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抗倭名將戚繼光:確定標準, 義烏招兵

經過慎重思考, 戚繼光第三次提出練兵建議, 並提出具體招募的地方, 就是浙江義烏縣。

為什麼去義烏縣呢? 這是有一定理由的。義烏縣有一座山,叫八保山。後來人們傳來傳去, 就叫成了“ 八寶山”。八保山和八寶山本也沒多大差別, 愛怎麼叫就怎麼叫吧! 可是有人卻不這麼認為。

永康縣有個鹽商, 叫施文六。他路過義烏, 聽說了“八寶山”。

施文六比別人多生了一份心, 他一聽這座山嶺叫八寶山, 便顧名思義地以為山裡一定有金礦、銀礦。

回到永康後, 施文六到處大加宣揚。永康有許多礦工, 靠採礦為生, 他們聽了施文六的話, 信以為真, 就推舉施文六做首領, 一同到了義烏八寶山。

八寶山本來誰也沒說它有礦, 可這百把人正兒八經地到此地開礦, 反倒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 莫不是這兒真的有藏寶之礦?

義烏縣的百姓聽到這個訊息, 報告給陳大成、宋廿六。陳、宋兩家是當地大戶, 陳大成是陳氏家族的首領, 宋廿六是宋氏家族的首領。

陳大成、宋廿六為保衛家鄉的山水, 糾集了許多族人, 將施文六一夥人圍住了。

施文六見勢不妙, 逃跑了。陳大成抓住一些礦工, 送到了縣衙。

縣令趙大河不願把事情弄大, 將人都放了。

事情這麼處理, 本來就算過去了。可剛過幾個月, 施文六又糾集一千多人, 開進八寶山佔據了最高峰, 樹起旗幟, 招起礦工, 強行開採。

這更激起義烏縣人的不滿, 他們組織幾百人, 在陳大成的率領下, 到八寶山與施文六交涉。官府也為陳大成撐腰, 派兵前來支援。

談判不成, 發生了劇烈衝突, 最後發展成劇烈的械鬥。

這次衝突中, 施文六等30 多人被殺死, 陳大成收回了八寶山。

流血慘案發生後, 問題更復雜了。

永康縣人要替施文六等報仇, 糾集了許多礦工, 又招集許多農民和手工業者共3000 多人, 再次打到八寶山, 並且修起寨門, 打出旗幟, 像強盜佔山為王似的, 公然和義烏縣人為敵。

義烏縣人不甘示弱, 也組織起來, 手拿刀槍, 甚至農具, 向八寶山發起進攻。雙方械鬥越來越激烈, 傷亡也越來越大。

自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起, 義烏礦工、鄉民與從永康趕來的開礦者爆發械鬥, 雙方參與毆鬥人數累計達3 萬人左右, 歷時4 個月,直到十月方告結束, 死傷共計2500 餘人。

抗倭名將戚繼光:確定標準, 義烏招兵

那是讓戚繼光永生難忘的一幕, 無數平凡的義烏百姓在那一刻變得如此不平凡。他們不論男女老幼, 大家一同上陣, 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擊敵人, 農民用鋤頭, 礦工用钁頭, 連家庭主婦也拿起了菜刀, 眼中冒著兇光, 狂叫著衝進敵陣, 大砍大殺, 生人勿近。

這些百姓不但砍人勇猛, 還極具犧牲精神和優良的鬥爭傳統,父親傷了兒子替, 哥哥殘了弟弟上。這件事, 震動了整個浙江, 也引起戚繼光的注意。

這種兄弟間利益爭鬥導致的自相殘殺, 是可悲的。但其中表現出的蘊藏在礦工和農民身上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呼百應的紀律觀念, 不正是訓練軍隊所必需的嗎? 如果招募他們, 經過嚴格的訓練,很快會成為一支鐵軍的。當時抗倭名將台州知府譚綸非常支援戚繼光的設想, 他親自向胡宗憲寫奏文, 極力支援戚繼光。

這次胡宗憲同意他罷去所部舊兵, 前往義烏重新招募。正好這時, 義烏縣令趙大河也上書胡宗憲, 建議官府到義烏縣徵兵, 以提高軍隊素質。胡宗憲下令趙大河協助戚繼光共同辦好這件事。

九月, 戚繼光來到義烏縣城。他拿著胡總督寫的批文找到趙大河, 商量一番後, 張貼募兵告示, 題為《諭以君父水土之恩》, 號召農民、礦夫丟掉前嫌, 共同起來保衛家鄉, 抗禦倭寇。

奇怪的是告示貼出幾天, 沒有一個人應徵。戚繼光很疑惑, 找到趙大河詢問原因。

趙大河想了一會兒說: “之所以出現現在這種情況, 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那些礦夫因為一向被官府稱為礦盜, 對於招募民兵的事, 不免心存疑忌, 他們會想, 這會不會是包括義烏縣在內的官府用計, 企圖將他們一網打盡呢? 另一方面, 義烏的農民不肯投軍, 原因主要出在本縣大族陳大成那兒。”

“陳大成是什麼人?” 戚繼光問。

“陳大成是陳氏家族的首領, 在全縣老百姓中也很有威望。沒人應徵, 可能跟他有關。”

趙大河沉吟了一會兒又說: “不過他是正直之人, 你去跟他說明抗倭大義, 他會支援你的。”

