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正妻所生),根據遊牧民族風俗不需要怎麼努力就會繼承父親全部的家財。十三歲,努爾哈赤死亡,直接被皇太極換為正白旗旗主貝勒(多鐸原本是繼承努爾哈赤二黃旗之一,皇太極繼位後將自己二白旗與二黃旗互換旗幟)。皇太極在位時,與皇太極對著幹,跟著多爾袞;當多爾袞掌權時,又跳到豪格一邊;這要換作其它人,腦袋都不知掉了幾回,可多鐸除了降爵,扣工資,還真沒當回事。

一,多鐸的家庭出身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降生。其母為努爾哈赤的大妃烏拉那拉氏,名叫

阿巴亥

,“

繼立大妃烏拉納喇氏生子三:長阿濟格、次多爾袞、次多鐸

。”烏拉貝勒滿泰之女,十二歲嫁予努爾哈赤,深受努爾哈赤喜愛。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劇照明顯不對史實,太精緻了

孝慈皇后崩,立為大妃。女真人只有正妻所生才可稱嫡子,且正妻可以不只一位。至於妾,甚至奴所生的兒子,能進家譜就不錯了,至於家財就更不可能了。

關於阿巴亥的詳細情況,記載較少,難以盡悉,但可以肯定,她是非常聰明的。史書記載說:她“饒丰姿”,“有機變”,被立為大福晉(大妃),備受寵愛。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大妃共有四人,第一位“

元妃,佟佳氏,歸太祖最早。子二:褚英、代善。女一,下嫁何和禮。

”。第二位“

繼妃富察氏,生子二:長莽古爾泰、次德格類

。”第三位葉赫納喇氏,就是皇太極他媽,封號臭長,不寫了。第四位就是多鐸的母親阿巴亥,也是陪努爾哈赤走完人生的最後一位大福晉。

由於努爾哈赤選繼承人不順,便於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二十八日,努爾哈赤宣佈了一份“八和碩額真,眾大臣”所立誓書,實際就是將“大汗”之位交給和碩額真們選。誓書上有九人,分別是“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名為八貝勒,而有九人,因為多鐸、多爾袞合掌一旗。

當時多鐸只有六歲,便被努爾哈赤封為和碩額真,進封貝勒,統正白旗(當然只是掛名)。

二,第一次變故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死亡。

七月十三日,帝不豫,詣清河溫泉坐湯。十三日大漸,欲還京,逐乘舟順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後(烏拉納喇氏阿巴亥),迎之於渾河相遇,至艾家堡,離瀋陽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時崩,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八。國政及子孫遺命預有告誡,臨終遂不言及。

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努爾哈赤沒有召見他的愛子和大臣們宣佈身後事宜,而是大妃阿巴亥陪在了他身邊。如果說努爾哈赤是寵愛阿巴亥的,可以這樣理解,但是他卻要求阿巴亥殉葬。難怪後人猜測,這是皇位鬥爭所致。

而對這樣的決定,阿巴亥並不接受,“

帝遺言告後,後初遲疑未決

”但“

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

”的威逼下,不得不從殉。

另有解釋;說阿巴亥曾做出依附、勾引新汗,竊藏財帛之事,加之其奸巧機智、善弄權術,為穩定後金政權,恐日後三子強大,與母聯合亂於國政,努爾哈赤只能顧全大局而犧牲個人利益。對於諸貝勒來說,阿巴亥也是最危險的政敵,最大的禍患,逼令其殉葬,既消除了隱患,又使多鐸三兄弟無法反抗,只能老實地聽從四大貝勒的安排和調遣。

多鐸十三歲,父母俱亡,受到的打擊絕對不小。阿巴亥殉亡,也間接將三兄弟團結在一起。

努爾哈赤死後,後金政權形成“四大貝勒”執政體系,名義上皇太極是大汗。本來在努爾哈赤設計之下,八大旗主貝勒雖說有高有底,但政治上總體差距不大。“四大貝勒”的出現,使多鐸等小貝勒失去了旗豐應有的權益,而降為四大貝勒的附庸,聽其支配。不僅政治地位被壓低,權力受到損害,而且在議軍政要務上喪失了應有的發言權。

但總體而言,清太祖時期的多鐸年齡尚幼,暫無政治或軍事功績,卻因汗父寵愛、後母親自扶植而有較高的政治地位。父死母殉後,地位自然會被打壓。

三,皇太極與多鐸的矛盾

皇太極剛繼位初期有“三大貝勒”掣肘。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皇太極一手打擊“三大貝勒”,另一手又提拔“小字輩”的兄弟與後輩,其中就包括皇太極的兒子豪格,與阿巴亥的三個兒子。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這張符合歷史上皇太極的性格

