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峰尾復原福船:數百年前“海上駿馬”重現

在古時,峰尾福船“黑舶五青案”曾是大海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船上各重要部位有“十二生肖”喻稱的暗號標記,這是黃氏造船人獨具匠心的設計。佈設在船上不同位置的“十二生肖”,能讓船工、水手準確領會船長下達的指揮口令,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地駕馭福船。如此一來,也使得“黑舶五青案”更具機動性,縱使在茫茫大海上也能如駿馬一般飆風而行。□本報記者 吳拏雲 陳小陽 通訊員 劉宗訓 文/圖

“槍堰”設計曾重創海盜

據日本學者、宋史專家斯波義信撰寫的《宋元時代的船舶》一文介紹,宋時,在克服了遠洋航行技術障礙後,中國船舶便開始活躍於東亞和東南亞海域了。當時的海舶基地包括福建、廣南、浙江沿岸等。據宋代宰相呂頤浩《忠穆集》記載,南宋時福建、廣南的海舶建造技術是十分先進的:“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溫明州船又次之。北方之木與水不相宜,海水鹼苦,能害木性,故舟船入海,不能耐久,又不能御風濤,往往有覆溺之患。”不難看出,在宋代福建的造船業就已經很發達。

福船是對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統稱。古代福船很龐大,明代鄭若曾《籌海圖編》載:“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樓高聳。”《明史·兵志四》:“福船耐風濤,且御火。”伴隨著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日漸繁盛,福船的建造技藝也漸趨完善,並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越洋福船載著富含中國精美文化創意的瓷器和絲綢等商品,乘風破浪,給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人民帶去古老中國有溫度的問候,它們是各國人民和平友好相處的民間使者。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巨港,因而這裡亦是福船製造與匯聚之地,福船建造技藝在民間得到了傳承與發展。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聲稱,海舶之往來於波斯灣與中國海間者,“華船為最大,多泉州所造”。

泉港區峰尾鎮在歷史上享有“峰尾小上海”之盛譽,自宋代開埠、明代建城以來就蘊含著豐富的海洋文化,並融入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程序。明洪武年間,福船建造技藝隨黃氏的遷徙傳入圭峰(今泉港區峰尾鎮一帶),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峰尾福船也聲名鵲起。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圭峰黃氏造船世家憑藉精湛的造船技藝,參與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更讓峰尾福船蜚聲海內外。值得一提的是,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雖遇到幾次驚濤駭浪,但因船隊中有眾多經驗豐富的指揮官和水手,一一化險為夷。但船隊經過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時,卻遭海盜襲擊。幸好船上有圭峰黃氏造船時運用的獨特“槍堰”設計,堰口配置有火炮火槍,槍炮齊發打懵海盜,而後火攻燒燬海盜船,最終活捉了海盜頭目陳祖義,在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嘉慶《惠安縣誌》記載的一場抗倭捕寇戰鬥亦有峰尾福船的身影:明嘉靖八年(1529年),29名海盜倭寇被擒後,押解送往省城。當押至楓亭時,倭寇乘夜殺死多名押監官兵後逃遁。惠安縣令符良佶得悉後,斷定倭寇會往惠北海邊逃竄,令典吏張承吉和縣丞潘之禮提兵協佐抓捕。峰尾人聞訊紛紛出動船隻,幫官兵從海上迅速圍堵倭寇,最終在漁民與官兵的合力追捕下,倭寇12人被生擒,17人遭擊殺,無一逃脫。從這場戰鬥中也可看出峰尾福船的機動性較強。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圭峰黃氏造船世家的黃都受聘為鄭成功建造北伐及東征戰船,並築演武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黃都又被清廷任命為“道憲廈廠軍工匠首領”,繼續為施琅統率的福建水師建造戰船,併為施琅光復臺灣作出重要貢獻。

匠心獨運的“十二生肖”標記

歷史悠久的峰尾福船在設計上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據泉港區峰尾漁港造船廠廠長黃唐陽介紹,峰尾“黑舶五青案”(亦稱“黑舶五槍堰”)採用傳統的分格式水密艙結構,隔板下方靠近龍骨處,左右各有“肚臍”兩個,既可排水,又可堵艙防漏。船上各個重要部位都有“十二生肖”暗號標記,這是黃氏造船人獨具匠心的設計,也只有峰尾船民才知曉其中奧妙。

據資料顯示,峰尾“黑舶五青案”全船首尾依次由頭禁、假肚、五肚、官廳、水櫃、尾踏、奔邊、前刊、後刊、柴鹽艙、駕駛臺等部分組成。而“十二生肖”暗號標記分別代表12個不同部位,它們分別是:鼠橋、牛欄(護手)、虎口、兔廁(船後如廁處)、龍骨、舟皮蛇(指船形弧板)、馬面(艙面甲板)、羊角、猴頭(滑輪索)、雞櫥、狗齒與豬架(安放船帆支架處)。古時航海,每個重要部位都有專人管理。船舶指揮官只要喊出相應的口令,船工水手就能迅速進入明確的崗位,各司其職,保障船隻安全航行。黃氏造船人匠心獨運的這種設計,使得福船的運作機制更加順暢、便利。

