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咸豐帝如何搞錢?3個絕招,每一個都是作死節奏?

咸豐帝如何搞錢?3個絕招,每一個都是作死節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是不愁錢的,何來搞錢一說呢?

其實,在搞錢這一件件事上,古代的皇帝和市井中的每一個人一樣頭疼,否則歷史上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變法了。

所謂“變法”,大多數都是以搞錢為目的的,從大秦朝的商鞅變法到大清朝的洋務運動,概莫能外。

此外,當古代王朝碰到財政危機的時候,搞錢更是重中之重。

1851年,也就是咸豐元年,洪秀全和楊秀清在廣西金田村扯旗造反,一路勢如破竹,大清朝在洪秀全的翻攪下,財政立刻就遭到了嚴峻的挑戰。

打仗歷來是打錢的,隨著洪秀全的隊伍的越快越龐大,咸豐皇帝馬上就遇到了去哪裡搞更多銀子的問題。那麼咸豐帝是如何做的呢?

按照大清朝的祖訓,遇到困難的時候是不能直接給農民加稅的,所以他就在過去的經驗當中找出了幾個大招。

第一個大招:開捐,批發官帽子

在清朝常規的做官途徑有三個,一是參加朝廷舉辦的科舉考試,二是立功,三是恩蔭,也就是世襲,比如那些八旗子弟或者是你爺爺曾經對大清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朝廷為了顯示對你家族的特別恩寵,就給你個官噹噹。

這是常規的當官途徑,但到了咸豐一朝,我為了搞錢他開創了第四種,就是把官帽子拿出來賣,如果向社會公開說賣官,這也太難聽了,於是朝廷就起了個文雅的名字叫捐官。

字面意思就是你用銀子贊助朝廷解燃眉之急,朝廷也不會虧待你,來而不往非禮也,作為報答,朝廷就給你一頂官帽子,將實實在在的買賣關係搞成了情感互動。

咸豐帝為了將這種情感互動能夠變得長久,就把它給制度化了,朝廷還給起了一個正經的名字叫捐納制度。

這個制度規定,地方官最高可以賣到正四品,京官最高可以賣到正五品,一個七品的知縣標價是4000多兩白銀,當時一個握有實權的七品知縣的年薪是40多兩白銀,標價相當於知縣年薪的100倍。

但是戰爭是吃錢的怪獸,官位也有限,靠賣官收上來的銀子還是入不敷出,於是咸豐帝的第二個大招就來了。

第二個大招:鑄大錢和印紙幣,搞通貨膨脹

所謂鑄大錢就是新築的錢幣,就是含銅量和原來差不多,但是面額是原來好幾倍,甚至幾十倍,也就是還是原來大小的一枚銅錢,現在一枚當過去幾十枚用。

朝廷拿這樣的大錢到民間搶購糧食等等的軍需物資,購買力立刻就是過去的好幾十倍,農民不賣也不行,名義上是沒給農民加稅,但這種操作比直接加稅狠毒多了。

朝廷鑄銅錢,還需要成本,得用到銅,為了節省成本,就改用印紙鈔,這樣就更省事了。

紙鈔是金融發展的趨勢,本身是先進的,但是大清朝並不是拿來當金融工具用,而是把它當財政工具,搞這個東西並不是為了便於民間交易,而是為了更便於政府從民間搜刮財富。

它就是在一個紙片上加一個官印,再印個數字,朝廷就拿著這個東西從農民手裡買糧。

搞這麼個破紙片,朝廷一沒什麼成本,二無保證金,朝廷想印多少印多少,所以很容易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這個惡性通脹一起來老百姓就不幹了,就拒絕使用這種紙鈔一類的東西。

咸豐帝一看,剿滅天平天國已經讓他力不從心了,如果後院的也反了,麻煩就更大了。於是他想開源不成,那就節流吧!咸豐帝使出來第三個大招。

第三個大招:減薪

他給官員和當兵的減薪,但減薪不能明著減,如果這樣搞,就把官員和軍人推到了天平天國一邊了。所以朝廷就用了賒賬,工資先欠著,以後給你補發。

不過怎麼補發就是朝廷說了算,以前的工資直接發銀子,現在就是銀子、大錢、紙鈔混著發。比如說你在軍隊裡服役,一年工資是十兩銀子,以前直接給你發十兩,現在是銀子給你發五兩,剩下的五兩給你發一個紙片,但是這五兩的紙片實際購買了只有一輛。

明面上沒給你少發工資,可是實際購買力卻大打折扣,如此操作就相當於給你減薪40%,朝廷就節省了40%的開支。

這樣一搞,官員和當兵的就自己找財路,於是就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對此,咸豐帝和各級官員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好歹他們還是朝廷的人,沒有去當反賊。

咸豐帝的三招下來,非但沒有搞到更多的錢,還把自己給搞抑鬱搞絕望了。

於是他乾脆就當起了縮頭烏龜了,地方官過來要錢,他就裝裝聾作啞,意思就是各省你們自己解決去吧。

地方官一看,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皇帝是要永遠偉光正的,要遵守祖訓的,不可以給農民加稅的。但作為地方官你得給皇帝排憂解難啊,於是各地就巧立名目向民間攤派,表面上沒有直接給農民加稅,但實際不知道加了多少倍。

默契就這樣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