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除黔驢技窮外,還有誰技窮?10個趣味小知識

除黔驢技窮外,還有誰技窮?10個趣味小知識

Q:

長城到底有多長?都長一個樣嗎?

秦始皇連線了原先各國北面的城牆並加以增築,《史記·蒙恬列傳》裡記有“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實際上,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秦朝、漢朝和明朝修建長城都超過了五千公里。2012年,國家文物局完成了長城資源認定工作併發布認定結論:我國各時代長城資源分佈於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牆壕遺存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確實是萬里長城。

那麼萬里長城都長一個樣嗎?修建長城的材料採用因地制宜的原則,就長城牆體看來,歷代長城中夯土長城是最長的,佔總長度的一半以上,土質烽火臺的數量是最多的,約佔烽火臺總量的58%;其次是石砌牆體與烽火臺;我們熟悉的包磚烽火臺其實只佔烽火臺總量的7%。

Q:

意難平與念念不忘,古人放不下的到底是什麼?

提到“意難平”,最著名的莫過於《紅樓夢》的那句“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有人將它描述為人與人之間的那些不如意,也有人將它解釋為世俗生活中難以解決的矛盾。今天,人們常拿“意難平”來抒發不能釋懷、求而不得、放不下又忘不了的複雜心情。

至於念念不忘,雖然也有放不下的意思,但還是和意難平有所區別。朱熹曾說,“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則天理益明,存養自固,而外誘不能奪矣。”所謂念念不忘,指的是牢記心上,時刻不忘。《論語》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現在通常視這三句話為並列關係,然而,在朱熹看來,“默而識之”是學習與教導的前提,至於念念不忘的事情,則是主動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

Q:

除了黔驢技窮,還有誰也技窮?

黔驢技窮是說有一個人往黔地運了一頭驢,把沒見過驢的虎嚇壞了,然而觀察後虎發現這個驢沒有很兇猛,就把它吃掉了。“黔驢技窮”說的是虛有其表的人僅有的一點本領也用完了。

還有一種“技窮”的動物,叫梧鼠,也有寫作“鼯鼠”、“鼫鼠”的。這種大老鼠有一個通俗的名字,叫“五技鼠”,因為它會飛、會爬、會遊,還會打洞和奔跑。然而它飛不上屋子,爬樹也爬不到頂,游泳遊不過小水溝,打洞淺得連自己都藏不住,跑得很慢,會被逮住。《荀子·勸學》說“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螣蛇沒有腳卻能飛,梧鼠卻是幹啥啥不行,告訴大家學習技藝不要貪多,專精一技比貪求多技更加重要。“梧鼠技窮”就比喻技能雖多而不專精,無濟於事。

Q:

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不應該高興嗎?

兔死狐悲是用來比喻因為同類的失敗或死亡而感到悲傷。可兔子和狐狸並非同類,為何兔子死狐狸會悲傷呢?

其實這個成語的雛形應該是“狐死兔泣”。《宋史·李全傳》:“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南宋時期,李全與楊妙真夫婦的起義軍先是被宋朝收編,之後又投降了金朝。宋朝派太尉夏全攻打他們,楊妙真去找夏全求情。夏全與他們都是從山東起家的,因此楊妙真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如果李全被消滅了,夏全也不會好過。這個成語後來就慢慢演變成為兔死狐悲了。狐狸和兔子雖然是夙敵,但在面對獵人的時候,就有了共同的敵人,也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同類。一直以來人們只是取這個成語的比喻義,而不必過分糾結兔子和狐狸究竟算不算同類。

Q: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怎麼來的三個人呢?

