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沒普通話,皇帝上朝時和滿口方言的大臣怎麼交流?答案來了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幾乎每個地區都有人居住。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各地各司其職,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獨特語言體系,併產生了七種地方方言,每一種大方言下又衍生出許多子方言,因此許多人互不理解方言,給每個人的交流帶來了許多不便。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開始大力推廣普通話。透過順暢的溝通,各項工作都能得到有效的推進。在我們經常看到的古裝電視劇中,每個人聽到的都是演員標準的普通話,觀眾是聽不懂的,但是古代的大臣們來自全國各地,那麼皇帝在統治期間,是如何與說方言的大臣們交流的呢?

古代沒普通話,皇帝上朝時和滿口方言的大臣怎麼交流?答案來了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距今約3000多年)就已經出現了在宮廷中使用的雅言,雅在古代就有合乎規範之意,也就是說當時的官話體系就已經出現了,西漢時寫成的《毛詩序》裡面就指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當然這是指當時流傳的詩歌,但是也可以看到,地方上流行的風和朝堂上編排的雅,已經屬於不同的話語體系。

古代沒普通話,皇帝上朝時和滿口方言的大臣怎麼交流?答案來了

雅言本身,是中原地帶也就是今天河南一帶人民用於學習漢字的發音,所以也叫洛陽讀書音,周朝的分封制度,推動了洛陽讀書音的傳播,《論語 述爾》講到孔子教導學生“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在當時的教育體系裡面,將來要當官的人,所學習的就已經不是方言土話了,而是專門的“官方用語”,這一歷史自週一直延續到了明清時期,雖然由於政權更替,洛陽讀書音自身也發展變化,後來出現了南京官話,但是這個發音標準一直是以“洛陽讀書音”作為主體的,明代把南京官話定位國家標準讀音,也是因為江淮地區對洛陽讀書音繼承的比較好,而處於北方的洛陽地區,由於和北方民族融合,發音變得不那麼純正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影視劇作品,明代之前宮廷之間對話,應該都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準,聽上去像河南話就比較靠譜了,但是要注意,洛陽本地土話是不對的,必須是洛陽讀書音,因為這個事情,宋代的寇準和大臣丁謂還吵過一架,丁謂就指出“唯讀書人然後為正”。

古代沒普通話,皇帝上朝時和滿口方言的大臣怎麼交流?答案來了

清朝以滿族語言為國語,並且積極推廣北京官話,直到清末,北京官話才基本替代了南京官話,而民國時期的正音,是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的結合體,這個事情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國語運動史綱》,對於民國時期國語的變化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從公元前到現在,都有很多所謂的江湖人士到處走南闖北,除了這些人還有很多有錢的官宦人家會外出遊玩,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各種貿易,進行這些活動時肯定需要大量的語言交流,所以肯定需要一個統一的語言來作為發展的橋樑,包括現在社會也會一樣的,我們需要學習英語,為了有機會與外國人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同樣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學習漢語完成一系列的活動,同樣在在古代能把文字統一起來這也算是一個人類的壯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