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三國演義》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考察世界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國家的歷史都經歷了一個從分散走向統一的程序,這一程序反映的是人類從部落走向集體,最終使“國家”得以脫胎的過程。在諾曼征服以前,英格蘭經歷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七國時代”,也可以說這是英格蘭歷史上的“戰國時代”,正如秦國一統六國,英格蘭的“七國時代”最終也走向了統一。一、七國時代: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

羅馬征服了英格蘭,將這座與歐洲大陸隔絕的“蠻荒之地”納入到了羅馬文明體系中。為了保護這座島嶼,羅馬人費盡苦心在英倫島上修建了兩座鮮為人知的長城(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安敦尼長城(Antonine Wall))。這屬於羅馬人的“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在歐洲大陸上萊茵河和多瑙河畔,即日耳曼長城。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

修在不列顛島上的長城是為了阻攔蘇格蘭人,歐洲大陸上的長城是為了阻攔日耳曼人。但長城並沒有能夠阻止羅馬帝國走向衰敗和分裂,日耳曼人不僅侵入了羅馬帝國的領土,在羅馬帝國衰弱後,羅馬人離開了不列顛島,取而代之的是日耳曼人中的一個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在羅馬帝國衰弱後,他們不約而同地從西歐以及日耳曼尼亞地區向不列顛島遷徙。

具體的歷史細節已無法用文字逐一還原,這些民族在羅馬人走後進入不列顛島,透過武力征服在英格蘭的南部建立了數量遠不止七個國家的政權,但實際上在他們入侵的時候其社會形態還隸屬於氏族部落時期,“國家”的出現需要建立在生產力提高,社會分工出現,階級得以劃分的基礎上。這一過程儘管漫長但卻迅速,不斷的兼併戰爭使他們最終在公元七世紀的時候形成了七個國家(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麥西亞王國)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七國分佈版圖

從分佈上來看,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的勢力最終成為英格蘭的主導,這一重要意義在於它奠定了英格蘭人和英格蘭這兩個民族和國家主體。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融合產生了英格蘭人,就連“英格蘭”這一稱呼也得益於盎格魯人將不列顛這片土地稱之為“盎格蘭”(England),意為盎格魯人的土地。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對英格蘭的影響是奠定性的,除了民族,稱呼以外,古英語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在英語沒有出現之前,不列顛島上流行著塞爾特語、拉丁語和凱爾特語三種語言,它們分別是不列顛本地土著使用,羅馬人帶來了拉丁語,凱爾特人的凱爾特語。當操著一口日耳曼語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不列顛島上時,形勢發生了變化。

換言之,當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島上以後,古英語便出現了,英語的發展經歷了融合發展的漫長時期,世界任何文明的語言都會經歷這樣的變化。早期的古英語屬於西日耳曼語(Ingvaeonic)方言,諾曼征服以後古英語和法語進行融合,便進入了中古英語時期,隨後再經過對發音的糾正和完善,殖民時代英語的傳播,最終形成了現代英語。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遷徙英格蘭的路線圖

以上這些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對英格蘭這一形態的奠定作用,羅馬人儘管統治不列顛島長達四百餘年,然而除了留下兩條長城以外,最終什麼也沒有留下。羅馬化的不列顛島時期似乎進入了一個發展的停滯階段,儘管羅馬文明在彼時已經是一個高大發達成熟的文明,但它對於不列顛島的歷史推動作用似乎少得可憐,在其統治時期甚至連基督教都未曾傳入不列顛島,直到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基督教最終才傳入英格蘭。七國時代:分裂與統一,諾曼征服前夕的英格蘭

儘管七國時代的盎格魯—撒克遜奠定了英格蘭的主體歷史和未來發展,但是七大王國有一者要和後來的英格蘭歷史有直接的必然聯絡,這意味著像中國歷史中的秦國一統六國,建立秦朝,使中國歷史從一個分裂時期走向統一。在不列顛島上也需要這樣來呈現。

唯一由朱特人建立的肯特王國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或許最有可能統一英格蘭的國家,這首先得益它在地理上的優越性,其王國的位置大約在今天英國的肯特郡,這是英國距離歐洲大陸最近的地方,在多佛爾海峽之間它和法國隔海相望。這種地理的優越性促使朱特人有更好的機會和歐洲大陸進行聯絡,使肯特王國率先在七國之中崛起。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英國肯特郡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肯特王國和歐洲大陸的地理圖

歷史確實是這樣發展的——肯特王國是七國曆史上的第一個霸主,同時也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率先和歐洲大陸有交流的王國。公元597年,肯特王國的君主埃特爾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受了羅馬教皇格里高裡派來的使節的洗禮,成為七國曆史上第一個接受基督教洗禮的君主,並信奉基督教,由此形成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區。