王朝建立初期,想要往上升,只有一個辦法——軍功。

打贏就升,打輸就罰

,這是預設的規則,任何人不能違背。但身為大汗的皇太極卻可以適機選擇開戰,敵人強大,可讓“三貝勒”上,敵人弱小,就讓“小貝勒”上。這樣做必須會引起“三貝勒”不滿,甚至“造反”,但這是絕大多數人預設的共識,單個人力量再強也打不破它。

皇太極創造打順風仗的機會,多鐸等小貝勒也跟著歷練。效果有高有低,高的如多爾袞,低的就如多鐸(至少皇太極是這麼認為的)。

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大封諸兄弟子侄,給多鐸定為和碩豫親王,這是最高王爵了,可在冊封敕諭中卻有這麼一句話;“

考核功罪,雖無大功於國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封為和碩豫親王

。”皇太極表面的意思是;你沒立什麼大功,但看在父親的面子上,封你個和碩親王。

多鐸的兄長阿濟格封多羅武英郡王,低和碩親王一等。

皇太極本意是敲打敲打他這位幼弟,好好努力,你的實力不只這麼點。可多鐸心裡不這麼想,覺得他這位哥哥看不起他,既然看不起,那就別怪兄弟我了。

中國人弱點之一;從來不好好說話。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崇德三年(1636)九月,多爾袞統軍攻明,諸王公大臣齊集歡送,皇太極雖正值“避痘”之期,亦親至演武場送行。這樣隆重的事,多鐸竟然“

假託避痘為詞,競不一送,私攜妓女,弦管歡歌,披優人之衣,學傅粉之態,以為戲樂

”,遭到皇太極嚴厲訓斥,罰銀一萬兩。

對皇太極所厭惡的正白旗喀克篤禮及其親戚,多鐸反加矜惜;對皇太極所喜歡的,多鐸反生厭惡。

元旦慶賀,他人均向皇太極給上佳禮,獨多鐸給了匹

馬,

讓皇太極有點下不來臺。皇太極不喜歡漢俗,因為使人“

鬥志日衰

”,多鐸偏偏很喜歡。天聰六年,皇太極遠征察哈爾,多鐸卻“

以妓女為戀,急欲還家

”。

崇德三年(1636)九月,多爾袞統軍攻明,諸王公大臣齊集歡送,皇太極雖正值“避痘”之期,亦親至演武場送行。這樣隆重的事,多鐸竟然“

假託避痘為詞,競不一送,私攜妓女,弦管歡歌,披優人之衣,學傅粉之態,以為戲樂

”。

這些行為雖然讓皇太極很不滿,但卻不影響大局,也就過去了;但影響生死存亡的戰爭,就不同了。

崇德三年(1638)十月,皇太極率軍徵明,命鄭親千濟爾哈朗、豫親土多鐸在寧錦一帶往來策應,以牽制明軍。途徑中後所時,明軍屯於此,以兵襲多鐸軍,多鐸率本部兵五百人與明軍八百兵相遇,率兵進擊,多鐸竟不戰而退,率眾乘機遠遁,致使“

陣亡九名,失馬三十三匹

”。

多鐸敗績之事傳到盛京,皇太極感嘆到“

夫以我國之兵,千能當萬、百能當千、十能當百,未有不勝。爾領精兵五百,狩敗於敵兵八百人,可恥孰甚焉

!”身為愛新覺羅的子孫,率領精兵擺陣而逃之事甚是恥辱,為皇太極所不能容忍,遂新賬舊賬一起清算。

崇德四年(1639)五月,皇太極召集諸王貝勒大臣於崇政殿,“

命和碩豫親王多鐸跪受戒諭

”,共議多鐸之罪。

“第以不送睿親王故,罰銀萬兩。又以中後所遁走時,被殺九人、失馬三十三匹故,分其奴僕牲畜財物,及本旗所屬滿漢蒙古牛錄為三分,留二分給豫親千;其一分奴僕牲畜,全給和碩睿親王;其滿洲蒙古漢人牛錄,及庫中財物,和碩睿親王與武英郡王均分。降和碩親王為多羅貝勒”

被分走三分之一牛錄,爵位連降兩級,懲罰之嚴重。罪狀中闡述中後所敗績為主因,實則不然,根源在於皇太極與多鐸矛盾日深,多鐸悖謬行徑觸犯了皇權,為皇太極所不能容忍。

多鐸雖被處罰,但因具有較高軍事指揮才能,依然深得皇太極重用,能夠繼續領兵作戰,當然不是獨當一面的那種。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四,皇位之“爭”

