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戰國時期,為什麼各國都普遍實行以符節調兵的制度?

本文由:樓上老範 原創創作

戰國時代,是我國曆史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春秋時原有一百多個諸侯國,大國也有十幾個,到戰國時,最大的只剩下“七雄”。世卿世祿的選官制度與大國爭霸急需人才的形勢不相協調,於是,賢明的君主就開始著手從士人階層中選用人才,破格用士是那個時代的特色,致力於造就量能授官因功授祿的制度。大量的下層士人入仕為官,“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戰國時期,為什麼各國都普遍實行以符節調兵的制度?

遊說、推薦、招賢是士人入仕的主要方式

一旦取得君主的信任,就被委以重任。他們享受著難得的自由,但戰國時代已經開始了中央集權的歷程。各國紛紛變法,掃蕩舊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走向封建制國家。其實,加強君主集權,並非是秦統一天下以後才有的事,此刻已經開始。各國進一步執行春秋時已經開始的郡縣制,加強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普遍設立將、相,實行文武分職。這不僅是軍政才‘能各有不同,分職更加科學有效,也不僅因為軍政事務日益繁多,一人難兼二任,更是國君有效駕馭臣下的需要,是一種牽制和平衡。

各國普遍實行了以符節調兵的制度。兵符一分為二,一半由君主儲存,一半在將軍手中,調兵必須合符才行。如秦國調兵的稱虎符,上面鑄有文字,調兵五十人以上,就必須動用虎符。實行璽印製和考核制。戰國時代的官僚制度,已不是春秋時的世官制,君臣關係更是一種臣屬與僱傭關係,“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璽印就是表示這種關係的信物。璽印的授奪就反映了君主的官吏任免權。普遍實行考核制,以賞優罰劣,加強對官員的管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戰國時期,為什麼各國都普遍實行以符節調兵的制度?

國家的軍政大權

已經集中在君主手中,地方集權於中央,臣下集權於君主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戰國的自由必將為秦漢的專制所取代。戰國時代的自由是從統一中分裂出來的那個時代不得不有的一種景象。君主不是不想專制,是還無力去專制,他們也並不想給士人自由與尊嚴,是形勢所迫。齊宣王見顏鐲時,不是也認為王者尊貴嗎對於亂說亂動的人,君主並沒有那麼寬宏大量,只是不敢過於嚴厲。

一國若敢殺戮士人,馬上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結果是別國之人不再為你效力,接著,本國士人也會離你而去,最後說不定連老百姓也會逃亡,那就真是“孤家寡人”了。秦統一後,全面確立專制王權,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不斷巡行,鎮撫四方。漢興,逐步建立起專制制度,在劉邦時盡滅異姓諸侯王,又分封同姓,以為藩屏,殺白馬盟誓,但同姓諸侯王同樣是一種離心力,是中央的威脅。

戰國時期,為什麼各國都普遍實行以符節調兵的制度?

結語:

文帝時就有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文帝也採取了一些措施防範他們,如分封親子就國,用周亞夫為將,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並藉此削弱諸侯國。武帝時期,隨著功臣盡死,掣肘之力大大減弱,建中朝奪政府之權,發十三部刺史、繡衣使者巡行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實行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全面削弱諸侯國,用重典治國,任用酷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全面加強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