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宋王朝的對外交往新思維

編者按

宋王朝在大眾印象中一直是“積貧積弱”的形象,與漢唐元明清不可同日而語。但同時它又是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極具經濟活力。這種形象衝突是如何形成的?宋王朝是否真的是“積貧積弱”國家?“澶淵之盟”真的是喪權辱國盟約嗎?宋王朝的大航海時代究竟是怎樣的?清友會企業傢俱樂部特邀請宋史研究者、專欄作家吳鉤對宋王朝的外交方式進行內部分享,為我們勾勒出宋朝歷史的真實景象。

作者 | 吳鉤 宋史研究者、專欄作家

1

宋王朝是否積貧積弱仍值得商榷

說到宋王朝,第一印象是積貧積弱。積貧的問題先擱置,主要講講我對宋王朝積弱的看法。從戰場表現、整體軍備來看,宋王朝的確很弱,至少比漢唐的時候要弱很多。宋王朝對外經常打敗仗,甚至有時打勝仗都沒有被記載下來。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

第一個原因就是宋王朝計程車大夫有強烈的追求和平的觀念。

宋王朝多數士大夫是和平主義者,他們在記載歷史的時候有意誇大宋朝跟對手打的敗仗,目的是為了說服當時的皇帝或者是當時的執政官。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計程車大夫,都有這樣的觀念。宋王朝的軍事力量,雖然沒有那麼強大,但是還不到用“弱”來形容,特別是用“積弱”來形容。北宋立國的時候,南方有很多各個獨立王國,宋王朝能夠平定當時的中原和南方,包括四川等地,建立一個大體統一的王朝,並維持較長時間,說明其軍事力量是不弱的。

第二個原因是宋朝立國之後碰到的對手多而且強大。

其他王朝碰到的這種對手可能就是一個兩個,但是宋王朝碰到的對手是四個。從遼國到西夏到金國,最後的蒙古,都是非常強大的對手。他們是在輪流和宋王朝打。即使在上百年的對抗過程中,宋王朝仍維持了300多年壽命,是漢朝之後最為長壽的一個王朝,超越了唐朝和明清的。

2

“澶淵之盟”是宋王朝對外政治思想重要表象

宋王朝在政治方面的對外新思維主要體現在宋遼關係上。

宋朝立國之前,已經有了遼國,國號是契丹。契丹是在唐朝後期到五代十國期間,中原王朝亂成一團而乘亂而崛起的,其國土面積要比宋王朝大,軍事實力也略勝過宋王朝。在宋王朝立國之後,與遼國是並立關係。而且當時宋朝與遼國都以都以自己是“中國”的代表來自居,可以說是“一箇中國兩個表述”。

遼宋王朝之間不僅是兵力之爭,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領土糾紛:遼國想要從宋朝那裡拿回“關南之地”。而宋朝一直也想從遼國那裡取回“燕雲十六州”。二者為了奪回各自領土,南征北伐打了好多次,總體來說各有勝負。遼國的騎兵要南下,奪走宋王朝的領土,這是辦不到的,只能打一些區域性勝仗。宋王朝北伐也一樣,從遼國的手裡奪回燕雲十六州也是辦不到的,最多也是打一些區域性的勝仗。可以說雙方的軍事力量是勢均力敵的。雖然可能遼國騎兵可能更為強悍,在戰場上的表現可能更加兇猛一點,但是宋王朝在經濟上力量更大,綜合實力也更強。總的來說宋朝與遼國其實是實力是差不多,誰也滅不了誰。

在這種情況下,對雙方都有利的選擇就是和談。宋真宗時期的景德元年,宋王朝與遼國爆發了最後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由遼國挑起,派部隊南下想奪回宋朝的領土,一直打到了現在的河南,接近了北宋的首都開封府了。這個時候宋王朝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御駕親征。總的來說宋朝軍隊在前線表現不錯,最終遼宋兩國在今天的河南一帶進行對峙,戰況十分焦灼。在宋王朝戰場上的取得一定優勢之後,遼國的蕭太后已經知道想要拿下宋朝領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就轉向向宋朝求和。

宋真宗也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傾向於和談,這與他本人的成長在相對和平的年代有關。雙方進行談判的結果就是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這個和平協議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宋王朝對外關係新思維的一個表象。

