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草原巾幗:漢軍爭看繡裲襠,十萬彎弧一女郎

草原巾幗:漢軍爭看繡裲襠,十萬彎弧一女郎

草原巾幗:漢軍爭看繡裲襠,十萬彎弧一女郎

三娘子,本姓奇喇古特,名鍾金,生於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衛拉特奇喇古特部落首領哲恆阿哈之女,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王妃,明朝中後期漠南蒙古軍政人物。她性格豪爽,聰慧過人,飽讀詩書,又擅長歌舞騎射。長大後,胸襟開闊、通達事務,深受部落民眾的喜愛。史籍記載說三娘子“幼穎捷,善番書,黠而媚,善騎射”。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俺答汗率部西征,又行兵濟勒滿山的衛拉特奇喇古特部,遣使至首領哲恆阿哈、扎勒滿圖類二處,告以俺答汗欲與和親之意。哲恆阿哈將九歲的三娘子獻給俺答汗。從此,兩部通婚和好。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俺答汗攜十九歲的三娘子往徵衛拉特屬民,屯紮阿爾泰山巴克地時,三娘子生一子,名卜他失禮。俺答汗等舉眾歡騰,大設“米喇兀”喜筵。爾後,三娘子深受俺答汗的寵愛和器重,“事無鉅細,鹹聽取裁”。這時,她“已籍籍有聲”了。

三娘子出嫁之時,正值明朝政府與塞外草原的關係極度緊張時期。俺答多次搶掠明朝邊境,經歷二十多年的戰爭,原本有利可圖的南下劫掠,因為明朝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入不敷出,己經威脅到了俺答的地位,令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與明朝的關係。

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十月,俺答汗喜愛的孫兒把漢那吉因婚配問題,攜帶大成比妓等奔歸明朝。明閣臣高拱、張居正同宣大總督王崇古、巡撫方逢時等力主以此事為契機,緩解長期以來北方邊境兵戎相見的緊張局勢。他們優待把漢那吉,“宴賞供帳甚厚”,以引渡出塞逃入板升的雁北白蓮教首領趙全等為條件,送歸把漢那吉,並准許通貢、互市。三娘子勸說俺答汗同意此事,俺答汗欣喜應允。十二月,捕獲趙全、丘富等人,移交明廷。

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明廷敕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其弟老把都為都督,把漢那吉為都指揮使,其餘首領為指揮、千百戶等,賞賜蟒衣、彩幣等物。史稱“始封事成,實出三娘子意”,明廷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特封她為忠順夫人。

此後,明廷相繼開放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等十一處馬市。除每年官市外,又“得塞下民互市”。月市或小市,蒙漢人民可以自由貿易。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民人“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史籍中對此評價道“朝廷無此後顧之憂,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師旅無調遣之勞。”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據《明史》記載,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俺答汗和三娘子開始共同主持,修建一座名叫庫庫和屯的城池。有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入施工階段後,三娘子是主要的主持者。萬曆三年(公元1576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稱)。

萬曆六年(公元1579年),俺答汗在青海向達賴三世許願回來後,開始和三娘子共同主持修建弘慈寺,也就是大召寺,兩年後竣工,並花費鉅額白銀鑄成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像,由達賴三世親自前來開光後,供奉在寺內。 在修建歸化城時,俺答汗已經進入老年,並且疾病纏身。因此,三娘子積極輔佐丈夫處理各種事務。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俺答汗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築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外城。

據《阿拉坦汗傳》記載,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樣式修建的,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鑾殿。而當時歸化城的城牆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另據《歸綏縣誌》記載,歸化城“週二裡,卻以磚,高三丈,南北門各一”。

據《玉泉區志》記載,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爾部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崇禎五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戰敗林丹汗,追到歸化城後,縱火燒城,唯獨對銀佛寺倍加保護。後來的歸化城是清朝在廢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來的,但是人們為了紀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俺答汗去世。三娘子率俺答汗長子辛愛黃臺吉等告訃關吏,並呈文明廷,貢白馬九匹,鍍金撒袋各一幅、弓一張、箭十五支,以示繼續忠順,明廷派遣使者祭弔如禮。當時,奉表稱謝者,皆以三娘子為主名。凡赴內地,均須攜帶三娘子簽發的文書,方準通行。三娘子一躍成為土默特集團中的核心人物。“群情依為向背”,三娘子地位的變化與北方地區的治亂息息相關。明神宗聽從廷臣建議,賜三娘子大紅五彩紵絲衣二襲、綵緞六表裡、木棉布二十匹。三娘子與明朝廷的關係更加密切。

俺答汗初歿,辛愛黃臺吉想要依照當時風俗,以收繼婚的形式,娶三娘子為妻。三娘子時年三十二歲,嫌辛愛黃臺吉老病貌醜,不願再嫁,遂率眾遠遁。辛愛黃臺吉明白,若不與三娘子成婚,很難入承王位,統轄諸部,於是,輕騎追逐三娘子。時當貢市日期,順義王位懸而未決,貢市遲遲未結。作為使者的兵部尚書鄭洛,深知三娘子對於明蒙關係的重要性,於是勸三娘子說:“夫人能歸屬順義王(指辛愛黃臺吉),則不失朝廷的恩寵,否則,不過是塞上的一個婦人而已。”三娘子顧全大局,最終同意與辛愛黃臺吉成婚。明蒙貢市恢復如舊。

