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辛亥革命究竟花了多少錢|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

歷史的記憶,總是閃爍著微茫的燈火;文明的腳步,一直在探索中風雨兼程。11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掀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之際,《文史博覽》公眾號特推出紀念辛亥革命專題。

孫中山領導的現代革命與傳統的農民起義不同,每次密謀起義,都要先籌足款項,用以購買、運輸軍火,僱傭敢死隊員,撫卹烈士家屬,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有人統計,從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到1911年辛亥革命,歷時17年,先後發動了10次武裝起義,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所籌得的款項總額為112。 3餘萬港元。這些錢是怎麼來的呢?

革命債券

孫中山一生都在為革命奮鬥,同時,他一生也在為籌款而奮鬥。1895年前後,孫中山於廣州、檀香山、香港等地先後成立興中會。興中會會員,入會時每人交底銀5元,另有義捐,以助經費。香港《興中會宣言》第8條還作了號召會員買“革命股票”的規定,“特設銀會以集巨資,用濟公家之急,兼為股友生財捷徑……”,具體做法是,每股收銀10元,認一股至萬股隨便,收銀後發給入股者一張“銀會股票”,革命成功後,每股可收回本利百元。

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說,在第8條之後,孫中山還加上了一句廣告詞,大意是說,買革命股票,於公於私都有益,比起跟清政府捐官、買頂子有利可圖多了,能夠獲得10倍的收益,機不可失。孫中山共從中籌到港幣1。3萬元。

辛亥革命究竟花了多少錢|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

孫中山

1905年12月,同盟會發行了“中華民務興利公司債券”,由橫濱一家印刷店印刷,每張面額1000元,實收250元,規定由“廣東募債總局”擔保,在公司開始營運後,分五年償還持券者的本金和利息。這次債券主要在越南的西貢發行,僅售出了少部分。

1906年同盟會委託在西貢的法國人安尼製作了四箱“中國革命政府軍債券”,每張面額100元。這些債券先後在新加坡、法國和馬來西亞銷售,得款5700美元,約合11400港元。次年,該債券的200餘張分兩批付給了潮州黃岡之役後被解散的軍人,其餘部分則付之一炬。

1911年,同盟會在美洲發行了冠有中華民國名義的“金幣券”,面額分別為美金10、100、1000元,照券面金額的半價推出,並承諾於中華民國成立時,該券可以作為正式的國家貨幣使用。同時還明確規定,凡捐助軍餉者,均可獲得“優先國民”的待遇。捐款5元以上者,加倍發給中華民國金幣票;捐千元以上者,革命成功後,享有經營“一切實業優先權利”。這次債券推銷業績不錯,在美洲獲得8萬港元。總計發行債券的全部收入約計10。64萬港元。

華僑支撐的革命

買革命債券的多是海外華僑,義捐也多是海外華僑。孫中山經常去美國、加拿大、日本、南洋各國的華僑聚集區舉行演講,演講過後,聽眾受其愛國精神感召,便把身上的鈔票掏出來捐獻。

很多華僑為了革命可以說是傾家蕩產。1895年,為支援廣州起義,檀香山華僑鄧松盛變賣其商店和農場,孫中山的哥哥孫眉賤賣其牛犢,捐助4612美元。南洋商人陳楚楠因為歷年為革命事業耗盡與其兄合股的合春號公款,導致兄弟分產,官司打上法庭。

雖然說華僑是為了革命而捐款,但他們沒有投資的意思。1908年,孫中山勸說吉隆坡大僑商陸佑捐款,並許諾:如果陸能捐助革命,軍政府“當酬以雲南全省之礦權專利十年”。

辛亥革命究竟花了多少錢|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

黃花崗起義中被捕的革命志士

中國同盟會籌集和收到的各種款項中,華僑的錢所佔比例高達79%。其實當時國內的大商人都很有錢,據統計,武漢商會僅在1911年10月13日一次就向義軍捐款500萬兩,重慶商會為四川境內的革命軍籌餉有錄可查的有40多萬兩,不過卻沒給孫中山多少資助。

