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人處決犯人為什麼都說秋後問斬,而不是春後,夏後或者冬後?

古代處決犯人是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一般行刑方式是用斧,刀,劍斬首。斬首有砍頭,梟首和棄市三種。砍頭是把犯人頭砍下,梟首是把人頭砍下後,掛在杆子上示眾。棄市則把人頭砍下後,屍體扔到街上示眾。而且,古代處決犯人時間,大多在秋季執行,叫秋後問斬。

古人處決犯人為什麼都說秋後問斬,而不是春後,夏後或者冬後?

古代‘’秋後問斬”,把處決犯人時間選擇在秋後,主要依據來自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認為“天”代表“道”、“真理”、“法則”,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人處決犯人為什麼都說秋後問斬,而不是春後,夏後或者冬後?

到了 漢朝,董仲舒將‘’秋後問斬‘’的含義作了進一步闡釋:“天有四時,王有四證,四政若四時,通類也。”故‘’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認為慶、賞、罰、刑為帝王的四種執政行為,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董仲舒認為,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

古人處決犯人為什麼都說秋後問斬,而不是春後,夏後或者冬後?

古代的死刑,不是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立刻執行的。罪犯被判處死刑後,需要層層稽核,最終由皇帝親自裁決。 隋唐以後,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複審複核,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後由皇帝親筆勾決。 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這樣,雖然辦事效率不高,但是有時可以避免冤假錯案。畢竟,只要人還活著,就還有機會。這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死刑緩期兩年執行”。被冤屈的人有很大機會可以免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