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很多人都不知道

“一問三不知”,是大家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其實,這句話最開始出現的時候,並不是現在這個意思,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三不知”是哪三不知,也不知道它的典故。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很多人都不知道

據瞭解,“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春秋初年,鄭國是一個強國,後來逐漸衰敗,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晉國趁機想佔領鄭國,故於公元前468年,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鄭軍抵擋不住晉軍的攻擊,只好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公子般到達齊國後,對齊王說:“大王您想,如果晉國吞併了鄭國,它勢必會變得強大,從而威脅到齊國的安全。現在鄭國不敵晉軍,還請大王派兵支援。”齊王認為公子般言之有理,便派大夫陳成子帶兵援鄭。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很多人都不知道

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時,下起了大雨,士兵們都不願意冒雨過河。這時,可把鄭國的嚮導子思急壞了,因為齊軍不抓緊時間行進的話,鄭國的都城就會有危險,只好力勸陳成子趕快渡河。

陳成子也知道情況緊急,多浪費一分時間,鄭國就多一分危險,於是下令過河。他披著雨篷,拄著兵器,指揮將士們渡河。戰馬看見滔滔的河水,被嚇得嘶叫,不肯渡河。陳成子就用鞭子使勁抽打馬匹,逼著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渡過淄水,準備和晉軍作戰。

荀瑤得知齊軍趕來支援鄭國很意外,因為他沒想到齊國會派兵攻打晉國。齊軍軍容嚴整,讓他打了退堂鼓,便對身邊的部將說:“齊軍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不容小覷。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還是撤兵吧。”他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出一名叫荀寅的人去拜見陳成子,離間齊鄭兩國的關係。此人本是晉國的貴族,因為某些原因,當時恰好投奔在齊國。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很多人都不知道

荀寅來到齊軍軍營,對陳成子說:“有一個晉軍告訴我說,他們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齊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怒罵道:“出發前,大王有令,不要追擊殘兵敗將,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出動一千輛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而且你剛才的話是在滅自己志氣,壯敵人的威風,回到齊國後我定要報告大王你擾亂軍心一事!”

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地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明人謀劃一件事兒,要考慮到事件的開始、發展、結果,然後再向上面報告。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瞭解的實際情況太少,怎能不碰壁呢?說完,荀寅就走了。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到了齊國。

古人所說的“一問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很多人都不知道

所以,《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三不知”逐漸產生了其他意思。明朝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中記載:“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這裡的“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一書中寫道:“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這裡的“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意思。

到了現代,就只是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了。不得不說,中國的文化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