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珍貴的大鐵疙瘩:漫談內蒙古博物院展出的準格爾旗出土的秦代秤砣

珍貴的大鐵疙瘩:漫談內蒙古博物院展出的準格爾旗出土的秦代秤砣

這是一件陳列於內蒙古博物院“邊關歲月”展廳中的秦代鐵權,“權”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秤砣”。也許有人會說,小編你閒不閒、扯不扯啊,一個秤砣鐵疙蛋(疙瘩)有啥好說的?實際上,這件秤砣還真有些說道。

首先說說,古代的秤砣為什麼叫“權”。現在,我們對於“權”這個字的理解,通俗地認為是掌握“刀把子”、“槍桿子”或某些稀缺資源的個人或群體,這是由古代“權”字的本意引申發展來的。《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權,就是秤砣;衡,是秤桿。《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我們民間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形象地解釋了秤砣為什麼在古代叫“權”:因為秤砣是少數的壓著、平衡決定著多數的物品,能壓著、平衡決定著多數的才有權力、權勢。

一、秦代鐵權背後反映的歷史資訊

這件秦代鐵權出土於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西南的烏日圖高勒鄉勿爾圖溝古城遺址,也就是秦代的上郡廣衍縣城,現在一般稱廣衍故城。

這個秤砣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大!它高22釐米、底徑24釐米。當時的重量應該是120斤,這也是秦代規定的權重的最高值。這麼大、這麼重的秤砣,恐怕極少有人見過。

鐵秤砣呈扁圓狀,形似饅頭,頂端有橋形鈕,正面有一長方形凹槽,應該是鑲嵌詔版的地方。“詔版”,全稱為“秦量詔版”,是用青銅製成,刻有秦始皇在他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時有關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可惜的是,在出土時,詔版已經脫落不知道哪裡去了。

好在遼寧省博物館和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博物館收藏有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形制和這件鐵權的凹槽基本吻合。

詔版呈長方形,上面豎行滿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40個字詔書銘文: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詔文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天下,百姓安寧,於是立下皇帝稱號,給丞相隗狀、王綰下達詔書,讓他們按照詔令糾正全國各地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一起來。

(一)宏觀意義

內蒙古文物考古專家陳永志說:“秦鐵權在準格爾旗的出土,一是證實了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改革措施的真實存在;二是,它證明了統一後的秦朝真正實現了‘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就連當時邊遠的北疆地區也毫無例外地實施了秦法,體現了秦朝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

但小編感興趣的是,透過這件鐵權,反映它的出土的地區,也就是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在秦代的一些歷史。

(二)另外的意義

這件120斤的秤砣,到底是稱量什麼的?主要是稱量當地生產的糧食的。但也不是用於直接稱量糧食的,是一件“標準器”,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公平秤”。以這件秤砣為標準,校準其它直接稱量糧食的“大秤”。

前面說的“秤砣雖小壓千斤”,120斤的秤砣,那麼它要稱量的糧食等貨物的重量和數量,就十分驚人了。這麼大的稱,稱量準格爾旗生產的糧食,好像我也不相信。

提起準格爾旗,第一讓人們想到的是那裡的煤,那裡的有錢人多。然後有人會說,改革開放前,是內蒙古最貧窮落後的地方,除了貧瘠的黃土丘陵、沙地,下面埋藏的巨量的煤炭,到處傳唱的山曲,什麼也沒有。

有時候,看到的和想到的和現實不一樣,現實和歷史也不一樣。

實際上,準格爾旗是一個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好地方,並不是”窮漢乍富”。

在古代,包括準格爾旗在內的鄂爾多斯地區是一個植被覆蓋較好、氣候相對溫暖溼潤的人類宜居地。透過考古和文物的發現,證實準格爾旗在遠古和新石器時期都有大量人類活動的遺蹟。

戰國時期,準格爾旗部分地區屬於魏國的上郡。魏國後來被秦國打敗,被迫割讓15個縣求和,其中就包括現準格爾旗地區,於是準格爾旗地區成為秦國的版圖。

秦始皇統一後,在鄂爾多斯地區設立郡縣,在當地派駐軍或招募流民或讓發配的犯人進行屯田墾殖,準格爾旗地區成為生產大量糧食的屯墾區。這件巨大的秤砣出土的地方,也就是納日松鎮勿爾圖溝古城,就是秦朝的上郡廣衍縣城。古城東牆遺址的斷崖上,還發現有冶煉用的坩堝,銅渣、鐵渣,泥範、石範(用於冶煉用的泥制、石制模具)以及錢幣、銅箭頭等。可見,廣衍故城還是秦北部邊疆地區一處重要的冶煉及手工業中心。

那麼,秦朝時準格爾旗一帶屯墾種植的是什麼農作物呢?與內蒙古西部其它地區不同,現今傳統的準格爾旗人日常的主食不是麵食,而是以“米飯”為主。這個“米飯”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大米飯,而是以“糜、谷、粟”為代表的各類“小米”飯。這實際上承襲了秦漢以來的種植傳統和飲食習慣。

漢武帝打敗匈奴後,收復包括準格爾旗在內的“河南地”。為強化防禦,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在湳水(今納林川)東岸建立了美稷縣城。美,就是好的意思,稷,就是我們常說的“糜、谷、粟”。用一種農作物再加上讚美的詞彙命名一座縣城,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可見秦漢時準格爾地區生產“糜、谷、粟”的產量和質量了。這也難怪出土了這麼大的秤砣了。

二、一件鐵秤砣為何被內蒙古博物院收藏,並在顯著位置展出

一件文物的價值,在於它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稀缺性。

除上述講的歷史價值外,秦代鐵權背後還反映了秦代的冶金、器物造型、書法等方面的資訊。

這件秤砣之所以被內蒙古博物院收藏,並在顯著位置展出,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稀缺和珍貴。據有關專家的統計,存世的秦代秤砣只有五、六十件,像準格爾旗出土的這件,更是屈指可數,基本可以排在前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