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具有六千年的文明史,據《竹書紀年》記載有近二千七百年的建城史,是江蘇省內建城史最早的城市。而徐州地名的由來卻一直眾說紛紜,筆者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從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中進行考證,得出結論,徐州是因徐夷而成名。

【關鍵詞】徐州 地名 十二州 九州 徐夷 彭城

世人盡知徐州為九州之一,歷史古城,但是徐州地名的成因歷來含混不清,經論證,在浩如煙海的典籍及出土文物考證中理出一個基本的線索。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一、十二州之說

所謂“十二州”是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幽州、幷州、營州。十二州之說,首先,見之於《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其次,《尚書·堯典》:“肇十有二州,堯遭洪水,天下分絕十有二州。”第三,《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司空巡十有二州。”第四,《吳越春秋》第四卷,“堯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統領州伯,以巡十二部。”雖然這十二州中商代無青州,將青州併入徐州(1),周代無徐州將徐州併入青州(2),但是到東漢史學家班固(32-92年)撰《漢書》仍以十二州之說,他認為“十二州”是堯舜時代,在大禹治水設定“九州”之前的行政區劃制度。此觀點延續到東漢中葉。可是東漢中葉,馬融(79-166年)認為“十二州”是在禹劃“九州”的基礎上加上幽州、幷州、營州而成。直到近代,釋經家多從馬融之說。現代學者顧頡剛(1893-1980)在20世紀30年代以確鑿考證《尚書·堯典》是漢代託古偽作。他認為“十二州”之說是漢人為漢武帝設定十三刺史部(也稱十三州)尋找根據。(西漢設定的行政區劃,即司隸州、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營州、益州、交州、幷州。王莽為符合古義改十二州雍州、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益州、幽州、幷州、交州。東漢光武帝又恢復十三刺史部,三國時曹魏境內有涼州為司隸州,設十二州。蜀漢劉備所佔益州、東吳孫權所佔交州不在其內。)而馬融的“十二州說”的各州名稱只不過調和了《禹貢》、《爾雅》、《職方》等“九州”之名的混合體。現代秦漢史學者多從顧頡剛之說。不過無論“十二州”地名如何變化,徐州總是“十二州”之一,這是不爭的史實。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二、九州之一

“九州”,是指雍州、冀州、兗州、徐州、豫州、青州、梁州、荊州、揚州。《竹書紀年》記載:“帝舜有虞氏,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後受命於神宗,遂復九州。” (3)因此有“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4)之說,郭璞注“布猶敷也,敷分也,敷土即別九州之義。” (5) “禹別九州,隨山浚水,任土作貢” (6)。“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五闕,於《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魯有茂草,各有攸處,得用不擾。’” (7)

考古發現有關“九州”的記載,春秋青銅器《叔夷鍾》銘文有“鹹有九州,處禹之堵”,《秦公簋》銘文有“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帝命禹布土以定九州”。《公盨》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釐方設徵。” (8)

“九州”的地理位置和名稱在《爾雅·釋地》中有明確表述“九州即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周代史官早有禹劃九州的記載:“禹親執畚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也。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兗州、營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易,東注之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並瀍、澗,東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澤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盧州始可處也。”《呂氏春秋》:“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9)不難看出,不同典籍記載九州的地理位置都與治水相關。東漢許慎認為“‘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10)考古發掘對此也有確鑿印證,《容成氏》戰國楚竹書第24到27簡記載,九州,是以大禹順水流趨勢治水的先後排列秩序,夾州(黃河下游水系),徐州(淮河、泗水水系),兗州、營州(泗水、濟水、沂河水系),豫州(伊水、洛河水系),盧州(涇河、渭河水系)等。(11)可見,九州為河流環繞的高地,或水中的陸地為州,應確定為地理概念而不是行政區劃。

“九州”與“十二”州的關係,漢代有明確記載“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禹平水土,更置九州” (12)這樣又回到東漢馬融的觀點,即“十二州”是在“九州”基礎上,冀州分出幷州,青州分出營州,雍州分出梁州,而被稱為“十二州”。當顧頡剛指出《尚書·堯典》是偽書後,“九州”之說確定無疑。然而,不論“十二州”還是“九州”內容形式有何變化,徐州為其中之一沒有變化。徐州為“十二州”之一,更準確地講徐州應為“九州” 之一。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中,有“九州地圖”包括徐州在內。(附圖)(13)

