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戰國時期的兵制是什麼樣的?戰爭真的動輒數十萬百萬人嗎?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歷史資料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要從當時的人口和兵制兩方面著手。戰國是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各國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採取的方式就是幾乎舉國男子參加軍事訓練,從而保證戰爭動員能力。以秦國為例,《商君書》中便明確規定“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甚至連婦女老幼都不可倖免。

戰國時期的兵制是什麼樣的?戰爭真的動輒數十萬百萬人嗎?

戰國兵制:平時各司其職,戰時舉國為兵

戰國時期,由於生產能力有限,各國根本無法負擔數量龐大的職業化軍隊,因此當時各國的常備兵力其實並不多。而為了保證足夠的戰爭動員能力,當時各國採用的基本都是以少量常備軍隊為主,並組織百姓在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從而保證他們可以隨時參軍作戰。

根據近代出土的《雲夢秦簡·編年紀》記載,當時各國採取的主要是服兵役的制度,也就是大家輪流殘軍,從而保證每個成年男子都能夠接受相應的軍事訓練。此外,根據《戍律》的記載,當時服役採取的方式是每年輪換一次,這被稱作“過更”。而且,不僅是普通百姓要接受軍事訓練,哪怕在朝廷為官的管理也是需要服兵役的。

戰國時期的兵制是什麼樣的?戰爭真的動輒數十萬百萬人嗎?

而在《商君書·兵守》中,則有“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的記載,可見一旦國家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基本是舉國為兵,不僅男子參軍、而且連婦女也被編入軍隊,從而達到國家的最大動員能力。

而在《漢書·嚴安傳》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轉輸”的記載,可見即使到了漢朝時期,在戰爭規模較大的情況下,女子雖然不再需要參戰,但卻要擔負起後勤運輸的職責,從而保證戰兵數量最大化。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軍制與後世完全不同,由於戰爭頻率太高的原因,各國在大規模戰爭爆發時,完全是一種“全民皆兵”的動員方式,不論男女老少,全部需要參軍。

根據推測,戰國時期各國的終極動員能力,根本不是後世的“二十抽一,十五抽一”,而是達到了恐怖的“十丁抽一”,而像長平之戰這種關乎兩國生死的大戰,甚至達到“六丁抽一”,也就是說每六個人,便有一個人要上前線參戰,這種戰爭動員能力是極為可怕的。

戰國時期各國兵力

關於這個問題,戰國策當中是有相應記載的,而根據其中記載,戰國時期各國兵力大致如下:

(一)秦國:奮擊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惠王時期)

(二)楚國:帶甲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楚威烈王時期,未計算楚國水軍)

(三)齊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齊宣王時期)

(四)趙國:帶甲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趙惠文王時期)

(五)魏國:武卒二十萬,蒼頭二十萬,斯徒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魏襄王時期)

戰國時期的兵制是什麼樣的?戰爭真的動輒數十萬百萬人嗎?

(六)燕國: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燕昭王時期)

(七)韓國:精兵二十萬,廝徒十萬。(韓宣惠王時期)

這個數字基本代表了各國當時的極限動員能力,而透過這組數字,也可以大致推算出各國的人口,基本情況如下:秦國作為七國之中最強盛的國家,人口約為600萬;趙國作為戰國後期強國,人口約在500萬;楚國在丟失鄢郢等地之後,土地面積有所縮減,但隨後又吞併越國,面積仍然很大,人口約在700萬;齊國在濟西之戰後丟失大片土地,面積急劇縮小,但由於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卻是齊國之中最高的,人口約在400萬;魏國後期已經淪為效果,人口約為200萬;燕國苦寒之地,人口密度相對較小,應在150萬上下;韓國是七國之中最弱的,末期領土也極度縮水,人口應該在100萬上下。

綜上所述,以戰國時期的兵制來講,當時交戰雙方出動數十萬,乃至百萬軍隊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