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是著名軍事文學作家宋宜昌老師一部二戰軍史小說的名字,這是一部描寫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的反間諜活動的長篇小說。丹麥反法西斯戰士、格陵蘭東岸司令官克魯克斯、勇敢的丹麥人安德森等,奉命在廣漠酷寒的北極冰原上長年搜尋,他們歷盡艱辛險,終於發現了德軍秘密的間諜氣象站,與之進行了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最後在盟軍空軍的支援下,一舉除掉了這顆毒瘤。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為大家介紹一下小說背後的真實歷史故事。

氣象資訊對於戰爭決策至關重要。在描寫諾曼底登陸行動的各類影視和文學作品中,軍迷朋友們一定對其中登陸大軍等待合適氣象條件的情節耳熟能詳,這也是詮釋氣象對於作戰重要性的一個最佳戰例。《北極光下的幽靈》一書講述的,其實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北極地區的氣象戰,盟軍與納粹德軍圍繞對氣象情報的控制,進行了激烈的較量。從新地島到格陵蘭的這片北極地區,是北半球氣候的最大冷源,對赤道以北的西半球氣候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幾乎所有席捲北美大陸和歐洲的冷氣旋都從這裡產生。更直觀地說,格陵蘭的天氣就是兩天以後西歐和北大西洋的天氣;斯匹茨卑爾根群島的天氣就是三天後歐洲大陸的天氣。因此,誰控制了這片地區,誰就控制了世界上最可靠的氣象資訊來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都互相封鎖氣象電報,使得中立國挪威深受其害。因為漁業和捕鯨業在挪威國民經濟中佔首位,而海上作業又特別需要天氣預報。封鎖氣象情報使挪威漁業幾乎走上絕路。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挪威地圖。在挪威氣象學家威廉·皮耶克尼斯 (Vilhelm Bjerknes)的建議下,挪威王國利用其龐大的漁船隊建立了海上氣象觀測網,以取得天氣報告。這個觀測網不僅滿足了天氣預報的需要,而且因為它特別稠密,還導致了氣象科學上的許多重要發現,使天氣預報水平提高了一大步。1930年代,挪威還在偏遠荒僻、氣候惡劣的斯匹茨卑爾根島(Spitsbergen)、揚馬延島(Jan Mayen)和熊島(Bjornoya)設立了氣象觀測站。這三個島在上面的地圖裡都可以看到,其中斯匹茨卑爾根島是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Svalbard)中最大的島嶼,距離北極和挪威大約都是1050公里。1920年2月9日,英、美、法、意、日等18個國家在巴黎簽訂《斯匹茨卑爾根條約》,也稱為《斯瓦爾巴德條約》。1925年,中、蘇、德等33個國家也參加了該條約。該條約使整個斯瓦爾巴德群島成為北極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非軍事區。條約承認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該地區“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條約還規定,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主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範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活動。今天的中國人有權自由進出斯瓦爾巴德群島地區。所以,目前中國人去國外旅行,只有兩個地方不需要簽證,一個是南極,另一個就是斯瓦爾巴德群島。如果要經挪威進行中轉,需獲得挪威簽證,但在斯瓦爾巴德群島停留的時間不計入挪威籤的有效期限。也就是說,在斯瓦爾巴德群島想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斯瓦爾巴德群島地圖,左下角的小圖是熊島。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斯匹茨卑爾根島地圖

1920年的條約吸引了許多國家的人來從事礦業和漁業。到了1939年的時候,斯匹茨卑爾根島上大約有居民3000人,多為挪威人和俄國人,大部分居住在受洋流影響而夏季不結冰的西海岸伊斯峽灣(Isfjorden)一帶,主要集中在巴倫支堡(Barentsburg)的蘇聯煤礦和朗伊爾城(Longyearbyen)的挪威煤礦。平時挖出來的煤先堆積起來,夏天運走,截至1939年共產煤約50。8萬噸,基本上由蘇聯和挪威平分了。伊斯峽灣是斯瓦爾巴德群島第二大峽灣,群島最大的定居點基本上都建在該峽灣周圍。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從南岸俯瞰美麗的伊斯峽灣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降臨谷(Adventdalen)位於朗伊爾城以東,是一條長達30公里的山谷,與其連線的海灣被稱為“降臨灣”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夏季的降臨灣。右側海灣盡頭再深入進去就是降臨谷。左側出去就是更加寬闊的伊斯峽灣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25年,斯匹茨卑爾根島首府朗伊爾城港口,位於降臨谷的盡頭

