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他的老丈人,這個人著實不簡單

《三國演義平話》之所以成為萬世流傳之經典,著實是因為書裡的故事值得反覆品讀,意味無窮。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他的老丈人,這個人著實不簡單

第八十四回有載,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殺得劉備大敗而逃。追擊蜀軍的過程中,陸遜率兵一路追趕到江邊。然而,江邊不見劉備的蹤跡,徒留幾堆亂石。陸遜敏銳地發現,在亂石之中,似有殺氣流露出來。陸遜不敢託大,連忙找來當地的百姓詢問情況。百姓告知陸遜,早年蜀軍入川時,諸葛孔明已於此地佈設陣圖,自此之後,亂石裡便經常出現雲氣。

之後,陸遜爬到附近的高山上,居高臨下觀察石陣,並沒有看到陣中有什麼殺機。想來只是諸葛亮設下的惑人迷陣,放下心來的陸遜立即帶兵進入石陣。殊不知,陸遜剛剛入陣,陣中便風起雲湧、飛沙走石,陸遜連忙讓軍隊調轉方向,想要儘快逃離這個鬼地方,然而,風沙早已瀰漫開來,陣法中可見度極低。眼看陸遜與官兵要中招,這時有一老人憑空出現,帶著陸遜逃出生天。解救了陸遜之後,老人向他說道:

“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也。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佈下石陣,名八陣圖。臨去之時,曾分付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老夫適於山岩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就是這段文字,每次筆者看來都覺得頗為玄妙,裡面有許多資訊撲朔迷離,難以解答。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他的老丈人,這個人著實不簡單

且先來看看孔明為何要設下這迷陣。

當地百姓所言非虛,諸葛亮設八陣圖是陸遜入陣幾年前的事,當時,劉備打著平定張魯的旗號殺入蜀地,隨後關羽坐鎮荊州,諸葛亮、趙雲、張飛等人共同入川。在途經夔關期間,諸葛亮沿著江河設下此陣法。

歷來行軍打仗,陣法都是由人來組成的。用石頭來構造陣法的情況比較罕見,缺點卻相當明顯——無法移動。這樣的陣法,只能用做阻攔和防守。諸葛亮設陣法時,考慮的就是川蜀的安全問題。一旦荊州淪陷,此地的八陣圖就能阻攔敵軍深入。

火燒連營後,陸遜追殺蜀國主公,八陣圖果真發揮了作用。按照書中的描述來看,倘若沒有老者(黃承彥)多管閒事,陸遜此番凶多吉少,起碼要折損大量兵員。黃承彥是何許人也?諸葛亮的老丈人。那麼,諸葛亮的老丈人為何要幫助敵軍脫困呢?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他的老丈人,這個人著實不簡單

難不成,孔明早已料敵機先,指示老丈人幫助陸遜脫困?

且看書中,此戰之前馬良曾詢問孔明:“一旦主公失敗,該如何守住成都。”面對這個問題,諸葛亮的回答是陸遜肯定不敢追到成都。馬良詢問孔明原由,諸葛亮稱:“早年入川時曾在魚腹浦這個地方駐紮了十萬精兵強將。”馬良有些疑惑不解,自己曾多次路過魚腹浦,根本沒有看到蜀軍。諸葛亮讓馬良無需多慮,屆時自然知曉。從這裡我們能夠看到,諸葛亮並沒有其它戰略安排,就是決定藉助八陣圖來阻攔,甚至,擊潰陸遜。

既是如此,那麼,身為老丈人的黃承彥為何要自作主張?

是不是黃承彥的立場有問題,或者昏聵糊塗,所以破壞了諸葛亮的大計?並非如此,黃承彥是荊州地界的名士,和龐德公、司馬徽等人都是好哥們,崔州平、徐庶這些晚輩也對其相當敬仰。黃承彥是荊州一帶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亦是諸葛亮的岳父,由他來經辦大事是不會出什麼疏漏。更何況,從黃承彥的定場詩中,我們也能看出此人對名利並無興趣,且眼光極其長遠,擁有真正的智慧。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他的老丈人,這個人著實不簡單

既然黃承彥是一位智者,那麼,他的所作所為就更難以解釋了。

對於自己的行為,黃承彥在與陸遜交談時似乎可以自圓其說:“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表面上看來老人家有好生之德,不願讓生靈塗炭。但仔細想來,事情絕非黃承彥說得那麼簡單。老人家真正的目的,實為挽救蜀漢基業,挽救諸葛亮。

劉備這次出兵,本已犯了兵家大忌。諸葛亮連番勸說無果,主公執意出兵,所以在戰前諸葛亮就已預言“漢朝氣數休矣”。一場夷陵之戰,令蜀漢損兵折將,民怨四起,加上荊州淪陷,劉備已徹底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本錢。即便是後輩曹丕,亦清醒地看到“陸遜若勝,必盡舉吳兵去取西川;吳兵遠去,國中空虛,朕虛託以兵助戰,令三路一齊進兵,東吳唾手可取也。”

