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我國漢代有“公車待詔”,兩宋以後有“公券”,舉子去京城應試的差旅費公家報銷,但唐代舉子應舉過程中的一切開銷都得自己負擔。所以讀書科考的投入還是很大的,普通人家很難承受。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那麼,唐代舉子科考到底要花多少錢呢?

我們先不考慮在本府的鄉試,畢竟路途近點,開銷會更小。只考察一下透過鄉試,有資格去京城應舉的舉子的開銷。考試開銷涵蓋範圍,起碼有下面這些:

1、交通工具和食宿費用。

古代的交通工具當然就是馬匹了,也有騎驢的。《太平廣記》中記載閻濟美應舉時,投宿“清化裡店,屬時物翔貴,囊中但有五縑,策蹇驢而已。有舉公盧景莊已為東府首薦,亦同處焉,僕馬甚豪。”窮書生騎破驢,富公子奴僕都騎高頭大馬。晚唐詩人項斯在《落第後寄江南親友》中寫道:“古巷槐陰合,愁多晝掩扉。獨存過江馬,強拂看花衣。”舉子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馬。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有破驢就不錯了,還有更窮的,徒步赴京趕考。晚唐荊南(即長沙)人劉蛻在《上禮部裴侍郎書中》自雲:“家住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裡。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日行六十里,用半歲為往來程。“從長沙步行到西安,往返費時半年,其中艱辛,可想而知了。而唐代考中進士的難度是很大的,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科舉士人久困科場乃至終身不第的情況不為少見,這就難怪要發出“終年唯旅舍,只似已無家”的感嘆了。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除了交通工具,旅途食宿的開支會更大,為節省開支,舉子一般會投宿朝廷開的驛館。唐代驛站很發達,全國共設有1639個驛站,無論是生鮮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還是普通平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都能承接。這些驛站主要職能是傳送信件公文,同時還兼有客館功能。

除了驛館,唐代有大量的商業旅店,一般屬於個體戶性質,連鎖酒店還沒有文獻記載。《太平廣記》記載:武德中,李義琛、李義琰和李上德同應進士舉,因家貧,3人“共有一驢赴京,次潼關大雨,投逆旅,主人鄙其貧,辭以客多不納,進退無所舍,徒倚門傍。”三人只有一破驢,也就是步行赴京趕考了,屬於赤貧讀書人行列,難怪勢利眼的店主拒絕他們入住,估計是窮書生和店主講了價,被店主拒絕,三人只得在大雨中靠在屋簷下過夜,夠悽慘狼狽的。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2、居住京城的日常開銷

舉子10月中就得趕到京城,次年2月放榜離京,在京城得呆4個月。當然,也有很多落第者乾脆就住在京城考試的,想想那遙遠的故鄉和翻山越嶺的辛苦,也可以理解了。如李觀在貞元六年應舉不第後,“以初誓心不徒還,乃於京師窮居,讀書著文,無闕日時。“不考上不能光宗耀祖就不回家鄉,”窮居“自然是他們的特有標籤了,會昌年間姚鴿在京城應舉不第時寫下的《書情獻知己》詩中,即有“賃居將罄比,乞食與僧同”的愁嘆,他們除了寓居客舍外,主要還是自己租房子住,這比住客店肯定經濟實惠多了,也有很多住在山野寺廟裡的,那就更便宜了。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3、製作”行卷“和購買書籍文具的開支

唐代盛行”行卷“,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裝訂成一卷書,呈遞給權貴或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舉薦。杜荀鶴的“莫愁寒族無人薦,但願春官把卷看”等詩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制卷的材料一般是紙,富家子弟會用帛。而且一般不是隻給一人”行卷“,向多人反覆”行卷“是很常見的。寒士沒有多餘的錢,只有節衣縮食來製作卷軸了,如孫樵“忿割口食,以就卷軸”。此外,購買書籍和文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開支了,唐傳奇《李娃傳》中的李娃,為使鄭生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至旗亭南偏門鬻墳典之肆,令生擇而市之,計費百金,盡載以歸。因令生斥棄百慮,以志學。”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4、公私遊宴的開支

《唐語林》:“長安風俗,貞元侈於遊宴。”公私遊宴是科舉士人的一種風習,大家比較熟悉的主要有曲江宴、杏園宴。科舉及第後,必須參與各種禮慶性質的遊宴,名堂多,時間長,可以綿延數月。及第者私人集資,承包給那些專門承辦遊宴的民間組織,到晚唐,這種遊宴之風更是奢靡,”一春所費,萬餘貫錢“”昭宗乾符二年,朝廷才出面干涉,規定:“每年有名宴會,一春罰錢及鋪地等相許,每人不得一百千”。即使是100貫,那也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開支。物價低的時候,一文可以買1斤米,一貫是1千文,100貫可以買10萬斤米,物價高的時候即使米價翻倍也可以買5萬斤。今天的米便宜的也要3元一斤,5萬斤米就是15萬元,這不是小數目吧,對於那些破驢都買不起的窮書生,即使高中進士,也是“家貧者苦於成名”啊。晚唐詩人皮日休在《登第後寒食杏園有宴因寄錄事宋垂丈同年》詩中寫道:“當醉不知開火日,正貧那似看花年。從來恐被青娥笑,未納春風一宴錢”。因囊中羞澀,無錢參與遊宴的舉子也是不在少數的。

唐代舉子科考得花多少錢

以上四項,唐代舉子一年科考大概要花多少錢呢?這很難統計,但我們可以從上列的專案看出,耗費是巨大的。《太平廣記》記載:貞元初:張汾“在京應舉,每年當用二千貫文,皆出往還。”白居易為太子少傅時,“月俸百千”,官居二品月薪是100貫。而一介布衣,考個試,一年就花了2千貫。

驚不驚人?意不意外?讀書科考就是一項十分燒錢的投資啊,何況大多數讀書人是中不了進士的,失敗者永遠比成功者多。難怪出身鹽商家庭的黃巢因為屢考不中,一怒之下,乾脆起義造反了,自己做了皇帝,再讓別人來考自己的進士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