辛愛黃臺吉繼承父位後,經常埋怨其父親不該與明朝議和,意欲挑起事端。三娘子相勸說:“天朝所以待我者甚厚,歲通貢市,坐享全利,而無後憂。孰與夫冒矢石,出萬死,幸不可知掠獲也。”辛愛黃臺吉聽後非常信服,從此打消了與明朝開戰的念頭。

不久後。三娘子因其子的婚姻問題與部落內部發生糾紛,三娘子派遣精銳騎兵迅速包圍了板升城,爆發了板升之戰。三娘子軍斬殺八十餘人,生擒二十人,繳獲盔甲三十副,駝馬一百多匹。戰事持續了五個多月,最終降服了板升城。

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辛愛黃臺吉病逝,其長子扯力克自立為王。本來,三娘子想把手中王印和兵符傳給愛子卜他失禮,以繼承汗位。不過,三娘子權衡利弊之後,還是將王印傳與扯力克。此時,已經三十七歲的三娘子以年歲漸老為由,自行領親兵萬人,築城別居。

明朝政府感覺到,三娘子隱退十分不利於安定邊塞,於是,派人規勸扯力克說:“夫人三世歸順,汝能與之匹則王,不然封別屬也。”於是,扯力克便盡棄妻妾,與三娘子合帳成婚。

時隔二年後,扯力克正式繼承順義王位,而明朝政府深知三娘子才是實際掌權者,再次詔封她為忠順夫人,賞賜豐厚。扯力克繼承王位後,不思進取,常年不理政事,部族裡的大小事務全由三娘子處理。為此,明朝政府經常給予三娘子豐厚的賞賜。三娘子對此非常感激,曾經多次嚮明朝政府表示“子孫暨部族世世為天子守邊”。

有記載說,三娘子篤信佛教,並“切切慕華”。自開貢市以來,她不時款塞,經常親往吳兌營壘。吳兌將明朝貴婦穿戴的八寶冠、百鳳雲衣、紅骨朵裙饋贈三娘子。她與邊官感情甚睦,以敦和好。部落中有“梗化者”,三娘子時有預報,防患於未然。

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宣化鎮附近的史、車二部首領叛盟,入邊騷亂。三娘子聞訊後,立即派兵前去征討,最終擒獲叛亂的兩名部落首領,使得邊塞又恢復了平靜。

同年秋,青海蒙古火落赤部挑起事端,侵擾明朝洮河等地。扯力克瞞著三娘子西行,聲援火落赤。三邊總督梅友松立即派遣使者,將軍情告知三娘子。三娘子馬上派出使者,要求扯力克東歸。扯力克迫於三娘子的壓力,率兵返回。洮河之亂漸得平息。因為此事,明朝政府下令停止通貢互市兩年。三娘子上書深表歉意,又將在邊滋事的扯力克之婿史二緝拿,枷送邊塞。明朝政府這才下令恢復中斷的通貢互市。

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扯力克去世,圍繞著王位的繼承問題,扯力克的孫子卜失兔,和三娘子的孫子素襄之間,發生了一場“奪嫡”之爭。素襄多次咒罵三娘子,憎恨她不將王篆授予他。三娘子不徇私情,遵循俺答汗生前與明朝政府達成的“世代相傳為王,以長部落歸心”的約定,將順義王印移交給了卜失兔。這時,“封貢事曠歲無成”。明朝邊官又下令禁止各邊互市。三娘子遣使力爭,使貢市恢復,邊境稍安。

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四月,三娘子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死後安葬在美岱召內。明朝遣使給予賜祭七罈的隆重祭禮。

在三娘子掌權塞外草原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始終堅持和平互市的政治原則,持續執行與明朝友好的方針,不僅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也符合人民的願望,對蒙漢民族友好關係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她還重用漢人,引進了先進的文化技術,促進了本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三娘子堅持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利益,顧全大局的精神,為塞北邊疆的安寧穩定,蒙漢民族的和睦相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娘子一生輔佐三代順義王,始終堅持與明朝友好的政策,在近四十年中,長城內外出現了和平景象,三娘子在草原與中原享有了很高威望,深受蒙漢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藏書家傅增湘在《詠昭君墓》一詩中寫道:“麟閣雲臺蓋世勳,論功一例遜昭君。若從邊塞爭芳烈,順義夫人亦不群。”此詩把三娘子與千古流芳的王昭君相比,更加突出了三娘子的巾幗英雄形象。

明朝大才子徐渭對三娘子讚不絕口,專為其寫詩六首,以示欽羨之情,其中一詩云:“漢軍爭看繡裲襠,十萬彎弧一女郎。喚起木蘭親與較,看他用箭是誰長。”將她比作花木蘭,可見對三娘子的佩服程度多有高。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