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與影視中的大遼男子服飾

本文作者黃強

大遼北班臣僚穿本民族服飾,但是大遼的國主卻不穿契丹民族服飾,與南班朝臣穿漢服。祭山等重大典禮,遼國國主也穿漢服。

歷史與影視中的大遼男子服飾

【圖1,五代契丹首領服飾泥塑】

遼國將皇帝祭服稱之為國服。《遼史·儀衛志》記載:皇帝在大祭中,“服金文金冠,白綾袍,束紅帶,懸魚,三山紅垂。飾犀牛玉刀錯,絡縫烏靴。”小祭“皇帝硬帽,紅克絲龜文袍。”朝服用“實裡薛袞冠,絡縫紅袍,垂飾犀牛玉帶錯,絡縫靴。”遼太宗則穿錦袍,束金帶。

遼代的官服分為公服、常服。《遼史·儀衛志》記載:公服,皇帝戴紫、黑色幅巾,穿紫窄袍,腰間束玉帶,或者紅色襖服。遼國的臣僚戴氈冠、紗冠。“氈帽以金花為飾,或加珠玉翠毛,額後垂金花,織成夾帶,中貯發一總。”紗冠形制如烏紗帽,無簷,不掩蓋雙耳。額字首金花,上結紫帶,末綴珠。臣子的服飾穿紫窄袍,系 鞢帶,以黃紅色條裹革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綴之。

歷史與影視中的大遼男子服飾

【圖2,遼代圓領袍展示圖】

常服,遼代皇帝穿綠色窄袍,其中單(袍服內的服飾)多用紅綠色。

北方氣候寒冷,裘皮必備,高官顯貴者披貂裘,以紫黑色貂皮為貴,青色貂皮次之。又有使用皮毛潔白的銀鼠皮。裘皮衣中用貂毛、羊皮、鼠皮、沙狐裘的為低等級官員、階層人員。

契丹民族袍服與中原漢族所穿的缺胯衫有所不同,不在兩側開衩,也不是無縫的直喇叭筒,而是後(臀部)開衩。開衩的兩片以紐扣固定在一起,騎馬時解開釦子。袍服裡面是中單,中單有直領與圓領兩者,中單外扎有紅或藍色的布帶,雙帶頭垂下與膝齊。

歷史與影視中的大遼男子服飾

【圖3,遼代壁畫人物】

遼國君主穿漢服,與他倡導漢化有很大關係。任用漢人,韓匡嗣、韓德讓父子曾先後作為南京幽州府(今北京)留守,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擊敗宋兵,以軍功得到重用。《燕雲臺》中的蕭燕燕就是後來遼聖宗的生母,承天皇太后,即《楊家將》中大名鼎鼎的蕭太后。韓德讓得到蕭太后倚重,遼聖宗時兼領北、南樞密使,綜理軍政,成為皇帝以下最高的執政者。

歷史與影視中的大遼男子服飾

【圖4,遼代契丹出行圖】

自遼興宗重熙年(1031)以後,凡大禮都改用漢服。《遼史》裡有詳細的記載。按照南朝服飾制度,遼國制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官員的官服。

遼主有袞服、朝服、公服、常服,戴通天冠、翼善冠。皇太子有進賢冠、進德冠,親王有遠遊冠,官員有進賢冠等。遼主祭祀宗廟、遣上將出徵、飲至等用袞服,《遼史》:“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華蟲、火、山、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文,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革帶、大帶,劍佩綬,舄加金飾。”與中原漢政權的皇帝袞服基本一致。皇帝常服“柘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與《舊唐書》《新唐書》記錄的唐代皇帝常服一致。南班官員“五品以上,幞頭,亦曰折上巾,紫袍,牙笏版,金玉帶。”“六品以下,幞頭,緋衣,木笏,銀帶,銀魚袋佩,靴同。八品九品,幞頭,綠袍,鍮石帶,靴同。”此種服制,與中原漢族政權的官服也基本相同,朝服、祭服、公服多用漢制。

歷史與影視中的大遼男子服飾

【圖5,《燕雲臺》劇照】

袞服、通天冠、遠遊冠、進賢冠、進德冠、翼善冠都是漢人的冠帽。漢民族袞服、冕服有十二章紋,各有寓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現在被遼國拿來使用,說明對中原服飾的尊崇。

遼國北班官員服色比較單一,主要是紅綠兩色。一般臣民的長袍樸素,顏色灰暗,多采用銅綠、暗藍、褐、赭石等中間色調的衣料。

歷史與影視中的大遼男子服飾

【圖6,《燕雲臺》劇照】

電視劇《燕雲臺》中太平王、明衣大王、蕭思溫宰相都屬於北班官制,服色繁雜,並不符合遼國實情。假設服色多樣,用於南班官員,倒還說得通,畢竟南班官服有紫、紅、緋、綠等多色。

不可否認《燕雲臺》中的服飾精美、漂亮,追劇一族喜歡上這樣的大遼服飾也不奇怪。但是如果我們穿著這樣服飾穿越到大遼,大概會被大遼人拒絕,因為他們並不認同。

黃強,字不息。金學家、服飾史學家、文藝評論家。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繡羅衣裳照暮春》《黃沙百戰穿金甲》《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近二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