以上足以說明徐州作為水中的高地是客觀存在的,不過徐州以“徐”為州名,而不以其它名稱為州名,又有其歷史的淵源。

三、徐州因徐夷成名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徐夷本嬴姓。(14)夏之前,即四千年前,徐夷是東夷部族的一支,徐夷這一古老的部落,發祥於我國的東部一帶。夏末商初主要部族南遷到山東黃河下游一帶,商末遷至山東的,即現在山東藤縣南今徐州一帶,並逐漸形成方國。徐州實為徐夷的衍生地,徐夷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從山東、徐州一帶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海岱文化)及偏南的青蓮崗文化出土文物鳥形器及鳥形紋,都可以見證。徐州的“徐”字,在甲骨文中有餘()、塗( )、塗、等寫法。從文字的演變不難看出,徐族早期仿鳥類樹上搭巢而居,爾後走出森林居水之濱,再到築城郭,從而完成了部族由採摘到漁獵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進化。因而“塗古皆作塗,亦即餘。” (15)讀法有允吾、租吾、餘吾、餘無、徐吾等。“ ,邾下邑,從邑餘聲,魯東有城,讀若塗”。(16)“徐國周初,當在山東西南部曲阜附近,以後才遷到南方數百里外” (17)周初徐夷支援商朝,反周。周朝建立,徐國舉兵抗周,“三叔(管、霍、蔡)、東、徐、奄、及熊盈以釁。” (18)周公親征,三年平定反周勢力,然而徐方仍很強大,不斷反周。“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19)“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20)即徐國士兵西渡黃河,攻打周朝,伯禽不斷地伐徐方。“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逐平徐戎,定魯。” (21)魯國也幫周朝攻打徐國。“魯侯之功,遂荒徐宅”。(22)把徐夷趕出了徐州,《魯公伐鼎》銘文可證明伯禽伐徐大勝。迫使徐人南逃到低溼的淮河流域與淮夷聯合抗周。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徐國被打敗,並接受周王朝子爵封號,但由於聯合淮夷等在淮北建徐國(今安徽泗縣北)休養生息。“徐縣故城在舊州城西北,周時徐子國。” (23) “徐城縣北四十里有大徐城,即古徐國。” (24)詩經中有“率彼淮蒲,省此徐土。” (25)可見徐國南遷淮水。到周穆王時,徐國又強大起來,尾大不掉,周穆王只有招安“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26)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喧,周穆王積極集中封國兵力東征伐徐。經過“穆有塗山之會” (27)周穆王組織齊、楚聯軍,從西、北、南三面夾擊徐國。徐偃王節節敗退“徐偃王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之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 (28)徐山在今江蘇徐州市南三十五公里。徐偃王到徐山原因有三:一是徐州丘陵山區地帶易守難攻;二是徐州東面海邊灘塗人煙稀少;三是徐州一帶是徐夷的老根據地可以養精蓄銳。直到春秋時期,求和平發展的徐國,在周天子權力失控,諸侯國競相發展之際,又受到齊、魯、宋北方大國的威脅。公元前657年徐偃王再南下到群舒(今泗洪附近)公元前645年楚伐徐,“敗徐於婁林”(泗洪北)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不得已只好依附楚國以保住自己,而又得罪了楚國的敵國齊,公元前524年齊伐徐,攻佔蒲隧。(29)(蒲隧,今睢寧縣西南)徐又依附齊國。當時的徐國遊離於楚國、齊國、吳國、宋國之間朝楚暮齊,但後來最終還是投靠楚國。然而卻引起楚國的宿敵吳國的不滿,公元前524年12月,吳國伐徐,引水灌徐都城而滅徐。(30)自此徐夷一部分經淮水西行入楚到安徽江西;一部分渡淮水過長江入吳到江浙,這是歷史的後話。

可是縱觀徐夷在夏朝末,公元前16世紀,到春秋(公元前524年),一千多年中,從部族遷徙到立國,從反抗周朝到依附楚國,其活動範圍中心大多在彭城、下邳、睢寧、滕縣、郯城、泗洪、泗縣一帶,(近年在邳州梁王城附近,九女墩一、二號墓出土編鐘尚有“徐王之孫尊”銘文)。正如何光嶽所指出的那樣“其實嵎、萊、和、徐、淮均為鳥夷的分支圖騰名稱,隨著這些部族的遷徙,也把族名帶到那裡,便成為山川地名了。” (31)州是水中陸地,這是勿容置疑的,而“徐”正是徐夷留下的地名印記。

四、徐州以地形山川為名

徐州因地形山川為名的論據主要有兩個:其一,東漢李巡曾說:“淮海間,其氣緩舒,秉性安徐,故曰徐。” (32)這裡是指地理地形氣質;其二,《晉書·地理志》記載“春秋元命包雲天氐流曰徐州,蓋取舒緩之意,或雲因徐丘以立名。”這前承李巡說,後應山川論。從徐州地區的地理環境看,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徐州西高東低,由西部海拔42米逐漸低落至東部海拔24米,徐州地區平均海拔33米左右,由於黃河沖積平原和淮河兩水系構成蘇北大平原。地形地貌舒緩。

其次,徐州地區分佈石灰岩山丘,平均海拔高度50—300米之間,沒有高山大川,除平原外基本是小丘陵地帶。徐州地區大小知名的山丘620餘座,最高的是徐州北郊大洞山,海拔361米。徐州山勢多呈丘狀,大無高山峻嶺,小無嶙峋巉巖,舒緩漫坡。