“船體的木料選材十分重要,龍骨和桅杆尤其要考究。”黃唐陽稱,福船用料的主要材質是油松、樟木、什木和杉木等。龍骨多用油松,長期泡水不易腐爛。隔艙板多用什木或樟木,鐵釘入木後不易開裂。艙板、船殼板採用長杉,較有韌性,有利雕製成彎曲弧型船殼。龍骨首尾、梁座、梁頭等多用什木或樟木。船舵、木碇則最好用質地堅硬的鐵力木及柚木、什木等。主桅杆、前後桅則一般選用“老福杉”或進口的“鐵木”,才夠堅固。如果選木料比較鬆懈的普通松木的話,就要用鹽田的水煮一煮再灌到松木中,防止它開裂。主桅杆正常應在16。5米左右,一旦太短就會影響船速及船的穩定性。

福船在古代除了用作戰船外,根據不同用途和實用需求,還有近海或遠洋各式漁船(釣捕或拖網)、商船、運輸船、旅遊船等種類。匠師造船,要先繪圖樣、標清資料,製作船模,然後現場放樣。現場放樣的步驟大致有四項:1。首先根據需要的噸位,確定龍骨的長度、寬厚、頭禁、關營、大堵、尾營及若干隔艙板在龍骨兩邊的相對位置,初定該船的脊樑骨造型及船長、船寬、船深等基本引數;2。結合不同船種及其用途和作業所需條件等確定隔板的上下寬度、關營、下營度及其設定分佈的位置;3。根據該船的生產需要及本船關營的上寬,確定主桅杆的長度大小、口徑大小及蓬葉高寬;4。待整船基本定型後,根據需要製作舵葉的形態與大小。

彩繪圖案滿含吉祥寓意

福船上闊下窄,首尖尾寬兩頭翹,甲板平坦,龍骨厚實,結構堅固而且吃水深、容量大、長於裝載,穩定性、操作性好,抗風力強,這些都使得福船十分適於海航。但要打造出堅固福船,幾道重要工序是決不能缺失的。圭峰黃氏造船主要工序分五步走:1。先安放龍骨,進行龍骨雕刻,釘龍骨翼板和兩邊水底板;2。安裝隔艙板,一般均採用不同定格的水密艙裝置,釘舭板及梁拱;3。鋪設脅骨,雕制彎曲形的船殼外板及艙面甲板;4。該船主體(外殼)結構完成後,用艌料(桐油灰摻揉麻檸茸或竹絲),然後進行擠塞粘縫,艌料的黏結力強且不會幹燥開裂,能確保船體的水密性;5。安龍目,釘頭根,樹桅杆,最後才是張帆。

峰尾造船的工具五花八門,有斧頭、墨斗、手鑽、魯班尺、釘送、大鋸等。所用船釘看似簡單,實則也有玄機。傳統船釘是以熟鐵鍛造而成,其本身的金相結構已發生變化,具有更高的強度與耐腐蝕性。根據不同的需要,船釘有多達幾十種的型制。在對福船進行塗裝彩繪時,“黑舶五青案”在船舷兩邊雕繪有五個“回”字形的圖案,酷似槍炮架孔,這是威風八面的標誌。船頭的油漆畫則為皎潔浪花托起一輪東昇旭日,立意“前程似錦”;船尾鐫刻有“海上女神”媽祖的胸襟花飾及靴紋圖案,以取“安瀾海國”“順風得利”“祈求平安”之意。

彌足珍貴的“海上駿馬”

泉港區峰尾鎮製造福船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伴隨著造船業的發展,一些造船習俗也被傳承至今。其中,最受船民漁人重視的有 “安龍骨”(樹令)、“安龍目”、“釘頭根”、“拔落令”(船下水)這四樣習俗。在進行這四樣習俗時,必須預先擇定良辰吉日,並在漲潮、大潮之時,備辦牲禮、果品等物,敬神求助,期盼順風順水出航,滿載盈歸泊澳。“拔落令”即船下水的特殊儀式,舉行“拔落令”時,船工們還會喊號子:“嗬——嗨力來呀——荷啊”“嘿嗨力來呀——嗬嗨”……號子節奏由長轉短,由慢轉快,經數次不斷呼號,呼聲雷動,粗獷有力,直至把船拔落到海灘為止。最後大放鞭炮慶祝新船下水,一帆風順。

對於福船,峰尾船工還流行在船上貼有著特殊寓意的船聯。如,龍目聯:“龍頭生金角,虎口發銀牙”;中桅聯:“大將軍八面威風”;頭桅聯:“二將軍開路先鋒”;尾桅聯:“三將軍順風相送”;舵杆聯:“萬軍主帥”;船後匾:“海不揚波”;水艙匾:“龍井甘泉”;船上媽祖神龕:“出湄洲順風得利,入祖廟滿載盈歸”,有祈願出海平安順遂的意思。

“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體現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文化藝術與建造技藝的交融美感,才能真正體現出峰尾福船的彌足珍貴。”黃唐陽表示,如今回想圭峰黃氏族人打造的福船曾出現在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航程中,這些迎風踏浪的“海上駿馬”,實際上具備了超越時代的內容與特質,是泉州海洋文化的化身。可以說,它們也為泉州人帶回了新世紀續寫遠航夢想的新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