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緬甸是大清藩屬國,為什麼在英國吞併時坐視不管?

中國歷史上從漢朝開始,就建立了以中國為宗主國,周邊國家為附屬、藩屬國的天朝體系。到了清朝的時候,更是登峰造極,但其實西方已經悄無聲息的超過了大清,可不斷衰落的大清卻還是一種盲目的陶醉,這是十分可笑的,沒有一點自知之明。

清朝鼎盛時期,周邊有19個藩屬國,然而隨著西方的不斷入侵,逐漸打破了情操的藩屬體系,周邊的小弟時不時的就會來大清告狀,弄得清廷是焦頭爛額,可清政府這個時候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對周邊的小弟根本就顧不過來。

緬甸是大清藩屬國,為什麼在英國吞併時坐視不管?

說起來緬甸和大清的關係並不太好,雖然其他藩屬國也並非老老實實,但像緬甸這樣不老實的還不多見。

可緬甸畢竟是名義上的藩屬國,如果坐視英國入侵而不管,不管是從面子上還是道義上都說不過去。

緬甸是大清藩屬國,為什麼在英國吞併時坐視不管?

客觀說,清政府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但之前法國入侵越南時,清政府不惜與法國一戰,雖然最後不敗而敗,被迫承認了法國的的要求但這隻能說技不如人。

那麼面對緬甸的淪陷,為什麼清政府不管不顧呢?

英國對緬甸的侵略其實要早的多,但早期,緬甸還能稍微抵抗一下。到了19世紀後,英國在東南亞的馬來半島站穩了腳跟,大半個印度也被吞併,這個時候英國開始把侵略緬甸提上了日程。從1824年起,英國開始發動了侵略緬甸的戰爭。一直到1886年完成了對整個緬甸的吞併,並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英國吞併緬甸之後,清政府提出了抗議,雙方開始斷斷續續的走上了談判桌。

緬甸是大清藩屬國,為什麼在英國吞併時坐視不管?

李鴻章曾經公開的講過,“緬甸自同治末年進貢後,迄今沒有進貢,我們現在不管他的事。”所以指望清朝像對待越南那樣與英國作戰,恐怕辦不到。

英國吞併緬甸後,勢必會以此為跳板,蠶食中國的西南邊境,這是清政府比較擔心的。

緬甸是大清藩屬國,為什麼在英國吞併時坐視不管?

但即便如此,清政府還是比較注重看重名分,所以在談判過程中,仍然以把緬甸王國的存續和朝貢的繼續作為第一條件。

清政府在和英國地談判中,沒有任何優勢,始終被牽著鼻子走,就算是曾紀澤恐怕也沒有多少底氣,而英國吞併緬甸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讓英國吐出來是不可能的,只能爭取點利益,讓清政府面子上過得去。

緬甸是大清藩屬國,為什麼在英國吞併時坐視不管?

所以在《中英會議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了英國在緬甸的特權,但為了讓清政府換回點面子,英國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

不過其實這個只不過檔案上的一句話而已,真實情況根本不是如此,實際上清朝與緬甸已經沒有了以前的朝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