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生死攸關的選擇

佛家認為眾生平等,今人亦倡導愛護動物、善待動物。不過,倘若你必須在人與動物之間作一選擇時,你該怎麼辦?孟老夫子說,倘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他自然會捨棄魚而選擇熊掌——這是明智的,因為誰都知道,一般說來,熊掌的價值遠遠高於魚。那麼,人與動物的價值呢?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選擇吧:

生死攸關的選擇

《呂氏春秋·愛士篇》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末期,趙國的奠基者趙簡子養了兩頭騾子。這騾子渾身雪白,沒有一根雜毛。簡子珍愛異常,不是遇上祭祀、喜慶等大事,根本捨不得騎乘。一天晚上,門官胥渠求見趙簡子道:“臣患病在身,醫生說:‘只有用白騾的肝製成藥,才能治好你的病;不然,就趕快叫家中為你備辦後事吧。’請求主公將白騾之肝賞賜給臣。”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正好在場,厲聲喝叱道:“呸!好一個胥渠,竟敢覬覦主公心愛的白騾!請主公趕快將他殺了!”趙簡子卻道:“殺人而活畜,太不人道了;為什麼不殺畜而活人呢?”說完,立即召來廚子,毫不猶豫地將兩頭白騾都殺了,然後取出肝來交給胥渠。過不多久,趙簡子率軍與翟(dí狄,古族名)人作戰, 胥渠與眾多的門官都不顧死活地拼命衝殺,終於擊敗翟人,為趙家立下了赫赫戰功。翟族是中國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試想,倘若趙簡子殺了胥渠,勢必招致眾門官的怨恨,甚至嚴重影響軍心。那麼,趙簡子不但可能戰敗,他本人能不能保住性命,還難說得很呢。

生死攸關的選擇

《新唐書·鄧景山傳》中也有一個故事: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大將鄧景山鎮守太原。一天,一個偏將誤犯軍令,鄧景山立即命令刀斧手將其押赴刑場處斬。部下眾將都來請求鄧景山從輕發落,鄧景山根本不睬。這個偏將作戰勇敢,人緣又好,於是有幾人便寧願自己受刑,只求贖出他,鄧景山依然不聽。偏將的弟弟道:“諸位將軍與我的哥哥無親無故,固然不可以替代。我是他的親兄弟,情願頂替哥哥一死。”鄧景山還是不聽。偏將的弟弟又說:“我有良馬一匹,願意獻給將軍,以求抵贖哥哥的死罪。”這一次,鄧景山竟然點頭應允,同意饒偏將一命。部下眾將都氣壞了,他們指著鄧景山的鼻子質問道:“我們大家的性命,難道還不如一匹戰馬麼?”彼時彼刻,倘若鄧景山打個哈哈:“我哪能真要那匹馬,試試諸位的膽魄嘛。”然後藉此臺階饒了那個偏將,事情也就過去了。可是他卻耍起統帥的威風,厲聲叱罵諸將,這一來犯了眾怒,有幾個性子暴躁的竟拔出刀來,將鄧景山活活劈死了。訊息傳到都城長安,唐肅宗也認為是鄧景山處置失當,咎由自取,不但不責怪、查處諸位將領,還專門派使者來到太原,對大家好言勸慰,藉以安定軍心。

生死攸關的選擇

重人輕畜者,得到別人捨身相報;重畜輕人者則死於非命——甚至連皇帝老兒也不能替他申冤。看來,即使是自己的屬下,即使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是應當尊重其人格的。或許,這兩個小故事還可以提醒人們——尤其是某些握有實權的人們:有時候,當你面臨著某種選擇時,你可千萬要謹慎些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