才智不如前輩的曹丕都能洞悉這一點,更別說是黃承彥了。黃承彥對天下大勢的判斷,可以說是相當長遠的。東吳追擊劉備,陸遜帶兵進八陣圖,勢必會死傷無數。千萬別小瞧了諸葛亮的本事,在正史中諸葛亮或許不會什麼左道之法,但在小說裡諸葛亮的陣法殺傷力極強。

陸遜此行輕則折損過半,重則命喪當場。從蜀漢的角度來看,這既是好事,亦是壞事。短期看來,東吳主力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力量應對曹魏南征,吳國滅國只是時間問題。長期看來,東吳滅國三分天下之勢被破壞,用不了多久坐擁中原和江東的曹魏勢力便會長驅直入,奪取蜀地一統中原。

因此,黃承彥雖然沒有得到女婿的指示,仍自作主張,將東吳主力解救出來。期間,陸遜聽聞曹魏來犯,立即撤軍,蜀漢之危自解。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他的老丈人,這個人著實不簡單

既然此舉對蜀漢而言有莫大的好處,立下不世奇功的黃承彥為何邀功呢?

即便他對名利興致缺缺,也可以將功勞歸於女婿諸葛亮呀!

然而,當我們翻開《三國演義》,便會發現八十四回之後黃承彥像憑空消失一般,再也沒有出現在文字中。面對這樣一位拯救了蜀漢江山的救世主,蜀漢高層為何沒有加以表彰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昭烈皇帝尚在人世。

劉備發兵東吳以前,或者說荊州之變出現期間,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已經出現了裂痕,甚至,爆發了矛盾。在以往的歲月裡,不論大事小情,劉備都要放低姿態,詢問孔明先生的意見。

然而,舉國征討東吳這樣關乎兩國命運的大事,劉備卻自作主張,並未採納諸葛亮的意見,甚至直接拒絕了諸葛亮的方案。更加離譜的是,在發兵之後,劉備事事獨斷專行,沒有聽從包括諸葛亮在內任何軍師的建議。劉備帶兵打仗的水平著實有限,他是上位者的材料,卻不具備主帥的能力,所以他的失敗完全是可以預見的。

劉備打了敗仗,蜀漢積累了多年的精銳折損八成,當年《隆中對》的宏圖偉業付之一炬。以劉備本人來說,他已經顏面掃地,愧對諸葛亮。但在這份愧疚之中,此前埋下的猜忌卻並未消弭。至於當時與東吳的政策,劉備、關羽皆持對抗意見,在劉備的影響下,蜀漢朝野上下都決定與東吳交惡到底。如此這般,黃承彥的立場就有些尷尬了。

世人都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他的老丈人,這個人著實不簡單

他雖然是為了蜀漢的未來考慮,但私放敵國主帥的行為根本無法得到官方的認可,更別說是表彰了。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自然知道老丈人的所作所為對蜀漢而言意味著什麼。但是,即便諸葛亮能夠體會到岳父的苦心,理解岳父的行為,他又怎能在滿面愁容、對東吳恨之入骨的主公面前提及此事呢?

荊州對於諸葛亮的藍圖而言,是無可替代的根據地。一旦荊州失守,那麼,蜀漢就再無進取之可能。更何況,此番劉備帶走了全部精銳,將所有主力輸在夷陵戰場上,這時的蜀漢連自保都成問題。所以,接下來蜀漢的發展方針便是據守不出,舔舐傷口,休養生息。劉備晚年經此一敗,鬱鬱而終,將蜀漢的未來交託到諸葛亮手上。

此時,諸葛亮力排眾議,在朝堂上舌戰群儒,堅決要與東吳重拾盟約。為了達成這一外交目標,諸葛亮主動派遣使者出使江東,與孫吳重修舊好,鞏固聯盟。自此,兩國之間雖然存在一紙盟約,但蜀漢方面對東吳的偏見卻是揮之不去的。主公劉備之死,與陸遜有直接關係。所以在蜀漢群臣看來,東吳的所有人都可以被原諒,偏偏陸遜不可以。在這種思維的左右下,當年營救了陸遜的黃承彥自然成了眾矢之的。所以,即便《三國演義》裡沒有提到黃承彥的結局,我們也能猜出一二。

面對蜀漢朝臣的指指點點,黃承彥黯然隱退,從此不再出現在公共場合了。

可以說,對於黃承彥而言,這樣的結局也沒什麼不好。畢竟,他向來淡泊名利,對榮辱功利看得很淡。以他的人生修為,這些虛名何足掛齒?只要女兒和女婿能夠安好,他便再無半點顧慮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