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

四川自古以來就是險峻的軍事堡壘,其地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與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相距較遠。正因為如此,四川也被很多國人視為“異鄉”。

事實上,自1920年代起,四川新興軍人開始走上權力中心。與其他省份的軍閥不同,四川軍閥並無遠大理想,只求鐘鳴鼎食,這種亂世求生的思想也逐漸演變為“軍閥混戰”。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

從實際來看,四川在民國版圖上處於一個非常“偏僻”的位置,這也導致外邊的學說思潮傳不進四川,川人也忙於內鬥,根本無暇顧及外面風雲漸起的亂世。有鑑於此,外省人不瞭解四川,視四川為外國異域,軍閥林立、兵匪如毛的境地更是讓外省人對四川望而生畏。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深感責任重大,急於在中國內地尋找一個安全的戰略基地。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

起初,蔣介石心目中最理想的後方根據地是大西北,戰時首都則是西安。但西北地區接近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對於堅持反共的國民政府來說,其威脅不亞於日本。而此時西北地區的軍閥眾多,將西安作為戰時首都其實並不理想。種種考慮之下,四川進入了老蔣的視野。

大約在1933年前後,蔣介石開始有在四川經營大後方的考慮。於是,扶持合適的四川軍閥統一四川就成了當務之急。

在四川諸多的實力派中,蔣介石最初屬意扶持的是實力最強的二劉(劉文輝與劉湘叔侄)。隨著中原大戰的勝利,劉湘的擁蔣態度與劉文輝的反蔣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於是,扶持劉湘上臺就成了南京國民政府的既定方針。

1931年6月15日,劉湘當選為國民政府委員,明眼人都看出這是老蔣扶持劉湘的必要手段,無非就是為其搖旗吶喊、壯壯聲威罷了。這樣一來,劉湘實際上已經成為四川軍閥中最有實力的一個,在之後爆發的二劉大戰期間,劉湘更是一路絕塵,將么叔劉文輝趕到了西康苦寒之地,徹底斷絕了其爭霸四川的美夢。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

劉湘坐上四川王的寶座後,為爭取老蔣的支援,他主動前往南京述職。對於劉湘的積極靠攏,蔣介石自然大為歡迎。在與劉湘談判後,雙方基本達成協議,即保證劉湘“四川王”的現有地位,中央勢力則進入四川,改組四川政府。

固然,劉湘的如意算盤是利用中央勢力壓服四川各路軍閥,而對於老蔣來說,他也剛好將計就計,將中央的權威深入四川內部。從後面的結局來看,劉湘實際上並未達到目的,反而造成了引狼入室的惡果。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

1935年2月10日,四川省政府改組,新主席劉湘志得意滿,準備動用蔣介石這面旗幟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此次改革 首要的任務就是徹底打破防區制,讓各軍閥勢力實行對調,進而達到消除隱患的目的。

雖然迫於中央壓力,各軍閥紛紛響應解除防區制,但先後頒佈的新政策並不能恢復當地的自然經濟,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

事實上,四川的防區制度由來已久,所謂的防區制度,就是將四川的土地分為大大小小的地盤,以縣為基本單位,佔有縣數的多少代表著軍閥防區的數量。這有點諸侯並立的意思,但四川軍閥可不是君主,他佔據防區就是為了橫徵暴斂,滿足個人私慾,根本不會講究民生。

在各自防區內,四川軍閥委任大小官吏,對防區內的民眾進行殘酷剝削。彼時爆發的九一八事變並未波及四川,這也就加劇了四川軍閥“大撈一筆”的野心。在四川大小軍閥的心中,民族危機畢竟還未到來何不趁著大好時機加緊掠奪,由此一來四川地區的苛捐雜稅日益沉重,甚至達到了破家納稅的地步。

重讀抗戰:四川軍閥禍國殃民

正因為如此,劉湘上臺後的第一步就是打破防區制,實現全省的財富統一。1935年11月,法幣政策推行,蔣介石將四川金融徹底納入中央財政體系。隨著中央勢力全面進入四川,四川的軍閥再也無力對抗中央了,而劉湘的“四川王”美夢似乎也快要到頭了。

不過,再好的蜜月期也躲不過“利益”二字,在中央的種種掣制下,劉湘疑心漸起,四川再也不復往日的平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