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導語:

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對事物變化規律的總結,並非無根浮萍,相反,它在人類的發展進化歷程中得到了一一證實。“福”和“禍”之間是有聯絡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就像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勢,在一定條件的影響下,福分的長久往往是禍患的開端,而禍患的發展中,也必定含有福分的因素。先秦諸子知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捕蛇人知道:“毒蟲出沒之地,七步之內,必有解藥!”讓我們以商都“水患人禍”為切入點,從“盤庚中興”進一步分析歷史上被屢次證實的“多難興邦”!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祈天燈

一、商都遷徙的概況

二、商都遷徙的原因

三、盤庚遷殷後的四項措施

四、多難興邦在歷史中的證實

商都遷徙概況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朝是繼夏朝之後,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甲骨文)。自商湯建立後,傳承500多年,但其氣數在約公元前1300年左右,也就是傳承到第300年(這300年包括商朝未取代夏朝的44年)時,就因內憂外患而幾經斷絕,是盤庚遷殷才又幫商朝續下了足足273年氣數!

由於商朝年代久遠,所以歷史上記載夏商周時的史料並不是太充分。不過從《夏商周歷史與考古》、《竹書紀年》以及後世史料記載,我們也可以推敲出歷史上商都的幾次遷徙概況。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商朝都城的八次遷徙

1、“商湯滅夏,遷九鼎於商邑”。商朝的第一次都城遷徙是,商湯滅掉夏朝,遷都於都毫。

2、“自亳遷於囂”。隨後,商王仲丁開始了第二次遷都,把都城從都毫遷到了囂。

3、“自囂遷於相”。商王河甲,第三次遷都,把都城從囂遷到相。

4、“祖乙遷刑(今邢臺市)。”商王祖乙,第四次遷都,先是把都城從相遷到耿,然後僅過了一年時間,復又從耿地遷到邢地。

5、‘“祖乙居庇。”祖乙滕,遷都後並未居住在刑地,反而居住在了庇。

6、“邢遷於奄”。商王南庚,第五次遷都,把都城從當時的刑地,遷往了奄地。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殷墟遺址

7、“奄遷於北蒙,曰殷”。最後就是,主角盤庚登場,第六次遷都把都城由奄地遷往了殷地,從此之後商朝都城二百多年未有變動,故此,因為商朝政治中心定居在殷地的時間比較久,所以後世史學家一般也把商朝也稱之為殷商。

8、再之後就是三次小遷徙,先是商王武丁把都城自殷徙到小屯,之後自己又從小屯跑到了亳。隨後,武丁的孫子商王武乙不滿意,又把都城從亳地遷回了小屯。武丁的兒子帝乙,也就是著名的商紂王,在武乙死後,又把都城遷往了朝歌。最終,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被周武王覆滅。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商都遷徙的原因

商都遷徙的原因:“水患+政治需要”。關於商都遷徙的原因,學術界經過探討研究,把商朝偏愛遷都的原因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為了躲避水患,二是遊牧說,三是去奢行簡的需要,四是政治需要。

但是經過後來對殷墟痕跡的清理和對甲骨文認識的深化,這幾種原因,除了躲避水患和政治需要外其餘都不可考。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遊牧說認為,商朝是由遊牧民族所構成的,出於遊牧業“逐水草而居”的特點,才屢次遷徙,但是,此觀點在後來的考古發掘中被推翻。五千年前我們祖先就已經有了農耕文明的基礎,炎黃時代農耕文化更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商代的甲骨文和後世考古挖掘,也相繼證明,商代建立前的經濟基礎,已主要為農業文明所構成。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原始農耕文化分佈圖

(二)去奢行簡說認為:商王的屢次遷都是為了抑制貴族群體的鋪張浪費,遷都換個新環境來幫助貴族們憶苦思甜。這也是不合理的!人奢侈還是簡樸的秉性不僅受居住環境影響,更受經濟基礎和收入水平所決定,單純的換個環境,並不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再者來說,遷都並不是過家家,不僅要把人遷過去,還要選址和營造新都城,是很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一件事情,沒有道理花十塊錢的目的是為了省一塊錢。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三)黃河的治理在古代一直是一個難題,黃河中下游的商都時刻都在遭受水患威脅

首先,上古時代的人們沒有先進的鑄造工藝、治理河道的技術和理念。再其次,就奴隸制的社會本質而言,諸侯與君王共治天下的局面,容易導致統治者並沒有高度的集權,不能舉天下之力,來治理水患!