我們首先回顧“澶淵之盟”的文字,其中有幾個點值得關注。

第一點是確定了兩國地位平等,宋朝是兄長,遼國是弟弟,雙方平等相處。第二點,宋遼雙方按照現有的雙方所佔有的領土來劃出邊界,互相承認現實,不追究歷史遺留問題,爭議擱置按照現狀來分割各自的這種領土。第三點是雙方約定在邊境不增加兵力,不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建新的防禦工事等等。其實就是不要搞軍備競賽,要有一個基本的軍事互信。第四點是宋王朝每年要送給遼國20萬的歲幣,這點在學界和民間比較爭議比較大。

那麼這個歲幣到底是指的是什麼呢?一派認為歲幣是拿錢買和平,是喪權辱國的一個表現。

但我個人認為歲幣它的性質其實就是經濟援助。

因為宋王朝對遼國來說,在經濟上與商業上有巨大優勢,是比較發達的經濟體,這個時候為了維持雙方的和平,願意出錢做經濟上的一個讓步,來維持雙方的這種互信。經濟援助的說法並不是我個人的牽強附會,而是宋遼兩國盟約的原話,宋朝以封土之宜幫助我國,進行援助。

遼宋國兩國之間互稱南朝北朝,也互稱對方的君主為皇帝,這跟之前相比,宋朝在國家交往之間出現了一個新思維,皇帝可以共存,兩個帝國可以和平相處。

在宋代之前,比如漢唐的時候,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皇帝,只能一個。唐朝的李世民,他不僅是中原帝國的皇帝,而且是天下的共主,被稱為天可汗。但是這種情況只能建立在周圍沒有挑戰者且一國獨大的這種情況的現實之上。

到了宋代,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是漢唐時候的一些部落或者部落聯盟,已經從中原帝國裡面學習到建立國家,有了國家這種組織形式。有了國家體制,能動員的就是一個國家的人力與財力,有更大的實力來跟中原王朝來對抗。遼國與之前的漢唐時候的匈奴以及突厥在形態上是完全不同的,不是一個部落聯盟,而是一個帝國,他的領袖不叫可汗,而是叫契丹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承認對方的皇帝,似乎違背了之前的傳統。但如果不承認對方則只能有一個選擇,雙方持續戰爭,接連不斷。由於雙方的軍事力量相當,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這種情況下,從最務實的角度出發就是雙方坐下來談判達成協議。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覺得“澶淵之盟”是一份非常了不起的和平協議。從效果來看,“澶淵之盟”簽訂之後,在100多年的時間之內,從宋真宗一直到宋徽宗時期,宋遼兩國實現了百年和平,即便現代國家簽訂合約也做不到這一程度。

但與此同時,宋王朝犯了兩大致命性錯誤。

第一,在滅遼的過程當中,宋王朝軍事上的一些致命缺點,都暴露在金國的眼皮底下。第二,沒有遼國作為屏障,北宋與金國直接是面對面,容易發生衝突。因此宋朝與金國開戰後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並把朝廷遷到了杭州,變成了南宋。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宋王朝自取其辱,是自己先背叛信譽,與金國秘密簽訂海上之盟,被迫遷到了南方,國土差不多被奪走了一半。這也是宋徽宗的應該承擔的一個歷史罪證。

透過反例我們可以看出“澶淵之盟”的可貴的地方。如果宋王朝與遼國一直都遵守了協議。那麼歷史的走向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方向,遼國很可能就不會被滅掉,北宋也很可能不會被滅掉。

總而言之,

宋王朝與遼國之間能夠達成的和平協議

就體現了一種對外關係,

在政治上對外關係的一個新思維,突破了之前的歷史定式,

這是一種迫於無奈同時又能夠有勇氣正視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採取務實做法的表現,不追求一些虛名而務實去對待問題,這是宋王朝留給我們的一個啟發。

3

海上貿易是宋王朝對外經濟的新思維

說到宋王朝的對外經濟,我們很容易想到一個詞就是朝貢。嚴格來說朝貢是一種政治關係,指是以中原王朝為天下共主,周邊的其他國家都被認為是蠻夷,是附屬國,每隔一段時間周邊的蠻夷小國要來中原王朝進貢朝拜。這些小國的國王也要受到中原王朝的冊封之後,才有合法性。

朝貢除了在政治上表達效忠,在經濟方面是利用進貢的關係來達成雙方的貿易,進行交易的一個過程,也常被成為“朝貢貿易”。

這些使團會帶著大量的貨品來到中國,然後把這些貨品獻給了當時的中原王朝。中原王朝作為共主收下禮物之後,要回賜更多的價值更大的禮物給對方。

在宋代之前的漢唐時期,朝貢貿易就是國與國之間最為常見、最主流的貿易形式。但是朝貢貿易對中原王朝來說,其實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朝貢貿易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厚往薄來,要回賜更貴重、價值更高的禮品。從經濟上來說是一種虧本的生意。朝貢貿易在政治上是一種“萬國來朝”的氣勢,從政治考慮是很值得驕傲與自豪的,但是在經濟方面就是虧本生意。

