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打仗為何大多數選擇攻下城池,繞後方不行嗎?

在許多電視劇中,大軍往往選擇一路破城,殺到敵國京都,而千軍萬馬兵臨城下的場面永遠令人熱血沸騰。但很多人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攻城明明那麼難,為什麼大多數軍隊不直接繞過去直取京都呢?

古代打仗為何大多數選擇攻下城池,繞後方不行嗎?

這首先就要從後方補給問題說起。

一個軍隊的戰力永遠和其後勤補給是否及時給力息息相關,古今中外,沒有幾支軍隊能在補給不足的情況下還能無往不利。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就是靠偷襲糧倉,斷掉了袁紹的後方糧食補給,才能以僅僅四萬人馬戰勝袁紹的十一萬大軍,可見,在強大的軍隊也無法離開後方補給。

而在古代,交通運輸上非常落後,假如選擇繞遠路,那麼糧食上的補給就很有可能跟不上,不僅糧食跟不上,還有極有可能驚動城池中的敵軍,導致軍隊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被敵軍從後方偷襲,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相反,如果選擇規規矩矩地攻城,那麼攻下的城池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糧草供應點,還能為軍隊提供更多的勞動力,相當於得到了一個新的軍事戰略基地,有利於軍隊保持戰力、持續行軍。歷史上還有很多軍隊都是受糧草所累最後失利戰敗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

古代打仗為何大多數選擇攻下城池,繞後方不行嗎?

其次再來談談攻佔城池對軍隊和國家產生的重大意義。

我們都知道,佔領一個城池,對於被佔領國家而言,心理上極有可能會產生嚴重負擔,從而導致在之後的戰役中軍心大亂,持續失利。而對戰勝國來說,必定是士氣大振,乘勝追擊。

另外,佔領城池也意味著國家版圖的擴大,國力的增強,國家土地越多,統治者和百姓的底氣和自信心也會更強,國家根基亦會更穩固。而如果繞城而選擇攻都城,那麼就算成功,也極有可能面臨著都城之外皆敵患的局面,一旦周圍沒有被控制的城池聯手,都城自然很快又會被奪回去,那可就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做事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做才穩當可靠,行軍打仗也是這個道理,總想著走捷徑往往不是正道,也不夠現實。另外,古人受封建禮制影響,大多都比較看重自己的名聲,尤其是統治階級,對於國家和權位來得是否名正言順十分在意。若是繞路進攻,那就會被一些人看成是陰謀詭計,即使是成功了也會被人瞧不起。

古代打仗為何大多數選擇攻下城池,繞後方不行嗎?

其實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繞過城池而行,但最多隻能派去一小部分人,用以打聽訊息或是偷襲敵軍核心成員,這樣做的話無論是從補給還是道義上來看都是行得通的。另外這部分人通常是驍勇善戰且行軍速度極快的騎兵,例如霍去病、衛青等著名將領就帶領自己的軍隊繞道偷襲過。

所以說,古人並不是不想大批次部隊繞行,而是根本不能,因為這樣做的話風險極大不說,於理也說不過去。不過到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倒是可以彌補一些缺陷,靈活使用更多戰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