上古時期有治水記載的,就是共工治水、大禹父子治水。先說共工治水:

《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山無定式,水無常形

共工的治水方法如何呢?《國語.周語下》記載了鯀和共工氏的治水方法:

「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

什麼意思呢,就是水來土掩,共工和鯀的治水辦法就是,那裡漏水堵那裡,在低窪和平坦的地面上修築堤壩,以阻攔水的漫流。但是,並沒有建設疏散水流和建設儲存和放水的水利工程,再加上黃河含沙量大和汛期水流速流量大,終導致治水失敗。之後大禹上任,《史記·夏本紀》記載: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大禹治水

大禹在他老爹鯀治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堵不如疏”的道理,但他並沒有直接跑去治水,反而,先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平整土地、保護生態,此之謂“治土”。之後,則開始“治山”,對岐山、太嶽山、太行山、常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山分別進行疏通,再之後方才開始治水,如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勞作十三年,方才暫時遏制住黃河水患,足以顯示水災在上古時期危害甚重!

《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

《史記·殷本紀》曰: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奔騰湍急的黃河水

而史前水災在歷史文獻中也有諸多史料,紛紛記載了洪水威勢:

《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雖然,大禹治水卓有成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又顯露出了它桀驁不馴的性格。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歷史上的花園口決堤,片刻間喪生百姓89萬

繼大禹治水過後至商朝盤庚時期,由於之前數代都城都聚集在黃河周邊,過多人口,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是不可小窺的。

再者,透過地勢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黃河中下游是華北平原,地勢低窪,夏季來自太平洋的季風,受到南北縱橫的太行山脈的阻擋,形成降雨,而黃河不同於長江,泥沙含量大、支流少,難以疏散降水。其中,殷商時期降雨一般集中在1月份和五月份。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殷商時期黃河下游較現代水系廣闊

因此,夏季密集性降雨,在沒有支流疏散、堤壩受生產力制約並不牢靠,再加上沒有儲存和分擔多餘降水的人工水庫和水利樞紐,那時的黃河是非常脆弱的,繼而引發黃河決堤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透過品鑑《尚書·盤庚下》我們可以發現,盤庚遷都是出於躲避自然災害的需要而產生的:

《尚書·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失於政,陳於茲,高後丕乃崇降罪疾”。

而在後世的考古發掘中,盤庚遷都至殷後,仍有多次關於占卜水況的占卜辭。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是久受洪水困擾,是難以對此表示這麼急切的關注,所以水患說,是成立的。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殷墟甲骨文

(四)遷都也有部分原因是出於政治需要,即為躲避“天災”,也為消弭“人禍”

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

“自仲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政治原因,就是九世之亂。自商王中丁後,屢次遷都,又多次發生王位紛爭,使得商朝中衰、諸侯離叛,而從仲丁開始計算,至盤庚時期已延續百年,持續九世。基本上商朝的歷次遷都部分原因,都是因為這持續百年的戰亂,為保護王室的遷都。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盤庚與商貴族之間的交鋒

尤其到了盤庚繼位後,期間的九世之亂相互影響疊加,量變引發質變,終於導致盤庚在位期間,諸侯不來朝見,都城內部貴族勢力盤根錯節,為了政治上進行權力洗牌的需要,盤庚決心遷都。

恰好,黃河下游也就是商朝都城所在地經常發生水患,根據史料記載,有一次發大水,淹沒了都城,所以藉此良機,盤庚以天災為名,發表兩篇訓話,說服了人民和反對勢力,啟程遷都。

《尚書·盤庚》: “嗚呼!今子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骨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於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往哉生生!今予將試以汝遷,永建乃家。”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商人浩浩蕩蕩的遷移之旅

盤庚遷殷後的四項措施

對“水患”與“人禍”的思考和警惕,幫助盤庚締造“中興之世”!人類與大自然對抗的最重要的一個優勢,就是懂得總結和思考。總結得失,思考措施,銘記災難,從而警鐘長鳴!正是,對“水患”與“人禍”的警惕,讓盤庚在遷都後迅速制定了整治水患、穩定社會、促進生產的一系列措施,又為商朝延續下了200多年的氣數!

(一)告誡眾人警惕災禍,勤勞耕種。

遷都後,盤庚以效仿先祖商湯把臣民遷移到山地,從而減少人民災禍的行為,為自己遷都至殷地的行為做解釋。同時,把遷都的行為與“遵從天意”相聯絡,披上神學色彩,更以先祖為名號,進一步凝聚了人民共識,加強自身在人民心目中的影響力。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商湯畫像

號召人民和貴族不能貪圖享樂,要居安思危,利用好殷地肥沃的土地,恢復生產耕種,維護好新都城自然環境,為遷都後商朝經濟的復甦,打牢了思想基石!