朗伊爾城附近被廢棄的運煤設施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現如今的朗伊爾城風光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2008年7月時候的巴倫支堡俄羅斯煤礦定居點及運煤設施

二戰爆發後,1940年4月德國佔領挪威,德國人控制了斯匹茨卑爾根島的油田和氣象站。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英國皇家海軍本來打算將該島作為往蘇聯運送補給的基地,7月27日巡洋艦“奈及利亞號”、“奧羅拉號”率領兩艘驅逐艦前往島的西海岸勘查,但發現氣候條件惡劣,而且兩次欲靠近海岸均被挪威起飛的德國空軍偵察機發現,只好放棄了這個想法。1941年8月,蘇聯政府與挪威流亡政府達成協議,於8月25日至9月3日實施了“護腕行動”(Operation Gauntlet),派出英國、加拿大和自由挪威軍隊在斯匹茨卑爾根島登陸,將島上蘇聯和挪威兩國的煤礦以及運輸、港口設施全部摧毀,將島上的兩國居民全部撤退,防止被德軍利用,同時也摧毀了德國的無線電站,讓他們收不到氣象報告。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1年8月25日至9月3日的“護腕行動”期間,斯匹茨卑爾根島上的德國無線電站被加拿大皇家工兵部隊炸燬。一直到最後一刻,它都在向挪威的德軍基地傳送氣象資訊。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護腕行動”期間,斯匹茨卑爾根島朗伊爾城煤礦的挪威居民正準備撤離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護腕行動”期間,加拿大皇家工兵部隊第3連的官兵正在將斯匹茨卑爾根島上堆積的煤和設施燒掉,免得被德國人利用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護腕行動”期間,英軍將運不走的採礦炸藥丟入海中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護腕行動”期間,英軍撤退後燃燒中的巴倫支堡

“護腕行動”結束後,英國人預計德國人將佔領斯瓦爾巴德群島作為攻擊北極航線的基地,但德國人對氣象資料更感興趣。截至1941年8月,盟軍已經摧毀了德國人設在格陵蘭島、揚馬延島和熊島上的氣象觀測站,“護腕行動”結束後來自斯匹茨卑爾根島上的民用氣象預報也被切斷了。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極地探險家、飛行員埃裡希·艾蒂安(Erich W。 Etienne)博士回到挪威後建議在斯瓦爾巴德群島上建立氣象站,以減輕德國空軍氣象部隊(Wettererkundungsstaffeln,簡稱Wekusta)第5中隊在極地惡劣環境進行長時間飛行的負擔,獲得批准,由其負責領導實施“班所行動”(Operation Bansö)。“Bansö”一詞來自挪威語的第5中隊駐地巴納克(Banak)與斯匹茨卑爾根島(Spitsbergen Öya)首字母的組合,也就是氣象站一旦建成之後的氣象情報接收端和發出端。1941年9月25日開始,德國空軍的He-111、Ju-88和Ju-52飛機將人員、裝備和補給陸續空運到具備著陸條件的降臨谷。10月8日,艾蒂安率領一個四人氣象小組和十名勞工,乘坐Ju-52運輸機在距朗伊爾城4公里處著陸,搭建了房舍,後續又運來了更多裝置和勞工,至11月9日,氣象站完工並開始運作。1942年7月23日,艾蒂安乘坐一架Ju-88 D-1飛機對朗伊爾城進行飛行偵察時,被降臨灣東岸Moskushamn礦區定居點的高射炮擊落身亡。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2年5月18日,降落在斯匹茨卑爾根島降臨灣冰面上的一架德國空軍第5氣象中隊的He-111 H-6,無人負傷,這架飛機估計是為附近的氣象站運送補給的,氣象站工作人員從前一年的10月份開始,已經長達半年沒見到過外人了。“Wettererkundungsstaffeln”是德國空軍專門用於氣象偵察的中隊級別的飛行單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很難獲得國際天氣資料,為此德軍建立了一個由氣象站、氣象船和氣象飛機組成的全球氣象網路。氣象飛機中隊通常直接隸屬於德國空軍司令部,先後組建了11箇中隊,每個中隊配備3到12架不等的雙引擎飛機。有許多氣象學家被徵入中隊收集天氣資料,其中200 多人喪生。第5氣象中隊組建於1940年5月,至1944年11月解散,主要以挪威特隆赫姆Værnes村和巴納克(Banak)的德軍機場為基地,負責收集北極地區的氣象情報。他們的飛行條件非常惡劣,經常發生事故。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一架德國空軍第5氣象中隊的Ju-88正準備從挪威北部芬馬克郡巴納克半島的基地起飛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德國空軍第5氣象中隊的標識是一隻長了翅膀的青蛙,寓意非常清楚。古人就是透過聽青蛙叫聲來預測天氣的。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2018年夏季的歐洲天氣預報,其中特別標明瞭8月1日挪威巴納克的最高溫度為32.8攝氏度,這是歷史上的夏季最高氣溫。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巴納克接近陸地的最北端。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0年4月23日,德國空軍裝備總監艾爾哈德·米爾希視察挪威挪威特隆赫姆Værnes村的空軍基地。現為挪威特隆赫姆國際機場。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2年7月15日,德國空軍第5氣象中隊的一架Ju-88 D-1在揚馬延島墜毀,機組人員全部喪生。飛機殘骸至今還在島上。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2年7月23日,德國空軍第5氣象中隊的一架Ju-88 D-1飛機對朗伊爾城進行飛行偵察時,被降臨灣東岸Moskushamn礦區定居點的高射炮擊落,無人生還。指揮“班所行動”(Operation Bansö)的德國氣象學家埃裡希·艾蒂安博士就在這架飛機上。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設定在巴倫支堡附近Grønfjord峽灣的自由挪威軍隊高射炮陣地

