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現在的我們都知道“鼓勵”的積極意義,它能給人自信、給人勇氣、給人勇往直前的力量,更知道一味地批評是對人的一種打擊。

所以,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也為了讓孩子更自信、更有底氣,我們都減少了批評,並且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

然而,孩子的表現往往讓人無語:你越鼓勵,孩子越“皮”,你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一方面,自尊心變成了玻璃心,敏感脆弱,遇到一點難處就灰心,遇到一點挫折就喪氣!

一方面,越鼓勵,他越表現得“不相信自己”,畏縮不前、不敢嘗試、沒主見、沒擔當、沒魄力、行事亦步亦趨!

問題出在哪裡?

事實上,高明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有兩個前提,只有在這兩個前提之下的鼓勵,才會給人帶來正能量,才具備積極意義。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文 | 陳YOLO

編輯 | 神逗奶爸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孩子讓人“無語”的原因

無論何時何地,一個玻璃心並且沒底氣的人都會讓人無語。

而且,當這個人還是我們的孩子的時候,你就會更加地焦慮。

那麼,孩子的這兩個讓人無語的表現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

其一,“玻璃心”的形成原因

我記得太宰治(日本作家)在《人間失格》裡有句話:

“別人寥寥數語的責備,對我如晴天霹靂。”

這或許就是極端敏感(玻璃心)的表現,我們自然不會如此,但我們卻多少都會受到外界評論的影響。

特別是對一個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可能你隨便的一個負面評語,就會讓他覺得自己瞬間喪失底氣。

何解?

因為他的“自我存在感自生機制”還未建立!

很多敏感的成年人也一樣,他們之所以極度在意別人的反應,都只是因為對方的正面迴應給了他短暫的存在感,而對方的負面迴應(包括不迴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塌。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我們畢竟是群居動物,生活中受他人意見影響在所難免,所以這也不能怪自己。

問題是,人們一生都在追求的

“存在感”

(自己的感受被別人看到)最初都有一個

統一的來源:希望被媽媽看見!

如果一個人在幼年的時候能真正感受到被父母在意,他的感受被父母看到了,他的原始存在感才會建立,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長大之後才能做到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而我們很多孩子呢?他可能從未真正被父母“看到”,特別是對一些特別愛鼓勵孩子的父母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會“選擇性失明”——

只有孩子讓他們高興或者特別不高興的時候,他才會“看到”!

這一點,值得細品!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其二,越鼓勵越不自信的原因

人都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而這種機制也是刻在基因裡的,是一種本能,主要用以應對外在傷害。

但“傷害”這個詞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包含身體上傷害和心理上的傷害。

很多時候,適度的鼓勵能給人帶來動力不假,但過分的鼓勵給人帶來的可能就是心理上的壓力,這種壓力是被自我保護機制排斥的。

比如,你的孩子每次考試都能排名前三,於是,你鼓勵他:再加把勁兒!我相信你!你一定能考第一!

這種鼓勵對這個孩子來說,是有希望的、難度不是特別大的,你的鼓勵或許就能給他帶來積極的意義。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每次都是考倒數呢?你給他這樣的鼓勵,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直接的否定和強烈的打擊。

明知不可能,我又何必去努力?

如果目標遙不可及,我又如何能有信心?

很多孩子為了能得到父母的持續鼓勵,往往會越來越保守,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對於那些不熟悉的事,往往不會去嘗試,即便他們去做,也是跟著別人亦步亦趨。

因為一旦嘗試,就有失敗的可能,而一旦失敗,就勢必會接受到上面類似的“鼓勵”,然後走向一個死迴圈,讓他越來越不相信自己。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鼓勵孩子的兩個前提

說起鼓勵,我們勢必要提一下“羅森塔爾效應”,因為相對於心理“暗示”,言語上的鼓勵就相當於“明示”了。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並且他也說,“不是他們現在的表現,我是說未來!”事過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

這便是“羅森塔爾效應”的由來,指的是:

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意思大致是說,積極的心理暗示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優異!

放在家庭教育裡就是說,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暗示),能讓孩子更好地達到你的預期,有時候甚至能創造奇蹟。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整個事件,我們不難發現,能讓這些孩子最終成器、能讓“羅森塔爾效應”產生積極效益,是有兩個前提的:

其一,他本人足夠權威,他是心理學專家,他說的話本身就具有信服力,他說的話,不僅這些孩子信了,老師和家長也信了,不僅孩子受到了鼓勵,老師和家長也被鼓舞了,然後採取對待“未來會有出息的孩子”的方式來對待這些孩子。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其二,他所說的“不是看現在的表現,而是將來”,既肯定了“有的孩子現在表現不好”的事實,又給了一個合理的(不是一蹴而就)預期。

事實上,這兩方面,我們自己也都有體會。

當一個人跟我們說“你一定能成大事”,對我們說這句話的人就能直接決定我們相不相信!

比如,一個混得很悽慘的算命先生跟你說這話,跟一個德高望重的成功者跟你說這話,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這就是鼓勵孩子的第一個前提:

鼓勵者(期待者)一定要在孩子(被期待者)面前有“權威”。

父母自己做到了的事情,鼓勵孩子去做,孩子才會發自內心地相信。

而第二個前提就是:

期待結果一定要有可能性!

我一個普通人,此時就算是任正非坐在我面前跟我說“你一定是下一個世界首富”我也絕對不會相信!

因為那對我來說不切實際,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且,我也根本就沒有那個志氣!

這方面,也就是我們上面說到的問題,你鼓勵一個成績墊底的孩子考第一,或者給他一個你和他都不太相信可以實現的目的地,那他感受到的就只有“恐懼”,他的表現就只能是讓你無語!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

結語

為何我們毫不吝惜對孩子的鼓勵,孩子卻越鼓勵越“皮”、越鼓勵越“不爭氣”?

因為我們忽視了鼓勵孩子的兩個前提:自己要足夠有信服力、目標太不切實際!

高明的父母都知道,正確的鼓勵能帶來正能量,而錯誤的鼓勵,不僅不能讓孩子進步,反而孩子會讓你越來越無語!

分享完畢,共勉!

為何我越鼓勵,孩子越“不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