到了宋代朝貢貿易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貿易形式,叫“互市”,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貿易。

互市並不是宋朝時候才有,漢唐的時候也有,但並非主流,規模沒有那麼龐大。在宋代的時候,朝貢貿易受到了淡化,而海外的貿易成為一種主流。

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是有大量的附屬國來給宋朝進貢的。這些國家主要是在東南亞,一直到波斯灣,還包括西亞的一部分國家,他們都稱宋朝為共主。宋王朝在當時並不是沒有朝貢貿易,而是宋王朝出於一種務實的經濟上的考慮,有意的壓制、控制朝貢貿易,促進互市貿易。

舉個例子,宋朝的兩條法律,如果放在一起來看非常有意思。其中的一條法律規定,宋朝海商到海外去貿易,不能擅自帶外國的使團來到中國,如果你擅自帶了使團來中國朝貢,則是犯罪,要受到處罰的。另外一條法律是到海外的宋朝海商,如果碰到海外有哪些國家的商人要來中國做生意,非常歡迎,可以搭載他們過來中國做生意簡單來說,宋朝的態度就是不要隨便拉人進來朝貢,但是非常歡迎你拉人來做生意。

這就是一種務實的態度,因為外國的商團進來中國做生意,宋朝政府就可以從中收稅的,可以收到比較可觀的這種海外貿易稅。但是如果這對於海外的這些國家來中國朝貢的話,宋朝政府是要按禮節回賜大量的禮品給對方。這就是新思維的表現,宋王朝沒有去追求政治上一些虛有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希望把海外貿易做的更加興盛,國家從海外貿易收到更多的稅收。

為了吸引更多的商船來宋朝做生意,官方還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制度創新。

比如對待外商來中國做生意,暫時居住的這裡的商人,宋王朝會專門建立一個學校,讓這外商的子弟來接受教育,當時叫“方學”。還允許這些商人在港口城市劃出一片區域出來,讓他們在這裡定居。在外國商人定居的場所,還可以保留他們的生活習慣,包括宗教信仰等等,體現出宋王朝的包容與開放。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在宋朝生活的商人,他們的財產權是受到宋朝政府的保護。

在北宋的時候,有個外商阿拉伯商人在寧波過世了,身邊沒有留下親屬,當時寧波政府有一些官員就提出,既然外商在這裡過世,又沒有可以繼承他財產的這些親屬在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他的財產充公?但寧波的行政長官就堅決的不同意,他說雖然商人沒有家屬在我們這裡,但是在他老家肯定是有親人。寧波官府的做法是將過世商人的遺體和他的財產護送出國,送回他在東南亞老家。當時作為商人本國的國王知道這訊息之後特別的感動,專門給寧波官府寫了一封感謝信。

如果說中國有大航海時代,那麼一定是宋朝,並不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

但是多數人只能記住明朝的鄭和西洋,卻想不到宋代的時候航海活動會那麼的熱鬧。

事實上在鄭和下西洋那個時代,也就是明朝初期,明王朝實行海禁制度,當時生活在海邊的民船、商船都不允許下海。下海就當成外通敵國的罪名抓起來的。當時的朝廷派鄭和下西洋,是代表官方去海外招攬朝貢的一個活動。並不是一個國家去探索殖民地或者去開拓市場,他跟後來西方的大航海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大航海也有國家鼓勵的背景存在。但是他們的目的是去開拓海外市場,爭取賺到更多的錢。

而到了宋代,航海是一種民間的日常生活,中國的商船甚至開到了當時非洲東海岸,跟當時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國家做生意。從宋代銅錢的出土情況來看,日本、新加坡、波斯灣、印度、非洲的東海岸都有宋代的銅錢出土,有一些地方還有宋代的陶瓷的碎片出土,這些都是宋朝海商活動留下的痕跡。

回顧歷史,在對外關係上,尤其是對外貿易方面,宋朝是最為開放的。這種開放的程度要遠遠超過於漢唐,也超過了一些人的想象。宋朝的歷史究竟對現在有沒有什麼啟發,我覺得很難說。但我們學歷史也未必要有什麼啟發,需要有多一個角度去看歷史,常看常新,就可以發現歷史的另外一個面貌,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或者一些對歷史的刻板印象。

➴ 歡迎關注更多清友會精彩內容

- END -

(新增好友請備註機構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