宗教替肯特王國和歐洲大陸搭建起了一道橋樑,不過歷史發展有它的偶然,儘管從現實來看肯特王國以其霸主地位最有可能和希望統一英格蘭,但是在接下來的數個世紀裡它卻最終走向了衰落。其後湧現了兩個霸主麥西亞王國和韋塞克斯王國,奧發君主在位時期,麥西亞王國的勢力達到了巔峰,這一時期整個南英格蘭都成為它的領土,甚至迫使韋塞克斯成為其藩屬國。

不過歷史最終會選擇最後的勝利者,將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歷史向諾曼征服過渡的任務最終卻是由韋塞克斯王國來完成的。在韋塞克斯王國愛格伯特在位時期,七國曆史開始走向統一,愛格伯特是一位“秦始皇式”的君主,同時又是一位“晉文公式”的君主。早年由於被政治對手剝奪了繼承韋塞克斯的繼承權,這位皇子不得不流亡歐洲法蘭克王國十三年。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最終在政治對手去世以後才得以回國繼承王位,韋塞克斯王國在他手中走向輝煌和巔峰。也許是在歐洲大陸豐富了見識和智慧,回國以後的愛格伯特整頓國力,積極的奉行“擴張政策”。絕大部分王國都在他的攻擊下成為韋塞克斯的附庸,他最強勁的對手麥西亞王國,公元825年的時候,他們在艾蘭敦(Ellendun)展開了交鋒,勝利的天平倒向了他。

他自稱“不列顛的統治者(Bretwalda)”,成為全英格蘭的宗主。但這一統一更多隻是政治形勢上,封建制度在英格蘭還並未成熟,那需要等到諾曼征服以後。不過他至少確立了韋塞克斯王朝對英格蘭的統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丹麥人在這一時期對英格蘭的入侵,因為這群維京海盜曾經短暫的統治了英格蘭一段時期。

丹麥人是第三批入侵英格蘭的民族,在8世紀末左右,他們開始大規模的入侵英格蘭,而肯特王國在當時深受其害。這群強悍的維京人在不列顛島上攻城奪地,最危險的時候只有埃塞克斯王國、諾森布里亞、麥西亞和韋塞克斯王國四者倖存。最終的結果是來自於韋塞克斯王國的阿爾弗烈德大王(大帝)擊敗了丹麥人,並與丹麥人劃區而治,從法律形式上確定了丹麥人在不列顛島上享有的領土,也就是所謂的“丹麥法區”。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維京入侵和丹麥法區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阿爾弗烈德大王(大帝)

這一時期英格蘭的歷史主要集中於韋塞克斯王國和丹麥人的紛爭,為了奪回被丹麥人佔領的土地,韋塞克斯王國不斷髮動針對後者的戰爭,最終在公元954年收回了“丹麥法區”。阿爾弗烈德大王被尊稱為英國的國父,這首先在於他維持了韋塞克斯王國對英格蘭的統治,擊敗了丹麥人的入侵,韋塞克斯王國也是在這一時期和英格蘭的歷史融為一體,也就是說英格蘭的歷史就是從這裡開始發端。

他的繼承人長者愛德華的功業更為偉大,使蘇格蘭在形式上臣服於韋塞克斯王朝,他收復了大部分之前被丹麥人佔領的土地,成為第一個全不列顛的共主。但是,英格蘭最終還是在10世紀末被來自於丹麥的克努特一世征服,韋塞克斯王國短暫覆滅,英格蘭進入丹麥王朝時期。這時的英格蘭已經臨近諾曼征服時期,但它已經完成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

從5世紀左右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島開始,這段歷史經歷了四百年的發展,使得英格蘭完成從氏族部落向封建化轉變的程序,同時也完成了割據王國向統一王朝的發展。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完成了它的歷史人任務,丹麥人最終並沒有在不列顛島上建立長久的統治,來自於歐洲大陸上諾曼底公國的諾曼人成為最終的贏家。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諾曼征服

1066年來自於法蘭西的諾曼人成功的入侵併征服英格蘭,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從這一時期開始,英格蘭開始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結束,諾曼王朝開啟在英格蘭的統治,封建制度在英格蘭紮根,直到二戰前英格蘭從此再也沒有面臨來自於島外的攻擊,作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韋塞克斯王國儘管消逝了,但是前者卻成為現代英格蘭人的主體,構成英格蘭的主體民族。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英格蘭開始和歐洲大陸進入矛盾不休的時期,而這就是諾曼征服以前英格蘭“七國時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