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劉邦手下怎麼有兩個韓信?而且都封了王,可見戰功應該相當

秦朝末年中原逐鹿的賽場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老天毫不吝嗇自己的手筆,只送給劉邦一個韓信還不夠,還順手送上了另一個韓信。

第一個韓信就是鼎鼎大名、婦孺皆知的“兵仙”,他年少時即有大志,先投靠項羽不受重用,後來又投靠劉邦依然不受重用,準備離開劉邦時發生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帥軍北伐連滅代、趙、燕、齊國,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後被劉邦封為齊王。

劉邦手下怎麼有兩個韓信?而且都封了王,可見戰功應該相當

被封為齊王后韓信帥兵回到主戰場,同劉邦一起對項羽進行合圍,最終在決戰中擊敗項羽,平定天下。韓信作為劉邦手下最耀眼的將星,在當時獲得瞭如日中天般的地位,在軍中有著近乎封神一般的地位,而那一年,他年僅三十四歲。

另一個韓信名氣就沒有那麼大了,以至於現代很多人都並不瞭解他,他的名字也叫韓信,後人為了把他和“兵仙”韓信進行區分,稱呼他為韓王信。

比較奇怪的一點是,這個韓王信似乎戰功並沒有那麼卓著,怎麼也能夠封王呢?

劉邦所封的七個異姓王,韓信自不必說,半個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季布在滎陽對峙中起到了牽制項羽的關鍵作用;彭越在項羽大後方搞敵後“抗羽根據地”,游擊戰爭有效地制約了項羽在正面戰場的進攻;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是舉國歸附,趙王張耳那更是劉邦布衣時的知心好友,親近非同常人。

筆者認為韓王信封王應該是實至名歸的,之所以看起來他的功勞不夠大,是因為他和韓信重名,導致劉邦從漢中還定三秦的功勞被後人誤歸到“兵仙”韓信頭上。

韓王信的出場

《史記》中記載,韓王信是張良在韓國故地打仗時遇到的,韓王信是韓襄王的後代,屬於貴族出身,張良遇到他時,他手下已經有了一支頗具規模的隊伍,在張良的拉攏下,他帶著隊伍跟隨劉邦,這可以算作他的第一筆功勞。

後來劉邦被立為漢王,實際是被髮配到蜀地,韓王信跟隨劉邦入漢中。在漢中期間,劉邦不減其志,不想只做一個偏安一隅的諸侯王,更何況手下士兵思鄉情緒濃烈,一心渴望東歸,在遠離家鄉、水土不服的蜀地根本待不住。

韓王信敏銳地看到這一點,向劉邦提出士兵思念家鄉、渴望東歸,正是士氣可用,提出打回老家去的口號,能夠以此來爭奪天下。

這個重大戰略規劃,正是韓王信提出的。

劉邦手下怎麼有兩個韓信?而且都封了王,可見戰功應該相當

還定三秦的戰爭,到底是韓王信打的還是韓信打的?

《史記》中對於東征的戰略規劃到底是誰提出來的,有兩個版本:

在《韓信盧綰列傳》中明確說是韓王信向劉邦提出的建議。

在《淮陰侯列傳》中,又文采斐然地聲稱是韓信提出的建議。

我個人傾向於是韓王信提出的建議。

不管是誰提出的建議,劉邦的領導層很快達成了一致同意的意見,第一步就是出漢中,還定三秦,打下項羽封在關中的三個王:章邯、司馬欣、董翳。

這場戰爭是劉邦爭奪天下的第一戰,至關重要,如果打不下來,只能龜縮回漢中,再也不能出來。

劉邦手下怎麼有兩個韓信?而且都封了王,可見戰功應該相當

但奇怪的是,在關於三秦之戰的記載中,領兵打仗的都是曹參、樊噲、灌嬰、周勃等劉邦的豐沛老班底,既不見韓信,也不見韓王信的身影。

但是三秦之戰勝利結束後,劉邦“乃許信為韓王”!

這就奇怪了,韓王信僅僅因為提出了一個戰略規劃就被封為韓王?

肯定不是,韓王信應該是在還定三秦的作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他帶領的人馬參加了戰爭並取得了很大的戰果,而且他本人也一定是在作戰中出謀劃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才會被許諾封為韓王。

所以還定三秦之戰,韓王信是出了大力氣的,而韓信則只是空有個大將軍的名頭,手上無兵,韓王信因此戰而被封為韓王。

至於歷史上關於還定三秦之戰不見韓王信的記載,可能是兩位韓信後來都謀反被殺,相關史料被抹掉,或被其他功臣取代。

總結

司馬遷認為韓王信和盧綰一樣,是以詐力成功,將二人傳記合寫到一篇之中,實際上是不公允的。

韓王信先是協助劉邦平定三秦,入關後又替劉邦略定韓故地,本身戰功卓著。劉邦後來封他為韓王后,仍十分忌憚,認為“韓王信材武”,又佔據戰略要地,將其遷往匈奴邊境。這樣一舉兩得,既可以利用他高超的軍事水平對抗匈奴,又避免他待在“天下勁兵處”的戰略要地養虎為患。

無論是韓信還是韓王信,這兩個韓信都不簡單,足見劉邦身邊聚集的人才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