在孫中山看來,華僑的捐款決定了革命的成敗。1910年2月,因訊息洩露,廣州新軍起義被迫提前發動,孫中山談到這次起義時說:“此次之失敗,實因於年底缺款五千。波士頓致公堂初許擔任,所寄不過一千九百餘元,紐約致公堂許擔任者一文未寄,遂致年初二黨軍亦以欠款而不作應援之計,新軍第一標遂不支退散。”所以,孫中山曾稱“前時帝制之破壞,華僑實為一最大之力”。

金錢引起內訌

凡是涉及錢財,就難免有糾葛。口直心快的章太炎,就曾因經費問題跟孫中山撕破臉皮,背後實際上是部分來自東南和中部同盟會成員對孫中山長期的不滿。在他們看來,把資金過多地投向孫中山的家鄉兩廣一帶,明顯是出於地域的偏心。

1907年3月4日,孫中山在日本被驅逐出境前,接受日本政府送的5000日元和商人鈴木久五郎饋贈的1萬日元,只留下2000日元給《民報》,其他的都帶走用於他處,招致了章太炎等人不滿。當時《民報》經費困難,章太炎幾次電告孫中山,希望能夠接濟,都沒有迴應。他因此認定孫中山濫用捐款,把掛在《民報》社牆上的孫中山照片取了下來,寄給同盟會香港分會,附言說:“出賣《民報》之孫文,應即撕去。”因為黃興等人顧全大局才把事態平息下去。

1907年秋天,陶成章(1878—1912,浙江會稽人,清末著名革命團體光復會的創立者之一)遊歷南洋各島,想在華僑中籌款,請孫中山寫介紹信,孫沒答應,於是陶成章等人又大肆攻擊孫中山。

面對內訌,孫中山想到哥哥因忠實地為革命捐款而破產的事實,痛心而又感慨地說:“從事革命十多年來所破費的資財,多是我兄弟二人任之,如果說是為圖利計,我們又何必去幹革命,以致拋棄了自己的資財,耗盡了兄長的家產呢?”

考慮到資金的來源,孫中山大概也只能這樣選擇,畢竟南洋的華人華僑,多半來自兩廣。如果能在廣東佔據一塊地方,也便於爭取海外的援助。同盟會在章太炎事件之後,實際上處於部分的分裂狀態。部分原光復會的成員,在東南地區自行其是,而來自中部的前華興會成員,也是自己做自己的。

藉助外人

為了革命的資本和武器,孫中山還曾與友邦承諾一些不甚具革命性的條款。1903年前後,孫中山抵達越南河內,與法國總督的私人秘書會談,“孫博士(指孫中山)答應,在華南建立起聯邦共和國以後,它將轉向法國要求幫助,為了取得法國的支援,並將給以大面積的租界。”

1910年3月,孫文與美國人荷默·利和布思會談,孫中山任命布思為同盟會“駐國外的唯一財務代表”,並且授他以處理貸款、收款和購買所有陸海軍裝備的代理人全權。布思負責掌握鐵路建設的借款,以保證割讓滿洲礦藏租借地給美國支持者。在臨時政府建立後,將借款轉用於中國的經濟建設。“美國人同意在17個月之內籌足350萬元,分四期付給孫博士。”

1911年武昌起義後,孫文轉道倫敦,尋求英國政府的幫助。“孫博士答應在英國政府的建議下活動……他答應給英國和美國享有超過所有其他國家的優惠待遇。他將把中國的海軍置於服從他個人命令的英國軍官指揮之下。”由於英國政府寄希望於袁世凱,沒有理睬這些建議。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在廣州執政期間,為了革命事業籌集經費而將苛捐雜稅攤派到普通民眾之上,曾引起群眾的不滿。當地的“老廣”,尤其是那些富商曾這樣形容孫中山:一生只憑三寸舌,再來不值半文錢。

不妨這樣說,債務曲線構成了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路線圖。美國學者韋慕庭說:“在追求實現其目的的過程中,孫博士做了一些似乎有欠謹慎的事情。然而,是不是這些事情都能以他自己及同時代人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呢?”“理解孫中山”是一個還要繼續進行的話題。

- END -

責編 丨 齊風

美編 丨 黎珊

初審 丨 秦言

複審 丨楚文

轉載請註明:“

文史博覽”(wsbl1960)

微信公眾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 想要投稿

或者直接給我們微信後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