多鐸本人對皇位大概是不感興趣的,他能參加決定皇位繼承人的會議,大機率是“玩”。

會議之上,先是二黃旗大臣表示“

非皇子不立

”的誓言,被多爾袞以諸王會議大臣無權參加為由,厲聲喝令兩黃旗大臣退下。

禮親王代善先提豪格,多爾袞等二白旗反對,豪格也表示謙讓不受,代善又提多爾袞,多爾袞沒回應。接著就是長時間的安靜,在場的親王們誰也不說話。

多鐸便跳出來了,提議代善繼位,代善以年老推辭,接著多鐸自己提議自己當皇帝,這次是多爾袞不同意。最終多方妥協由福臨上位。

自己推薦自己當皇帝,可見多鐸此人全無半點政治野心與政治權術,所作所為全憑一時之感受,這一點皇太極感受過,多爾袞也將會感受到。

五,進軍江南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說法有點怪),多爾袞政治軍事全優,多鐸軍事才能較高,阿濟格更次也。

選出新皇帝后,多爾袞攝政,成為清政權實際操控者。多鐸自然成為其親信勢力,在軍事征伐中大展拳腳,將作戰指揮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滿清入關之後,多爾袞派遣了三路大軍,阿濟格徵陝西,豪格徵四川(具體是張獻忠),多鐸主攻江南。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揚州十日

1645年4月,多鐸率軍南下。

四月十五日,南明降將引清軍至揚州城下,多鐸數次遣人招降守將史可法,均被拒絕。

二十五日,清軍以大炮轟城,城西北角崩壞,史可法自殺光未成,被送到多鐸面前。多鐸勸降,史可法厲聲答道;“

吾意早決,城亡我亡

”,唯求不殺百姓,多鐸不答,下令殺史可法,並屠城。

清軍的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順治二年(1645)六月初,多鐸佔領南京。

同時,多鐸下令在揚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節,並遵照多爾袞旨意,拜謁明孝陵。清朝下剃髮令後,又對南明舊臣自行剃髮易服和赴清營朝賀求職者,一概不見,並給予嚴厲訓斥。

多鐸此人性格能用乖張二字形容。

六,多鐸與多爾袞

皇太極病逝後,清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

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皇位)

”的戰爭。多爾袞與多鐸由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基礎、血緣的至親關係、實力的相互依託及內政外交思想的一致,結成了堅不可破的政治聯盟。

此聯盟以多爾袞為主,多鐸為輔,兄弟間相互配合,共同打擊政敵豪格,排擠對手濟爾哈朗,最終奠定了多爾袞在順治年間“

代天攝政,賞罰擬於朝廷

”的政治局面,多鐸也“

晉封為輔政叔德豫王

”,成為清廷的第二號人物。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二者總體上還算配合無間,但也有相互鬧矛盾的時刻。比如,崇德八年(1643)十月,“多羅豫郡王多鐸,謀奪大學士范文程妻。

事覺,罰銀一千兩,並奪十五牛錄。

多鐸得罪的范文程,是清朝發展的有功之臣,多爾袞治國理政的方針,多得益於范文程的出謀劃策,二人私交甚好,多鐸明日張膽奪人妻的無恥行徑,觸犯了范文程的尊嚴,多爾袞肯定會給予懲罰。

順治元年(1644)三月,多鐸與昔臼政敵豪格“

出外放鷹,日久始歸

”,關係甚密,且對豪格說:“

和碩鄭親王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其時我亦曾勸令勿立,由今思之,殆失計矣,今願出力效死於前

。”此時,多鐸彷彿不再是多爾袞的盟友,而是變成了豪格的死黨。

十五牛錄相當於整旗實力被削一半,十分嚴重。多爾袞不像是為范文程報仇,而是敲打多鐸別瞎站隊。為此,還不惜公開當年多鐸阻立豪格為汗、跪勸其繼位的事實,製造多鐸與豪格之間的隔閡。

以多爾袞對他這位弟弟的瞭解,對他好,他可能不感恩,但對他不好,他一定會記仇,想方設法的報復,雖說手段有些”低智“,但一旦被人心之人利用,那影響就不太好說了。

為了防止多鐸得意忘形,給政敵留下扣‘擊盟友的把柄,多爾袞平時對他的管教也十分嚴厲。曾因“失朝”罪,罰牛一;又因“擅領部員,按籍集視八旗女子”,被罰銀五百兩;再“以黃紗衣一襲,授平西王吳三桂子應熊”,罰銀二千兩。

二者之間的關係有些像老父親與叛逆兒子。

順治六年(1649)三月,多鐸終日鞍馬勞頓,又縱慾無度,導致其感染了天花,享年36歲。

豫親王多鐸,短暫的36年人生,卻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三朝我國封建社會末期劇烈變革的時代。乾隆帝評價多鐸為“

開國諸王中戰功之最

”,多鐸一直表現得性情乖張,行為荒唐,留給後世一個“風流王爺,帝王家的傻兒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