再次,徐州境內曾有徐山(今在江蘇徐州邳州市內),所以徐州因地形山川為名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能從徐州一帶地形山川地貌形象中抽象出“徐”字,筆者認為應是後世,(如因徐偃王將東山改為徐山)絕不會是在禹劃九州之前,起碼在進入奴隸社會以後。而直接以部落名稱假借為地名的應更早,因為從人類發展史的角度,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應該先有部落名,而後有山川地名。才合乎人類社會進化的邏輯和地名產生的根源。因為徐夷、徐戎、徐國、徐方、徐人的名聲要比從地形山川形象中抽象出“徐”字更早,更響亮,更直接。正是因為有了徐夷在水中陸地上的長年繁衍生息,所以先民們才給這個“州”冠以“徐”字,稱之為徐州。綜上所述徐州以徐夷而成名更貼切,也更符合徐州地名形成的實際。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五、徐州和彭城的關係

“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彭城幾乎成為徐州的別稱。徐州之所以稱之為彭城,是因為帝堯時少昊氏一部落首領錢鏗,封于徐州為大彭國(也稱大彭氏國,即方國),封號彭祖。“帝堯八十七年(33)初建十二州,大彭、留屬徐。”(34)《竹書紀年》記載:“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97年),王師滅大彭”,從大彭國公元前2334被封,到公元前1297年被滅,歷時767年,據說彭祖活了八百歲。但是現代醫學對人的細胞、基因進行研究,排除汙染,生活在不受外界嚴重影響,個人保持良好情緒的情況下,人的壽命大約125歲左右。而在生活質量很低的遠古,人能活到70歲就是古稀之年,活100歲是不可能的,更談不上八百歲。筆者認為錢鏗其封地“大彭國”,其封號“彭祖”歷經八百年歲月。人活八百歲,只不過是後人追求長壽的美好願望。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據典籍記載我們得知,在堯時,“徐州”這一自然地理區域內已有徐國、大彭國、留國,三個封國。這是先有自然地理概念,後有行政區劃實體的地名發展過程。但是距城垣、城市的建立還有一定的距離。

大彭國滅亡後,直到穆王十四年(公元前1101年)“王令楚伐徐,滅之。徐君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下。”(35)才出現史書記載彭城之說。僅有彭城的記載,還不足以說明已經建城,如果說有彭城記載,就等於已經建成城市,那麼徐州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所以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周滅商後,彭城初屬呂,宋滅呂,屬宋,宋襄公元年(公元前650年)為彭城邑,(36)並且宋國由睢陽(今河南商丘南)遷都彭城。梁 庾信有“襄君前建國”的詩句(37),彭城邑已證明建城。宋國能遷都彭城,說明至少在遷都前彭城是已建好的城市,因而,從公元前650年至今,我們得知徐州的建城史不會少於2659年。迄今,徐州是江蘇省內建城史最早的城市。秦時,郡縣制,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因徐州屬楚地,故將彭城邑設為楚郡,後改為彭城縣。公元前207年為楚懷王都城,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以彭城為西楚王朝都城。徐州在兩漢、魏、晉,分別以彭城為漢楚國、彭城國、及州、郡、縣治所。西漢設徐州刺史部,東漢始徐州即為郡級政權。直到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彭城併入徐州,(38)至此,徐州地理區域,行政區劃,城市建置達到三位一體,徐州徹底完成了由詞語地名到實體地名的蛻變。彭城,這一徐州歷史地理區域和行政區劃中的故城,成為徐州的別稱。

作為歷史名城,你知道徐州名字的來源嗎

注:

(1)《爾雅·釋地》

(2)《周禮》

(3)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4)《山海經·海內經》

(5)宋傅寅《禹貢說斷》

(6)《書序》

(7)《左傳·襄公四年》

(8)2002年第6期《中國歷史文物》《公盨》銘文考釋

(9)《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

(10)、(16)許慎《說文解字》

(1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12)《漢書·地理志》

(13)《晉書·裴秀傳》唐·房玄齡著

(14)《左傳》昭公元年疏“徐、奄皆嬴姓”

(15)《中國古代社會新研》李玄伯P209

(17)《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旭生 P167

(18)《逸周書·作雒篇》

(19)《禮記·檀弓下》

(20)、(26)、(35)《後漢書·東夷傳》

(21)《史記·魯世家》

(22)《詩·閟宮》

(23)《清一統志》

(24)《括地誌》。

(25)《詩。大雅。常武》

(27)《左傳》昭公四年

(28)《元和郡縣誌》

(29)杜預注:“蒲隧,徐地,下邳取慮縣東有蒲如陂。”

(30)《左傳。昭公三十年》

(31)《東夷源流史》何光嶽著,江西教育出版社P7

(32)《爾雅·。釋地注》

(33)帝堯八十七年:公元前2333年至公元前2334年

(34)《竹書紀年》“留,即留國,今沛縣。(《路史·陶唐氏後國名紀》)”

(36)《左傳·襄元年》

(37)庾信《入彭城館詩》“襄君前建國,項氏昔稜威”“國”即“城”

(38)《元史·地理志》

文章來源郭海林《徐州地名的考證》

宣告:【文章及圖片轉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覺侵權,請聯絡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