1940年,德國氣象學家、極地探險家、鷹隼學家漢斯-羅伯特·諾斯佩爾(Hans-Robert Knoespel)放棄了在佈雷斯勞大學進行的北極生物學研究,志願加入海軍氣象工作,在德國海軍的戈爾德霍赫(Goldhöhe)極地研究所培訓海軍氣象部隊。1941年10月29日,德國海軍將諾斯佩爾和五名氣象隊員運送到斯匹茨卑爾根島西北部的利利厄克峽灣(Lilliehöökfjorden)附近上岸,建立了代號“按鈕”(Knospe)的氣象站。1943年他又率隊在利菲爾德峽灣(Liefdefjord)登陸,建立了代號“十字軍”(Kreuzritter)的氣象站。1944年6月下旬,德國U-737潛艇準備來接諾斯佩爾和氣象隊員撤離;6月30日,為了避免佈置在氣象站附近海岸上的誘殺裝置危及到潛艇船員,諾斯佩爾前往拆除,自己反而被炸死,當天被埋葬在氣象站內,其他人員隨潛艇撤離。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38年在格陵蘭島探險時候的德國氣象學家諾斯佩爾與一隻極地獵鷹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38時候的德國海軍戈爾德霍赫極地研究所,後來到北極從事氣象情報工作的德軍官兵,大部分都是在這裡接受培訓的。這裡地處原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與波蘭交界的山區,1938年蘇臺德區併入德國後歸屬海軍使用。諾斯佩爾1940至1941年在這裡擔任培訓主管。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二戰期間德軍在斯瓦爾巴德群島設定的氣象站位置圖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德軍“十字軍”氣象站及觀測點所在位置圖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3年前後,德軍“十字軍”氣象站的工作人員正在收集氣象情報,地點在斯匹茨卑爾根島西北部的利菲爾德峽灣峽灣附近。諾斯佩爾很可能就在其中。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斯匹茨卑爾根島Sørdalsbukta峽灣,原德軍“十字軍”氣象站所在地的諾斯佩爾墳墓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原德軍“十字軍”氣象站舊址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建在斯瓦爾巴德群島東北地島(Nordaustlandet)Rijpfjorden峽灣附近的德軍豪德根(Haudegen)氣象站遺蹟。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斯匹茨卑爾根島西北部的Signehamna海灣,原德軍代號“堅果樹”(Nussbaum)的氣象站舊址,前兩張是冬季站的,後一張是夏季站的。從前面的一組照片可見當年氣象站工作條件之艱苦。可以想象,在終年累月不見陽光的蒼茫極夜中,偶爾夢幻一般的北極光在夜空中閃亮、扭曲、變幻,這裡的工作人員可真是像“北極光下的幽靈”。

