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不讓百姓納糧,那他靠什麼來養活軍隊呢?

李自成在崇禎13年的時候提出了“均田免賦”的政策,主要受益者是那些連耕地都沒有的貧困百姓。

也就是在這個政策的加持之下,李自成收穫了貧困老百姓的擁護。

要知道,崇禎年間原本就天災人禍不斷,土地歉收,但官府與鄉紳的所收取的賦稅並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所在的河南地區,基本上處於十室九空的狀態。

在河南地界上,除了背井離鄉待不下去的百姓之外,留下來的百姓也基本上只能靠一口氣吊著,根本就無力繳納朝廷分攤的賦稅。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不讓百姓納糧,那他靠什麼來養活軍隊呢?

不少老百姓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不失時宜地提出“均田免賦”的政策,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明朝末年,雖然天災人禍不斷,但這並不是老百姓吃不上飯的主要原因。明朝統治階層無節制的壓榨才是流民四起的主要原因。

老百姓吃飯的問題,就成了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李自成在這個節骨眼上提出“均田免賦”的政策,是一個明智之舉。

賦稅猛如虎

要知道,老百姓都被壓榨的連一點油水都沒有了,李自成即便是想要收取賦稅,他也收不上來什麼。

因此,李自成也想明白了,將矛頭直接對準了當時的官紳土豪。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不讓百姓納糧,那他靠什麼來養活軍隊呢?

想必不少人想不通了,整片整片的收成欠佳,餓殍遍野,所謂的富豪能有“餘糧”嗎?

答案是肯定的。之所以老百姓吃不上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惡性兼併土地引起的。單純的天災雖然會造成損失,但如果不是因為惡性兼併等問題存在,根本就不會爆發大規模的百姓起義。

正是因為很多鄉紳官員,不考慮百姓的死活,就想趁機揩油發國難財。於是,窮得窮死,富人卻越來越富了。

窮人窮得連口飯都沒得吃,富人的糧倉裡面糧食都放爛了。因此,窮人為了活命,

要麼賤賣自己的土地,去給大戶人家打工。要麼就背井離鄉,去別的地方逃荒,去給別的地方的富戶打工。

按照道理來說,這群連飯都吃不飽的人,總可以不用繳納賦稅了吧。如果放在現在遭了災,老百姓都會被救助,但在明末,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官老爺們要斂財。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不讓百姓納糧,那他靠什麼來養活軍隊呢?

於是,不少人便只要背井離鄉,當地也變得十室九空。可這不是還有一戶人家嘛,就有這剩下來的一戶人家承擔這十戶人家的賦稅就可以了。

簡單來說,只要是還有活人存在,那就要保證這塊地方的賦稅到位。

而越亂,那些富戶和官府就更容易斂財,即便是鬧災荒,他們手中的糧食也不見減少。

均田免賦後,李自成吃什麼

上文也說到,官府的糧倉裡面,屯糧足夠多,甚至隨便開啟一座,就夠當地的老百姓吃上幾年。因此,最簡單的方式那便是帶著吃不飽肚子的災民,去搶官糧。

這種矛盾關係被李自成利用,自己的兵員問題完美解決,老百姓只知道,跟著闖王不納糧,闖王帶著去搶糧。

既不用種地,還能吃飽飯,順便還能懲治那些平日裡作威作福的官差,實在是難以拒絕。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不讓百姓納糧,那他靠什麼來養活軍隊呢?

當然,李自成起義的前期主要靠搶劫官糧,流動作案,要想填飽肚子,就得不停的打仗,不停的攻城,老百姓戰鬥慾望極強。

除了搶劫官糧之外,李自成也曾想著轉型抓生產,畢竟吃官糧就是吃老本,老本總有吃光的一天,要想自己能夠持續發展,就要有自己的根據地。

所以在崇禎16年,李自成在打下襄陽後,也曾頒佈了幾道恢復生產的命令

。在佔領區內重新分配土地,扶持百姓的耕種,讓種地的人能吃飽飯,李自成就成功了一半了。

除了這些措施之外,李自成在攻佔西安之後,還在大力恢復科舉,意圖向封建王朝完成轉變。李自成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能夠推翻大明朝。

他在佔據很大優勢的情況下,還曾經向崇禎帝談條件,僅僅是想當個西北王而已。

李自成此舉必然也是想透過此舉過渡一下,好讓自己的根基能夠更堅固一些。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不讓百姓納糧,那他靠什麼來養活軍隊呢?

或許崇禎帝洞察一切,竟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提議。李自成沒有辦法,為了生存只能繼續攻擊,沒想到在崇禎17年便打入了大明都城,推翻了明朝。

兵多將廣也成了麻煩事

那個年代吃不起飯的百姓太多了,李自成一次東征就結束了大明朝的命脈,分分鐘還招攬了二十多萬的明朝降卒,這原本是個開心的事情,但李自成的家裡也沒有多少餘糧了,這讓他非常惆悵。

等著佔領區內的百姓種出糧食來,那這幾十萬的大軍墳頭草都長几茬了。

李自成無奈之下,只能繼續走老路子,搶富戶。京城的富商大戶實在是看著眼饞,手底下幾十萬士兵餓得嗷嗷叫,在政策方面,李自成又拿捏不住了。

京城的官僚權益得不到保障,紛紛站到了李自成的對立面。而劉宗敏追贓逐餉到一半,還惹惱了吳三桂。結果吳三桂乾脆站到了滿清一邊,開啟城門引清兵入關,成為了李自成倒臺的轉折點。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不讓百姓納糧,那他靠什麼來養活軍隊呢?

一番操作下來,李自成山海關沒打下來,又喪失了潼關,使得大西北沒有了屏障,被迫撤出京城。李自成也慢慢走向了末路。

後記

綜上所述,李自成之所以失敗,還是在於其隊伍發展的太快了,快得讓他的來不及反應。

“均田免賦”這個政策是正確的,但由於後續局勢變化太快,李自成根據地建設跟不上隊伍發展的速度,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不得不繼續搶大戶,為了讓隊伍吃飽飯,從而失去了這個階級的支援。

這部分人的資源,要比底層老百姓大得多,該團結的力量沒有團結起來,使得李自成雖然解決了眼前的溫飽問題,但卻喪失了未來,實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