月光皎潔的夜晚,李白坐在小院裡一個人喝酒,月光照射在他的身上,被他擋住後在地上形成影子。而一個人喝酒實在是太寂寞了,於是浪漫的李白舉起酒杯邀明月一同暢飲。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後面緊接的就是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這兩句李白先是吐槽月亮不會喝酒,又嫌棄影子前前後後跟著自己。所以“三人”是詩人自己、詩人的影子以及月亮。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三人”指的是詩人自己、詩人的影子和他在酒杯裡的倒影。說是李白在舉杯邀請明月的時候,酒杯中的酒水反射月光形成了詩人的倒影。

除黔驢技窮外,還有誰技窮?10個趣味小知識

Q:

古人把東西放到袖子裡為什麼不會掉出來?

《樂府詩集》中有首歌謠:“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說只有文人貴族才會穿這種能放東西的寬袖子衣服,平民百姓穿的衣服,袖子普遍比較窄短,因為他們要勞動。那麼,寬大的袖子怎麼能放得下東西呢?

古人穿的寬袍大袖,是在袖子裡面縫了跟袖口開口方向相反的口袋,而且口袋是收口的梯形形狀,這樣放進去的東西就不容易掉出來。另外,口袋的位置也很講究,不是縫在袖口,而是縫在手肘後面,這樣不僅看起來美觀,走路的時候也不至於像提著兩個沙袋一樣,抬起手臂的時候袖子裡的東西也不會掉出來。

古人衣服裡除了放銀子、手絹、書信等一些小物件,也能裝大件東西,《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就記載了朱亥從袖子裡拿出四十斤鐵錘打死晉鄙的故事。

Q:

“沐猴而冠”是給猴子洗了澡再戴帽子嗎?

“沐猴而冠”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話說項羽佔據關中後,他的謀士韓生建議他直接在關中建都,項羽見宮殿已被燒燬,又想著趕緊回鄉顯擺一番,就說:“富貴了之後不回鄉,就像穿著華麗的衣服在夜間行走,誰會知道呢?”韓生聽了項羽的話,就回了這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大家都說楚國人虛有其表,果真如此。韓生用“沐猴而冠”來諷刺項羽目光短淺,而他也因為這句話惹怒了項羽,失了性命。

“沐猴”一詞不是指給猴子洗澡,而是指猴子的一個品種——獼猴。成語的本意是猴子戴上帽子,裝成人樣。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常用來諷刺那些依附權勢、竊據名位之人。

Q:

孔子老子莊子都是姓+子,為什麼韓非子是姓名+子?

唐朝以前,韓非被尊稱為“韓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司馬遷便稱韓非為“韓子”(“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餘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出現了一位同樣姓韓的文化巨人,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由於韓愈在文化上的巨大影響和突出貢獻,當時很多知識分子便尊稱韓愈為“韓子”。中國文化史上便出現了兩個“韓子”。從唐朝中期開始,“韓子”變成了韓愈專有的尊稱,而韓非的尊稱則被改為“韓非子”。

Q:

喜遷新居為什麼被稱作“喬遷”?

喬遷的“遷”字很好理解,意思就是指移動、搬換、轉變。機關單位、個人住所等另換地點稱遷居。那麼喬遷的“喬”字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中提到:“喬,高而曲也。”喬“有“高聳”的意思,多用以形容樹木。

那麼為什麼 “喬”+“遷”就可以代指喜遷新居呢?這其中還有個古老的典故,出自《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伐木的聲音叮叮叮,來自深谷的鳥兒嚶嚶嚶,落在高高的樹上。

Q:

紈絝子弟的“紈絝”是什麼意思?

紈絝子弟一詞起初並無壞孩子這一層意思,僅指有錢人家的孩子。那為什麼紈絝代表有錢呢?《說文解字》中,紈解釋為“素也”,意為一種名貴的絲綢。絝解釋是“脛衣也”,意為套在腿上的衣服,類似於現在的褲子。

紈絝是何時出現的呢?據《漢書·敘傳》,漢代有了紈絝。宋代《魯宗道傳》中出現了紈絝子弟的說法:“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紈絝子弟得以恩澤處耶?”館閣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哪裡是富貴子弟受恩惠的處所呢?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