1942年初,挪威人考慮到斯匹茨卑爾根島上的煤礦對於戰後非常重要,防止被德軍佔領,同時也為了驅逐島上的德國氣象隊,向英國海軍部建議重新奪回這個先前被放棄的島嶼。挪威流亡政府決定選派曾經在斯瓦爾巴德群島上生活過的挪威當地人回去執行任務,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比較強。1942年4月30日至5月14日,盟軍實施了“弗裡塔姆行動”(Operation Fritham)。4月30日,埃納·斯維爾德魯普(Einar Sverdrup)少校率領一支82人組成的自由挪威部隊從蘇格蘭出發,搭乘“護腕行動”中繳獲的捕海豹船“塞利斯號”(MS Selis)和破冰船“熊號”(SS Isbjørn)重返斯匹茨卑爾根島,5月13日抵達巴倫支堡附近的Grønfjorden峽灣,準備破冰實施登陸;5月14日,四架德國FW-200“禿鷹”遠端偵察轟炸機前來空襲,兩艘船均被炸沉,包括斯維爾德魯普少校在內的13人喪命,另有9人受傷,不久後又有2人因傷重而死去,其餘60人沒有受傷,但大部分物資均隨船沉沒。5月26日,盟軍的“卡特琳娜”水上飛機飛往斯匹茨卑爾根島,與此前登陸的自由挪威部隊取得聯絡,同時還擊毀了一架停在地面上的德國Ju-88轟炸機。隨後盟軍派出更多飛機運送補給,營救受傷人員,並空襲了德國氣象站。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埃納·斯維爾德魯普,挪威礦業工程師、商人,原本是挪威斯匹茨卑爾根煤礦公司總經理,在盟軍重新佔領斯匹茨卑爾根島的“弗裡塔姆行動”中擔任指揮官,1942年5月14日遭德國空軍轟炸而犧牲。

炸沉“塞利斯號”和“熊號”的德國空軍FW-200“禿鷹”遠端偵察轟炸機

斯匹茨卑爾根島西南的波塞恩角(Kapp Borthen),德國空軍Ju-88轟炸機的殘骸

“弗裡塔姆行動”後不久,1942年6月30日至9月17日,盟軍又實施了“齒輪箱行動”(Operation Gearbox),“曼徹斯特號”和“日蝕號”驅逐艦又運送了57名挪威人和118噸物資上島;9月17日後又實施了“第二次齒輪箱行動”(Operation Gearbox II);9月22日,一架“卡特琳娜”運來了新的無線電裝置。到了秋天,盟軍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據點已經鞏固,海軍將斯匹茨卑爾根島作為臨時基地,為北極航線的護航隊加油。11月美國的“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送來了更多的自由挪威軍隊,到了1943年夏天,盟軍已經控制了斯瓦爾巴德群島,德軍的氣象站基本被全部摧毀,人員大多被俘。德國海軍於1943年9月6日至9日實施了“西西里行動”(Operation Zitronella),9月8日“提爾皮茨號”和“沙恩霍斯特號”2艘戰列艦以及9艘驅逐艦對伊斯峽灣的定居點進行了炮擊,一支登陸部隊下船摧毀了島上的設施,隨後安全撤離。但沒過多久,10月19日美國的“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又抵達了巴倫支堡,對挪威守軍進行了補給和增援。德國海軍的這次突襲對盟軍佔領群島並未造成多大影響,為了證明德國海軍還有點兒用的政治意義更多一些。不過,在這次突襲行動的掩護下,德國空軍又在斯瓦爾巴德群島東南部的希望島(Hopen)上建立了一個氣象站,足見氣象情報對於德軍是多麼不可或缺。這個氣象站與世隔絕地運作到二戰結束,直到1945年9月氣象隊員才向一艘挪威漁船的船長投降。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希望島地圖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3年9月,德軍在“西西里行動”掩護下建立在希望島上的氣象站,位於島的東岸,戰後被挪威接管,一直運作到現在,駐有四名工作人員。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3年10月22日,德國海軍U型潛艇安裝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區赫頓半島(Hutton Peninsula)上代號“Kurt”的自動氣象站,戰後被遺忘了,直到1977年才被一位地貌學家發現。安裝這個氣象站是二戰期間德軍在北美大陸陸地上進行的唯一一次軍事行動。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1943年10月22日,德國海軍U-537潛艇停泊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區的馬丁灣(Martin Bay),可以看到水手們正在甲板上放下橡皮艇,準備上岸安裝“Kurt”自動氣象站。

北極光下的幽靈—二戰時期北極地區的氣象諜戰

現存加拿大戰爭博物館的“Kurt”自動氣象站。“Kurt”是德國西門子公司製造的一款自動氣象站(Wetter-Funkgerät Land),簡稱“WFL”,一共製造了26臺,依靠電池組最多可以工作6個月。但是這臺代號“Kurt”的WFL-26卻只工作了一個月便接受不到訊號了,估計是無線電故障。“WFL”先後被部署在北極及其周邊的格陵蘭島、熊島、斯匹茨卑爾根島、蘇聯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Franz Josef Land)、巴倫支海以及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區,為二戰時期德軍的氣象預報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