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在江蘇泰州,有一個六百多人的繁盛家族,他們自稱是名將張士誠的後人,想要認祖歸宗,要求集體從姓吳改成姓張。

這到底是真是假?為什麼張士誠的後人會姓吳呢?這得從張士誠的生平說起。

貧窮困苦,起兵抗元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張士誠,元末明初人,他出身窮苦的家庭,和兄弟靠撐船運鹽為生,年少的張士誠,雖然家庭貧困,但性格仗義大方,還經常接濟困難的鄉鄰,在鄉民中極有口碑。

撐船運鹽收入微薄,他和幾個弟弟便大著膽子開始販賣私鹽,賣給當地的富戶。

但當地的一個負責監管的鹽官經常剋扣鹽民所得,

還要收取鹽民的“保護費”,還對他們非打即罵。

當地的富戶也對他們出言要挾,不

給鹽錢還白拿私鹽,否則就去官府舉報他們販賣私鹽。

後來,張士誠忍無可忍,聯合三個弟弟和十七名鹽民,秘密起兵,將作惡的鹽官打死,還開啟當地富戶的糧倉,將錢財糧食分給了當地的窮人。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之後,

當地的鹽民共同推舉張士誠為首領,共同抗元,

張士誠帶領他們攻下了泰州等地,自立為“誠王”。

結仇朱元璋,低頭降元

1956年,朱元璋抗元時攻下了江蘇集慶,

和張士誠所在的江蘇平江鄰近,於是朱元璋派遣手下楊憲給張士誠送信,表達自己想要各自守地、互不干擾的友善之意。

結果,張士誠不但不回信,還扣下了楊憲,

他還派兵攻打鎮江,被朱元璋擊敗,之後,朱元璋派軍攻打常州,張士誠派兵援救,又被擊敗。

不得已,張士誠給朱元璋寫信求和,許諾大批金銀,

朱元璋卻並未多要,只要了五十萬石糧食和交回楊憲,張士誠竟然又不回信。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之後,張士誠又接連多次吃敗仗,就連弟弟都被朱元璋俘虜,朱元璋想透過他弟弟招降張士誠,

誰知張士誠竟然向元軍投了降!

元朝封張士誠為太尉,後來他又自立為“吳王”,再次抗元。

張士誠本人很有軍事才能,

很有人望,連有名的名士施耐庵和羅貫中都來投奔他,但張士誠任人唯親,以懶政、生活奢侈的弟弟和女婿為心腹。

這導致手下的軍隊也懶惰好享受,致使接連被朱元璋打敗,

即使是這樣,朱元璋還是認為張士誠是個作戰上的豪傑,便多次派人勸降。

但張士誠拒不投降,最終上吊自盡,朱元璋看著一代豪傑就這樣死去,心中悲痛,便命人將其好生安葬。

張士誠的一生結束了,但是在他自殺前,

早已對他的後人已經做好了一系列的安排。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為保安全,後人改姓

民間傳說,張士誠害怕後人被朱元璋殺害,便讓後人改姓

,等到朱元璋的統治結束了,再把姓改回來。

張士誠將兩個兒子寄養在他妻子的兄弟家中,兒子便跟隨妻子兄弟的姓氏,改姓吳,也有一個說法是張士誠自立為“吳王”,所以後人改姓吳。

江蘇的這個吳姓家族,就是因此而認定自己是張士誠的後代,他們還取出自己的族譜和祖先靈位,以此證明身份。

據他們說,靈位最開始有四個,但隨著時間久遠,有三個已經下落不明,後來經過專家鑑定,這塊靈位製作於清朝的康熙五年。

有傳言說是張士誠後人在清朝時,看到明朝滅亡了,不必再擔心被朱元璋後人問罪,所以才在清朝時製作了靈位,告訴後人可以認祖歸宗。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因此,江蘇的吳姓家族認為自己是張士誠後人,

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後來有一部分人透過努力,成功改姓張,甚至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也改姓成功了。

關於他們為什麼改姓,其實還是因為張士誠是一個具有才能的人,是值得後代學習的榜樣。

愛護百姓,事蹟流傳

雖然張士誠在抗元降元間搖擺,也有任人唯親的管理問題,缺少一些政治遠見,導致他敗於朱元璋之手。

但張士誠在執政前期,其實是個頗有功績才幹的人。

在政治上,張士誠勵精圖治,廢除苛捐雜稅,促進農業發展,在經濟上,興修水利,穩定物價,恢復經濟,在文化上,他發展教育,開辦學院。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張士誠當時領導的抗元起義軍控制了當時最富庶的地區,阻斷了元朝的糧食來源和收入來源,打擊了元朝的實力。

張士誠在蘇州稱王時,對當地百姓愛護有加,在江南人民中很有威望,所以蘇州地區也有很多他的傳說和祭祀活動。

當年張士誠從常州敗退,沿途百姓怕士兵迷路,

就在路邊立木棒,掛上燈籠,為士兵照明,這就是如今蘇州的掛天燈習俗。

早年張士誠起兵時,自稱地藏王轉世,所以蘇州每年農曆七月三十的晚上,人們會在大街小巷燒香燭祭祀地藏王生日,

實際上也是為了懷念張士誠,這個習俗被稱作“燒久思”。

就連梁羽生寫作的武俠小說《萍蹤俠影》,都將人物設定成張士誠的後人。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現在還有個民間傳說,說在張士誠當年打死鹽官之後,被官府通緝,他揹著老孃逃亡蘇州。

張士誠身上錢糧用盡,母親餓得奄奄一息,

當時蘇州的一位老人用家中酒糟做餅救了他母親一命。

張士誠為了感念蘇州這位老人的恩情,在稱王之後,下令每年清明節都要吃這種酒糟做成的餅,民間又稱“救娘餅”。

在張士誠死後,老百姓害怕被朱元璋追究,就改稱“酒釀餅”,

至今,酒釀餅還是蘇州地區的特色美食。

認祖歸宗,血脈傳承

正是因為張士誠是一個豪傑名將、英雄人物,吳氏家族才如此執著想要改回原姓、認祖歸宗,

有誰不想自己的祖先是個青史留名的英雄好漢!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揭開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

以先輩的事蹟來鼓勵自己、教育後輩,

知道自己是從何處而來,讓自己的後代將祖上的事蹟代代流傳,祖先的故事既是家史,也是歷史,這也是整個家族的驕傲。

對自己的血脈來源和身世追根溯源,為自己的祖先而榮耀,將祖輩的姓氏代代傳承,也是一種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