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聖旨卻那麼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相信大家經常在古裝電視劇看到這個畫面,大臣在外,突然就有一名太監帶著幾個侍從,一本正經地喊著“某某接旨!”於是眾人立刻老老實實的跪下,聽著那太監說著“奉天承運云云。”

其實古代的太監基本上都不怎麼認識字的,他們往往出身貧苦,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有窮得吃不起飯了,這才選擇了入宮這一條路。他們也就更不可能讀書了。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聖旨卻那麼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就拿明朝來說,京城的太監大多來自河北、北京、山東等地的農村,按照明律,有孩子入宮的家庭,也能夠免除徭役稅負,因此不少生了很多孩子的窮苦人家也把兒子往皇城裡面送,明朝著名的大太監魏忠賢,就是一個文盲,相傳他和木工皇帝朱由檢還發生了一件趣事。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聖旨卻那麼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一日朝鮮使臣派人過來覲見,並上交國書,結果魏忠賢翻來翻去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朱由檢平日是個木匠,更不認識,朱由檢看了良久,也不好意思說自己不識字,以為朝鮮國王又是提出了什麼苛刻的要求,於是大怒,“撮爾小國,好生無禮!”隨著拂袖而去,留下了一臉懵的朝鮮使臣。

那麼讓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既然太監大多是文盲,為何他們念其聖旨,又是如此流暢呢?其實事情很簡單,古代念聖旨的,往往都不是真的“太監”,不要被電視劇所騙了。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聖旨卻那麼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來說說太監這一個詞,其實最初他並不是指的宦官,而是官名。魏晉以後,朝廷設立了殿中省這一個職務,掌管皇宮的後勤,比如說負責採購藥材的,負責製作衣服的,負責製作準備皇室車馬的。殿中省的最高官員名字就叫做太監,是三品官,此外還有四品的少監、五品的中丞,他們一起負責整個皇宮的運作。這些官員有宦官,也有很多正常人。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聖旨卻那麼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不過到了唐高宗時期,李治將殿中省改為了中御府,官員全部由宦官擔任,但是也只有少部分地位最高的人才能被稱之為“太監”,到了明清,中央皇權的加強導致宦官的地位也慢慢增高,因此不少人也將太監視為宦官的同義詞了。

至於草擬宣讀聖旨這一項,到清代以前,實際上壓根與宦官沒有什麼關係,唐宋明等朝代,撰寫、頒佈、宣讀聖旨的職責,是在一個叫做翰林院的機構身上。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聖旨卻那麼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在唐玄宗時期,李隆基就會選擇一些擅長文辭的朝臣供職翰林為自己寫聖旨,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了草擬機密的重要機構,開元二十六年,又在京城設定了翰林學士院,專門提供草擬詔制者居住,皇帝如果要將聖旨通知到哪個大臣的家裡,自然也是翰林院的學士去宣讀。確保了訊息機密性。

宋明期間也延續了唐朝的制度,這種官職又被稱之為翰林待詔。他們在帝王的決策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過到了專權的明清後期,君王顯然是不願意和大臣們分享這種權利的。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何念聖旨卻那麼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這也就出現了專門為皇上代筆的司禮太監和秉筆太監,這是一個地位極高的職務,上文的魏忠賢,還有劉瑾、王振,都擔任過這個職務,但是不管怎樣,要麼是翰林學士宣讀皇上的聖旨,要麼就是欽差大臣親自宣讀,司禮太監地位太高,小太監權力太低,宣讀聖旨,往往輪不上他們,因此熒幕上太監抑揚頓挫讀聖旨的場面極為罕見,除非是皇帝傳的口諭,這也算是常識性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