戚繼光趕緊找到陳大成家, 向他說明來意。

抗倭名將戚繼光:確定標準, 義烏招兵

陳大成30 多歲, 身材高大。多年來, 他親眼目睹官軍的腐敗,向來對募兵很不支援, 在他的影響下, 陳家很少有當兵的。

另外, 陳大成鄉土觀念很重, 不僅擔心義烏農民大量應募入伍將會減弱本縣保衛八寶山的力量, 而且不願意與曾經同自己對敵械鬥的外地礦夫們共事。

所以陳大成抱著袖手旁觀的態度, 對於募兵不支援也不反對。

既然這位在地方上有影響有勢力的人物猶豫不決, 一般群眾雖然抱有殺敵報國的壯志, 也不敢有什麼動靜了。不過, 陳大成聽說過戚繼光的大名, 這次戚繼光親自上門拜訪, 他十分感動。

戚繼光說: “大成兄, 當前倭寇橫行, 殘酷殺害我們的同胞, 我們錚錚男兒怎能視而不見? 外寇不除, 國家怎麼能太平? 這次來找兄長, 是求你幫忙支援我的。這樣兄長也能為報效國家盡一份力,不知意下如何?”

聽了這番話, 陳大成十分感動, 但他沒有直接回答, 而是說:“倭寇橫行霸道, 我何嘗不氣憤。可我對明軍早失去了希望, 所以不願自家子弟當兵, 怕去時是個忠厚老實之人, 回來成了兵油子。”

接著, 陳大成彷彿有意無意地說起了這次招募軍隊的具體情況,他問: “將軍這次募兵, 自然是多多益善, 來者不拒了?”

戚繼光一聽, 連忙搖頭說: “不, 不。多多益善還可以說不錯,合格計程車兵當然越多越好。可來者不拒卻絕對不是那麼回事。兵不在多, 而在精。募兵不能濫, 貴在選。”

陳大成若有所思, 又問: “敢問將軍準備如何選兵?”

戚繼光扳著指頭, 徐徐道來: “選兵主要看出身如何, 履歷如何, 體格如何, 武藝如何。這四個如何, 其實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出身與履歷為一方面, 體格與武藝為又一方面。兩者比較起來, 更重要的還是出身與履歷, 因為這是關係到士兵思想與品質的。”

抗倭名將戚繼光:確定標準, 義烏招兵

“不知將軍喜歡怎樣的出身與履歷?”

“這倒不是個人喜歡不喜歡, 而主要看實用不實用。我有這麼兩句話, 叫做: 第一可用, 只是鄉野老實之人; 第一切忌, 不可用城市浮滑之人。”

“鄉野老實之人。” 陳大成沉吟道, “那不就是農夫和農夫出身的礦夫嗎?”

“對了。所謂鄉野老實之人, 正是他們。選兵時, 特別要挑那些臉色黝黑、軀體粗壯的, 吃得起苦耐得了勞的, 手面皮肉堅硬結實的, 一句話, 像個種田開礦強壯模樣的, 此為第一。”

“將軍為什麼要挑選這樣計程車兵呢?”

“這類人講誠信, 士氣易於振作; 他們比較質樸, 所以經過教育, 能以嚴明的紀律加以約束; 又因為他們對倭寇有深仇大恨, 所以作戰時肯出生入死與敵人拼搏。”

“有理, 有理。” 陳大成對此也頗有體會, 所以連連點頭。

“至於城市浮滑之人, 大致上如浮滑的市井遊民, 靠吃官糧的兵痞流氓, 以及……” 戚繼光說到這些, 略一躊躇。

但戚繼光還是很直率地說了出來, “以及在官府當過差, 沾染了惡習的人。而我為什麼把在官府當過差的人也算在第一切忌的行列,你自然明白, 我就不必多說了吧!”

接著戚繼光向陳大成說了另一方面的標準: “士兵的成分既然有了保證, 另一方面的條件, 體格與武藝, 也就不必要求太高。體格強弱可以各有所任, 武藝也是可以透過訓練得到提高的。”

戚繼光這麼說, 陳大成有點不明白了, 他問: “將軍, 依你之見, 體格和武藝可以在所不論, 那豈不只剩下出身與履歷一個條件了?”

“不, 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我覺得, 士兵能各方面都出色自然好, _____可是, 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何況, 咱們是選兵, 不是選將。

對士兵的要求, 得一般點兒。如果問我評選的標準, 我以為應當以膽為主。”

陳大成越聽越有味, 越想越有理, 為自己先前沒有支援戚繼光募兵而感到內疚。他當場表示說: “這次將軍為大義徵兵, 我信得著將軍, 願意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戚繼光十分感動, 給陳大成深施一禮, “感謝兄長。” 他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抗倭名將戚繼光:確定標準, 義烏招兵

為了作出表率, 號召鄉民, 第二天, 陳大成特意帶著本族子弟多人回拜了戚繼光, 心悅誠服地表示希望允許他和子弟們應募入伍。

這件事一傳揚開, 義烏人民立刻掀起了投軍的熱潮。義烏人爭先恐後地應募, 也感動了處州的礦工們。

很快, 募兵形勢大變, 應募的人很多, 將縣衙圍了個水洩不通。

原計劃只招3000 人, 迫於人心難得, 破格選拔了4000 人。

這些人中, 就有後來成為戚繼光得意虎將的陳大成、王如龍。

戚繼光對應募者精心挑選, 終於組成了一支由農民、礦工為主的軍隊, 這就是後來馳名的戚家軍的最初隊伍。

PS: 正常情況下,每日1點之前定時更新。如遇喜歡的朋友,可點選下關注,第二天直接找來,謝謝大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