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故宮和中南海之間有條很長的街道,南起西長安街、北至景山前街,但中間以西華門大街為界,以南叫南長街,北段稱北長街。北長街39號曾經是一座寺廟,叫萬壽興隆寺,為清康熙年間所建,明朝時是兵仗局的佛堂。兵仗局就是製造軍用器械、宮中零用鐵器的機構。兵仗局怎麼還有佛堂?這點其實咱之前說過,明成祖朱棣十分崇拜真武大帝,所以明代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有供奉真武的地方。明朝有四司八局十二監,兵仗局就是八局之一。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該寺佔地頗廣,有200多間房,寺內外“萬壽興隆寺”、“顯靈塵世”、“摩利支天”等石額皆為康熙御書。寺裡還有很多石碑,比如康熙33年興隆寺碑、乾隆26年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乾隆48年養老義會題名碑等等。說到養老義會,您知道是給誰養老的嗎?——太監。舊社會的宦官可不是終身制,幹不動活兒了就得出宮,但沒有退休費。有積蓄的大太監在外面買房子置地,比如王振修智化寺,魏忠賢買西山碧雲寺、還有個姓郭的太監在豐臺買地建的“郭公莊”等。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但更多的是無錢無勢的宦官,他們的出路有這麼幾條:有家的回家,沒家的可以到恩濟莊或中關村等太監公墓看墳,有的也找寺廟出家,甚至有的實在沒地方去就流落街頭、最後凍餓而死,下場很慘。所以能進萬壽興隆寺養老的,恐怕也不是一般太監。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孫耀庭1902年出生於天津靜海區一個貧農家庭,弟兄4個,他是老二。小時候村裡有個教書先生,家裡有很多地,他的父親為先生種地、母親幫人家做飯;因此孫耀庭在那裡讀書不用交學費。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但是好景不長,幾年後父母失業淪為乞丐,迫於生計,只好把孫耀庭送去當太監。但剛到北京還沒進宮,清帝就遜位了,出路被堵死,孫耀庭只好回家。然而退了位的溥儀依舊住在皇宮,封建主義也還在中華大地上殘留。1916年,溥儀不顧民國禁令,公然招募太監,孫家大兒媳認識的原醇親王府太監賀德元,經他介紹把孫耀庭送到了北京。就這樣,不到15歲的他忍受了人格上最大的屈辱、當上了太監。然而他並沒有去伺候“皇帝”,而是進了濤貝勒府當差;第二年透過宮內北花園太監首領欣衡如的引薦,進了紫禁城,先後服侍九堂副督領任德祥、端康皇太妃。1924年馮玉祥進京,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孫耀庭來到原攝政王府、溥儀生父載灃家,伺候“末代皇后”婉容。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後來婉容找溥儀去了,孫耀庭只好再次回到靜海縣。可地裡的農活他不會,何況也沒有他的地,當了8年太監的孫耀庭只能靠兄弟接濟過日子。兩年後他重返北京,住進了北長街的萬壽興隆寺,因為太監養老義會在清朝倒臺後依然在。當時還有四十多個和他相同命運的太監住在這裡,其中幾個人有些積蓄、置了些房產、土地,然後出租,用這些租金供大家度日。可日子久了,出租的房屋老舊破損,收的租金幾乎連維修費都不夠,生活越來越難,孫耀庭只好去揀煤渣、拾廢品。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時,孫耀庭還曾去長春再次上崗,後因病離開、又回到北京。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1949年後,萬壽興隆寺依舊是老年太監的集中住所, “解放後我們太監有了幸福生活” ,這是孫耀庭的原話。因為政府最初給他們每人每月發16元生活費;由於有些文化,後來政府還為孫耀庭安排了工作,負責全市的寺廟管理,他當過六年的出納,每月工資35元。一直到“文革”後,他才從興隆寺搬到了什剎海北邊的廣化寺,在這裡一直住到逝世。總聽到有人說:我這解放後的某年、某地,親眼見過前清的太監。其實孫耀庭活到了94歲,1996年才去世,很多人都見過他。他在91歲時曾書寫“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條幅以表達情懷。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如今您去網上搜一下,應該能找到採訪他的影片,尤其說話的聲音,並不像電視電影裡演的那麼誇張。1988年,有一部莫少聰、溫碧霞等人主演的電影叫《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就是根據孫耀庭的事蹟以及他的自傳改編的。

萬壽興隆寺與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當然了,他曾經住過的太監養老所、即北長街萬壽興隆寺如今已經沒了、僅剩山門,從康熙年到清末光緒年間刻的大量石碑也都被毀了,大部分改成了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