“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適於山。用降我兇,德嘉績於朕邦。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爾謂朕易震動萬民以遷? 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 ——《尚書·盤庚》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耕種

(二)以考核制選拔賢才,改造舊貴族,緩和階級矛盾。

盤庚吸取了九世之亂的教訓,遷都後向諸侯和大臣明確了自己任用官員的標準:1、有同理心,能體恤臣民。2、不貪戀財貨、不聚斂財富。3、能使民樂業、為民謀生。並表示自己會在之後的生產和經濟恢復中,論功行賞。如此一來,大大激發了基層人民和底層官員的生產和施政熱情,把大多數平民的利益與國家利益和自身的利益捆綁到了一起,助長了自身權力。不但使得自身在國家內,更有威信和號召力,還變相的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倒逼舊貴族改變自身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把財富分配給平民,緩和了社會上的階級矛盾。

“嗚呼!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尚皆隱哉!予其懋簡相爾, 念敬我眾。朕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今我既羞告爾於朕志若否,目有弗欽!無總於貨寶,生生自庸。 式敷民德,永屑一心。” ——《尚書·盤庚》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尚書》先秦諸子所著

(三)進一步完善“內外服”統治體制。

商湯打敗夏王朝後,為強化王權實行了一種二元統治體制:“內外服制度”,盤庚遷殷以後對此制度予以了進一步的完善,加強了自身對聯盟的實際權力的控制力,進一步深化了與各附屬國的支配與被支配關係。

內服與外服制度: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商王透過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務。

(四)加強技術研發,尤其是青銅冶煉技術的提升。

雖然上古時期的史料記載不是很全面,但是隨著後世我們對殷墟的進一步勘探和發掘可以發現,盤庚遷殷之前和之後,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度。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殷墟青銅器銘文普遍出現

一是鑄造規模和鑄造樣式的擴大,殷墟附近就有一個大規模的青銅器作坊,鑄造人員上千人,成果有成千上萬件的斧、戈、矛、刀等武器,足以見證遷殷後青銅鑄造規模的擴大和國力的增強。

二是鑄造的青銅器更加精美多樣,不僅有斧、鑿、鑽、鏟等生產工作,還有鼎、爵、瓢、壺、盤、碗等飲食器具,器具上花紋多樣、圖案精美。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殷墟大鼎,千年一嘆

“多難興邦”在歷史中的證實

(一)生於憂患的盤庚中興。

盤庚遷殷,本就是出於躲避“水患、人禍”的目的,盤庚繼承王位前,商朝已經經歷了長達百年的九世戰亂,繼位之後,更是政局混亂,平民與貴族之間、貴族與王權、諸侯與王權之間的階級矛盾尖銳,再加上黃河時不時的旱澇災害,商朝彷彿就是一支在風雨中飄搖的燭火,不一定那陣風吹來,面臨的就是亡國滅族的風險,處境不可謂不危急。

可就是在此種情勢下,盤庚並沒有向“水患、人禍”所妥協,反而積極作為,硬生生的靠著一己之力,堅持遷都主張,克服重重阻撓,避開了周圍諸侯王國的攻擊,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

之後,到了武丁時代,殷商王朝經過武丁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都城之一。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河南安陽的殷墟

(二)肆虐歐洲的“黑死病”與歐洲各國崛起於強國之列

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歐洲來說是一個最為悲痛的年代,從1347年9月份到1353年,不到七年的時間裡,大約有2500萬名歐洲人被奪走生命,這就是著名的“黑死病”,由不起眼的老鼠引起,最終形成了一場席捲歐羅巴的大瘟疫!

歐洲當死去的2500萬人,足足佔了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死亡率佔比,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死去人數佔總人口數的約6。6倍!平均每三個人中間都有一個人被這場瘟疫奪去性命!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黑死病”宣告了歐洲中世紀的終結

但正如,西方人所說的:“上帝為你關上門,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果不其然,多難興邦!

人類的生生不息和與天鬥與地斗的強悍意志,使得歐洲大陸煥發新春。

首先,在歐洲展開的就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與“黑死病”相同的是,都由義大利為起源地,不同的是後者帶來的是毀滅,前者帶來的是重生。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義大利

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為歐洲帶來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

隨後,16世紀的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縛,奠定了新教基礎。同時也瓦解了從羅馬帝國頒佈基督教為國家宗教以後由天主教會所主導的政教體系,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和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奠定基礎。

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各個知識領域,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同時,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標誌人類歷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並於1689年,透過《權利法案》,歐洲首次確立了資產階級政體。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工業革命時的英國議會

18世紀60年代,歐洲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各項工藝技術得到提升。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幫助人類提前步入電氣時代!

也因此,造就了歐洲歷史上:“日不落帝國”英國、“海上馬車伕”荷蘭,還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諸多強國。

結語

所以,我們老祖宗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公元前538年)就提出“多難興邦”的論點,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從“人禍水患”到盤庚中興,“多難興邦”在人類歷史中被屢次證實

“多難興邦”書法鑑賞

正所謂,人類文明的奧義不是爭一時的長短,而是在不斷的磨難中提升和進化,暫時的適應和屈服,不代表我們信念和精神的動搖!

“臥薪嚐膽,最終戰勝吳王夫差的勾踐”、“被項羽打的到處躲藏的,最後卻絕地反擊逼得霸王自刎的劉邦”、“鐵流兩萬五千裡的長征路”、“長達14年的艱辛抗戰史”,歷代先輩用他們不屈的精神和鬥志,向我們傳達了一條永恆的信念:殺不死我們的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