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楊震與四知美玉的故事

漢楊震與四知美玉的故事

東漢安帝所賜楊震之玉佩

楊震(59—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於太常桓鬱。通曉經籍、博覽群書。眾儒生稱讚他道:“關西的孔子楊伯起。”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元年(122年),為太尉。任內因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順帝繼位,下詔平反。

楊震遷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治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鄧太后(81年——121年)即鄧綏。東漢和帝皇后。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和帝死,她先後迎立殤帝、安帝,臨朝執政近二十年,其兄居要職,掌握大權。執政期間,崇尚寬簡,不事奢華。兼用外戚、宦官,尊理三公,又使其兄薦舉楊震等人。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繼位不到一年的殤帝夭亡,為繼續維持母后臨朝、把持朝政的局面,鄧太后與鄧騭兄弟定策,立清河王之子、年僅13歲的劉祜為帝,是為安帝。安帝繼位後,鄧太后依舊臨朝聽政,號令自出。

公元121年(永寧二年),鄧太后去世,安帝喜歡的一些后妃,開始驕橫起來。安帝的奶孃王聖,困為撫養安帝有功,依靠帝恩,無法無天。他的女兒伯榮出入宮中,貪贓枉法。

楊震上疏說:“臣聽說,君主自古以來施政,主要是選用德才兼備的賢能人士治理國家,管理主要是懲治去除違法亂紀行為,所以唐堯虞舜時代,賢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為官,而惡人則被流放監禁,天下百姓都心悅誠服,國家一派興旺發達的氣象。當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等九種道德,未能發揚光大,而按幸小人卻充斥朝廷內外。阿母王聖,出身卑微,因遭千載難逢的機會,得以奉養聖上。雖然有撫養陛下的辛勤勞苦,但陛下對她前後所封賞的財富榮耀,已遠遠超過了她的功勞。然而她貪得無厭的心理無法得到滿足,經常交際朝臣,接受賄賂、請託,擾亂夭下,使朝廷清正的名聲受到損毀,如同日月蒙上灰塵一樣。

《尚書》曾告誡說:母雞啼鳴是不祥之兆;《詩經》也諷諭奸詐多謀的女子參政是喪國的根源。過去鄭莊公屈從母親意願,任由弟弟叔段驕橫不法,結果,叔段準備謀反,鄭莊公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將其弟誅殺。《春秋》對此事持貶抑態度,認為鄭莊公‘不教而誅’,是不道德的。自古以來,奸詐的女子和小人都是很難相處的,親近她們,她們就會嬉鬧放縱;疏遠她們,她們又會心懷怨恨。《易經》上說:‘無所遂其心願,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務’,說的就是奸詐的婦人不能干預政事。因此,應當迅速送阿母出宮,讓她居住在外面,同時還要阻斷她女兒同宮內的往來,這樣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繼續保持下來,對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請陛下捨棄有礙大局的兒女私情,革除有害國家的仁愛優柔之心,把精力集中在日理萬機的朝政上,謹慎使用封賞拜爵的權力,減少下面的貢奉,減少百姓的賦役徵發,使天下德能兼備的‘鶴鳴之士’都群集在陛下週圍,為朝廷出力;讓正在朝廷做官計程車大夫莫因朝政不清而懊悔出仕;對諸侯國不要橫徵暴斂,使他們心存不滿;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抱怨朝廷。要循著先朝英明皇帝的治國法則而行,與英明偉大的哲王比德,這豈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安帝收到奏摺,大以為是。即解隨身所佩之美玉賜於震,以賞其功,以彰其品。

公元125年(永建元年),漢順帝劉保即位,樊豐、周廣等伏誅,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等人至朝廷申訴楊震的冤情。朝廷都稱讚楊震的忠誠,下詔任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遠近畢至。葬前十幾天,有大鳥高一丈多,飛到楊震喪前,俯仰悲鳴,淚流溼地,葬完,才飛去。

郡裡將這一情況上報。當時災異連續出現,順帝感悟到楊震的冤屈,於是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使他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諂害忠良,上天降威,災害屢作,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這種罪過。山嶽崩塌,棟樑折斷,是多麼危險啊!現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靈魂顯靈的話,請來享受這些祭品吧。”人們立石鳥像於楊震墓前,來紀念他。

蔡東藩:“楊震不受遺金,四知之言,可質天地;並欲清白傳子孫,卒能貽澤後人,休光四世。後之為子孫計者,何其燻心富貴,但知貽殃,未知貽德耶?而關西夫子楊伯起,卒以此傳矣。”“拚死何如預見機,網羅陷入已難飛;夕陽亭下沉冤日,應悔當年不早歸!”“惟震為關西名士,當知以道事君之義,合則留,不合則去,胡為乎刺刺不休,坐聽讒人之構陷,而未能自拔也?彼薛包黃憲周燮馮良諸人,則倜乎遠矣。”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曾對楊震的一生做過這樣的評價:“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

“楊震四知”的故事及其所受安帝賞賜的美玉也一併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