不過這件事從佈局到實施都是周瑜的手筆,諸葛亮既沒有用草船借過箭,也沒有借過東風,至於舌戰群儒也是難以考證的事情。

赤壁之戰後,中原大地正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周瑜不僅為東吳穩定住局面,還一舉挫傷曹操的元氣,使得魏國在數十年時間裡再無精力南下。

為將最重要的就是忠心,周瑜對東吳的忠誠也絕對超過三國時期所有的將領,根據《江表傳》記載,曹操曾經想要拉攏周瑜為己所用,派能說會道的蔣幹帶著書信前去遊說,許以高官厚祿,周瑜果斷拒絕。要知道,當時的魏國與吳國實在是雲泥之別,面對這樣的誘惑,周瑜卻絲毫不動心,這足以證明他對孫氏的忠誠。

周瑜的一生都獻給了戰場,獻給了吳國,卻在三國演義中成了氣量狹小的小人,實在是太過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