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傅氏以南公源流初探(二)

弘揚傅氏文化,共建繁榮傅氏。功在千秋,福澤萬世!

​傅氏以南公源流初探(二)

四、歷史人物和歷史文獻。

一是歷史人物記載。維昌譜名人傳載:“廿一世、正幹公(國濚公次子),字列星,諱良弼,文庠生取進黌宮”。連城正先公譜載“明清時期,池溪考取過12個秀才,補廩傅良弼是其中的佼佼者”。傅良弼作為維昌系名人、正先系“佼佼者”一致。

二是歷史文獻。傅良弼於康熙廿八年(1689年)歲次已巳仲冬月為四郎公房系牽頭二修維昌譜《清河郡黃雙洲傅氏二修族譜序。其序自謙稱“廿一世嗣孫文庠生良弼薰沐敬撰”。據查,傅良弼為連城池溪人也。“嗣孫”之謙稱,因他是二房裔孫為二修譜以四郎公系牽頭修譜作序謙虛自稱而為。不僅自己參與維昌系傅氏修譜,還請“翠華丁卯科亞魁特授文林郎張璜”作序,以壯傅氏聲威。320多年前的名人自稱維昌系“廿一世嗣孫”,足見他對祖先的尊重與世系的認同。

三是歷史名人的觀點。清代汀州傅氏名人傅良弼在為捐造汀郡侍郎公宗廟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傅良弼之《捐造汀郡侍郎公宗廟啟》所載,汀州傅氏家廟始建於明朝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原為本族紳士傅炳夙之私宅,因地處長汀中心城區,“在福壽坊為郡內首善之地,更審其氣勢,儼然太極圖中”,族人羨慕當時城內大姓望族均擇佳境建了宗祠,而傅氏沒有,而當時長汀境內以二郎後裔正先(十郎、是郎)公係為眾,於是由當時汀州名士、池溪宗親傅良弼等人說服本族紳士傅炳夙宗親將該宅“捐造汀郡傅侍宗廟”,足見作為侍郎(正先)後裔的傅良弼等人對本族族系的認同和熱愛。

五、修建維昌系宗祠“同興祠”的捐資記錄。

《傅氏九修族譜》、《傅氏十修族譜》“黃雙洲祖祠事錄”均有如下記載:“清乾隆六十年乙卯歲,糾集八房嗣孫醵(jù)金重新鼎建傅氏祖祠,各房首事開列於後:……二房崇慶,子美”。“今將各房捐資人名開載於後:……二房二郎公位下熊家坑、廬陽共銀壹兩五錢正”;又載“同興祠各房題捐芳名列後:盧陽二郎公位下嗣孫捐錢二千二百文正”。在我們客家地區,宗祠修造只為本族宗親理所擔當之責。

六、維昌系宗祠“同興祠”進祠神主記錄。

《傅氏九修族譜》、《傅氏十修族譜》均有記載:“各房進祠神主芳名列後:……熊家坑二郎公位下神主:尚滿公字玉廷,妣雷氏、伍氏;廬洋盛賢公,妣伍氏,大赤公字必元,妣王氏;興國黃木坑高龍公字龍周,妣陳氏……”。

眾所周知,宗祠神主牌位只有本族眾所認可的祖先才能有夠入主受供奉資格。

七、客家族系遷徙規律。

福建傅氏多為客家族系。“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漢族,歷經五次的大規模南遷,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個支系。”所以,“一路向南”是主遷徙規律,傅氏也不例外,維昌系“二郎”(以南)也不例外,從黃雙洲遷“板嶺”繼遷“長汀,連城”亦成自然。(當然,個別逆遷也可能)

居於以上五個事實,筆者認為:

一是維昌譜的可信度高。維昌系族譜“初修譜明崇禎九年(公元1656年)丙子歲,二修譜清康熙廿八年(公元1689年)己巳歲,三修譜清雍正九年(公元1751年)辛亥歲,四修譜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歲,五修譜清乾隆卅四年(公元1769年)己丑歲,六修譜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辛酉歲,七修譜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丁亥歲,八修譜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歲,九修譜清光緒廿八年(公元1902年)壬寅歲,十修譜,公元1992年壬戌歲。”前後歷時幾百年譜譜相承。真實可信度高。如果正先系與維昌系無關,為何譜譜皆述二郎系(縱然是後來幾次編修沒有全部直接參與,編修者也不敢有違祖意虔誠傳載)?絕對不是八房湊數吧?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由於維昌族譜從明朝續修至今,雖然各修倡導者不一,詳略不一,但是基本源流是清楚的,這也是族譜的巨大功能之一。能“或故居、或遠引,紛紛不一,使譜以紀束之。”避免“八房子姓爾我無知,倘邂逅相遭無怪途人,不若又烏知一本同歸,共相親愛已耳,”“觀此而知譜之所以聯疏遠、紀尊卑、序昭穆、明支派,而且老壽、幼誕、女嫁、男婚、中孝、廉節、礿祀、蒸嘗以及儆惡、嘉善鑿鑿詳載以俾後賢之一目瞭然”。(語出維昌系十修譜序)。

筆者系維昌系一郎公後裔,深有同感。本族原由安家磜遷江西石城而再遷長汀鐵長雙窩,因幾經遷徙等原因八、九修族譜沒有參與,但是祖地宗親沒有忘記,每修均一如既往將我族系編入源流,給我族流離在外的子孫日後尋根問祖提供了有力、可靠依據,本族全體深為感激。

二是歷史名人的佐證可信度高。以汀州傅氏名人傅良弼為例,“清康熙廿八年”就把自己作為維昌廿一世子孫,維昌系也將其功名錄入本族人才錄,難道300多年前的傅氏先祖(還是名人)不知自己祖宗要隨便攀附某支不成?故今人否定正先系與維昌系的聯絡缺乏依據。

三是遷徙路線不容置疑。寧化作為客家人南遷之驛站,不少客家姓氏都有經寧化之歷史,我姓亦然。而正先系因上祖源流不明,只能夠表述“在石壁做短暫停留”,既避不了由寧化南遷事實,又表不了當時歷史真相,其癥結為沒有找到始發真祖也。筆者認為,不是“短暫停留”,而是正兒八經從寧化發樣而來!

四是文物佐證可信度高。尋根認祖極其重要的依據就是宗祠、古墓葬、古族譜。維昌系在宋代為避世系紊亂、遷徙不詳而將維昌五世八房分徙發祥地鐫刻於碑、錄於族譜寫進宗祠,拳拳之心天日可昭,後世自然不能有拂先祖之意,縱然失聯多時也應上下求索、正本清源。

如果正先系後人能夠和維昌系努力探尋源流,我想許多歷史之謎也就迎刃而解,再也不用為“出自何派,文獻無徵”而困惑了!

長汀傅說101世、維昌34世裔孫 傅燊

讀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