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中國軍魂,始於漢朝,中國人的硬氣,始於漢朝。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什麼叫軍人?保家衛國是他們的使命,國家榮耀是他們的信仰,“忠勇”二字是他們畢生的追求。這樣的軍人,我們在兩千年前就有。

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不為大漢恥。這個故事,你們應該要知道。耿恭堅守西域,寧死不屈,最終率領僅剩的13個將士回到玉門關。可以說,耿恭“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是最能體現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與精神的一次行動。

在《後漢書》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

“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這個故事雖然篇幅特別小,現代的人知道的也不是太多,但是這一段故事所代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華夏人敬佩。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其實這個故事,我們需要從一個叫耿恭的人講起!

耿恭來自於將軍世家,這個家族曾經出了很多的將軍,其先祖乃是東漢開國名將,漢光武帝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耿弇。

公元74年,漢朝重新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然後任命耿恭和關寵作為當時的駐守官員。

耿恭在西域僅僅用了一年,就立下了很多戰功,在第2年春天的時候,他率領數數百人駐紮在車師後國的金蒲城,這一座城池是天山通往北匈奴的要道,如果大漢能夠駐紮在此的話,那就能夠牢牢鎖住匈奴侵入西域的北道。耿恭駐守在車師前國柳城中的關寵牢牢鎖住了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

在剛剛經歷過一戰之後,漢朝軍隊退到了後方,匈奴這是又捲土重來。2萬多匈奴士兵將金浦城嚴密圍攻了起來,在隨後的戰役當中,耿恭牢牢把握住戰機,利用很少的人就打退了匈奴。但是雖然堅守戰取得了勝利,但是耿恭自己知道,匈奴士兵肯定還會再來的,所以金浦城是萬萬不能久待的。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思前想後之下,他把剩下的部隊帶到了疏勒城。地方曾經是漢朝軍隊修建的一個軍事要塞,周圍是依山傍水,地勢特別的險要,所以非常適合進行防守。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匈奴最終還是來了。由於匈奴心中一直憋著一口氣,對方不相信幾萬人打不過漢朝的幾百人,為了能夠消滅耿恭所帶領計程車兵,匈奴採用了新的戰術。可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在隨後漫長的圍城過程當中,匈奴一直沒有把疏勒城攻下來。在此過程當中,漢朝皇帝駕崩了,車師國的人也叛變了。

在幾個月過去之後,城中可以吃的東西已經不多了,戰士們一個一個都已經死去了。但是城池仍然沒有被攻下來,眼看著耿恭一直拒不投降,匈奴人開始想起了新辦法,那就是給他找了很多的美女來當老婆,但是耿恭並沒有就此屈服。耿恭的崇高氣節徹底斷送了匈奴人攻下疏勒城的決心。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此時局勢越來越微妙,漢朝廷方面一直不願意派兵增援。因為為了這些生死不知的人,勞師遠征,實在不划算。章帝廷議救援西域耿恭、關寵,司空第五倫以為國家新君初立,國事未定,不宜勞師遠征。

然而最終遠離疏勒城數千裡之外的一項決策,因司徒鮑昱的這段話而改變: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又二部兵人裁各數十,匈奴圍之,歷旬不下,是其寡弱盡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

最終漢章帝同意了,大漢王朝“不拋棄、不放棄”,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要這些戍守他鄉的大漢將士們知道,國家不會放棄他們。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這是漢朝的血性,而下令派兵的那個人,就是漢章帝,可見他不是一個冷血無情之輩。漢章帝命令酒泉太守段彭、謁者王蒙和皇甫援,調張掖、酒泉、敦煌和鄯善7000人兵發柳中城。漢軍旌旗所到,連戰連捷,車師再度投降,匈奴大敗而逃。勝利來得就是這麼快!

但故事還沒有結束。

疏勒城距離柳中城還有千里之遙,無人相信疏勒城還在堅守。主帥王蒙打算率兵回國。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他叫範羌,曾是耿恭手下,也許直覺告訴他:我曾經的戰友還活著,他堅持去疏勒城一看究竟。

最終王蒙妥協了,答應分兵2000人,讓範羌率領。最後援軍不畏大雪高寒,來到了疏勒城。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夜晚大批兵馬臨城,耿恭以為匈奴援軍來了,準備做最後的戰鬥。範羌則在城下大喊:“我是範羌,漢朝部隊來迎接耿校尉了!”

疏勒城中一片萬歲聲,城門開啟“共相持涕泣”。次日,耿恭與救兵回國。匈奴緊追不捨,漢軍護送耿恭邊戰邊走。2個月後終於抵達玉門,清點人數,當初離開疏勒城的耿恭等26人只存活13人,他們“衣屨穿決,形容枯槁”。倖存士兵慘狀,史書記載只有這8個字!

“……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

這就是“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

回國之後,漢章帝封賞耿恭一行人。

“拜為騎都尉,以恭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範羌為共丞,餘九人皆補羽林。”

餘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以為當疏高爵,宥十世。——《後漢書》

顯然,他認為十三將士這樣的封賞待遇太低了。從精神影響來看,確實是低了,十三將士所表現出來的忠勇精神,大漢天威,應該要重獎。

當然了,從制度而言,漢章帝這樣做也沒多大的問題,作為軍人,為國守疆,乃是分內之事,算不得多大軍功。即使精神可嘉,但也不能壞了規矩。

耿恭單兵守孤城,十三將士歸玉門,中國歷史上最英勇悲壯的一幕

而且僅就軍功而言,這個封賞絕對不算低。

騎都尉掌控羽林軍,是皇帝貼身警衛部隊的首領,秩比二千石。僅次於萬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官職,相當於後世的五品。從邊關中下級校尉,1年內升為五品大員,漢章帝的封賞相當高了。

原比耿恭職位更低的石修,越級提拔成相當於京城洛陽的副市長,秩一千石;張封成為掌管全國軍需運輸和供應的長官,秩一千石;範羌雖只是共縣的副職,秩八百石,但共縣隸屬河內郡,是東漢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基地。其他九人在羽林軍中任職,待遇自然不低。

然而,這些都不重要,這段故事,不論是忠勇的十三將士,還是熱血救援的漢章帝,那都是極其正面的形象。我們應該去歌頌,而不是雞蛋裡挑骨頭。

山河萬里獵魍魎,丹心碧,鎮八荒。千騎孤影倚長槍,當誅宵小,功冠侯王,何以卸戎裝。干戈半生殺聲亢,莫道我輩血狷狂。屠滅夷狄千秋揚,封狼居胥,當有詩章,歌我漢家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