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華簡史-商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稱殷商,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君主湯從舊都商丘北遷至景亳,又稱北亳、蒙亳(一說河南商丘北,一說山東曹縣南)。商湯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終滅夏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省偃師市西),與各方諸侯參共同召開了“景亳之命”大會,會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讓百姓脫離暴政與苦難。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山西夏縣之西)同夏朝進行決戰從而滅夏,並以“商”為國號,在毫建立商朝。

中華簡史-商

商朝丞相 伊尹 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他陪嫁到商湯那裡,為商湯廚師。但他心中有遠大抱負,不做作奴隸,於是利用向商湯進食機會向商湯分析天下形勢。商湯很欣賞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隸身份,並提拔他為宰相。前1600年,他輔助商湯滅夏朝,商朝建立。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

中華簡史-商

但是,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鬥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仲丁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內黃)遭洪水,祖乙把國都遷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因其為都僅一年,近代史學界就把祖乙遷耿略去不談。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係,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一致。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一定關係。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鬥的激烈。

中華簡史-商

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併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死後諡為高宗,所以他又被稱為殷高宗。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處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

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這樣的重器

中華簡史-商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諸侯起來反叛。

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但是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乘之機。

周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或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紂王組織奴隸以拒之,紂軍前鋒倒戈,全軍覆沒,“血流漂杵”,紂王登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滅亡。

中華簡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