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出生在寒衣節的十三爺怡賢親王允祥

出生在寒衣節的十三爺怡賢親王允祥

今天是農曆十月一日,是寒衣節。

老北京旗人的寒衣節,也許那時候商品經濟發達了,已經從給祖先、亡人送寒衣發展為送貨幣,或許認為有了貨幣,在另一個世界裡,也可買他們想穿的衣服或東西。老北京旗人一般是提前到南紙店(上圖就是舊時候的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即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買回家後再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然後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種顏色的圖案,有的還把寒衣紙剪成衣褲狀。寒衣做好後,再裝進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裡,然後拿到墓前焚燒。但不論用什麼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

出生在寒衣節的十三爺怡賢親王允祥

歷史上的今天,335年前的今天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日怡賢親王允祥降生。

明朝的王全都是世襲罔替,而且還有封地。對比看清朝封的親王,沒有封地,且大多數不是世襲罔替。因大多數不是世襲罔替,才出現了鐵帽子王的說法。在大清建國期間,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被封為八大鐵帽子王,是功封鐵帽子王。

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算是恩封鐵帽子王,怡賢親王允祥就是第一個恩封鐵帽子王,是雍正開的恩封鐵帽子王的先河,這樣到清末,一共有“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允祥是雍正最喜歡也是最信任的弟弟,他一當上皇帝就封允祥我鐵帽子王,而康熙在位的時候,則沒封過允祥為王。10月27日我們發文章《康熙的五子恆溫親王允祺的後裔談先人》時候說過,皇帝的兒子並非必然被封親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復立太子胤礽同時胤祺、胤祉、胤禛被封賜親王,允祺是與雍正一起被賜親王,而允祥卻一直沒給任何封號,說明康熙當時不看好這個兒子。

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生母是敬敏皇貴妃。在康熙晚期的皇子爭奪儲位的激烈鬥爭中,允祥始終堅定地站在雍正皇帝的一邊,二人關係密切。雍正是深藏不露,允祥則為了雍正暴露太多,自然不受康熙喜愛。

雍正帝在康熙皇帝崩後第二天就封允祥為怡親王,可見新老皇帝的不同,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康熙諸子當中,當時是親王的只有皇三子、皇五子、皇七子、皇八子和皇十三子。不久命他總理戶部和戶部三庫事務,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還讓他主管全國錢糧奏銷的會考府事務,使他掌管了全國的經濟大權。允祥的忠心、敬業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雍正皇帝的讚賞。羅馬帝國就有副皇帝,如果大清帝國也設副皇帝,那雍正肯定會讓允祥擔任副皇帝。

允祥是於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午刻病逝的,享年45歲。雍正皇帝輟朝3日,幾次親詣怡親王府靈堂祭奠允祥。賜諡曰“賢”,並冠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8個字,復其名為胤祥。注意,康熙給幾個兒子起名第一個字都是胤,但雍正當上皇帝,其他兄弟就不能用胤字,對皇帝的名字要避諱,其他兄弟都改用允。最後雍正許可這個弟弟恢復使用胤字,在封建社會是極大的榮譽。歷史絕無僅有的一例。不僅封其子弘曉為怡親王世襲罔替,而且又封弘皎為郡王世襲罔替。胤祥也成為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

允祥死後,雍正帝將他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十九年1745年九月詔入祀盛京賢王祠。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詔以其爵世襲罔替。

怡親王去世當天,雍正帝就交代後事,命將太皇太后賜的數珠,康熙帝所賜數珠,和怡親王所進鼻菸壺歸於一處,於其萬年之後放於梓宮之中。也就是交代將這三件物品隨葬,可見感情至深。因胤祥病逝於端午前一日,過去兩年的端午均不讓歡慶。足見胤祥在雍正心中的重要作用。

和碩怡親王(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勳、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勳: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勳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勳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愛新覺羅。啟運為此寫有文章《為何在眾兄弟中,雍正只賜還十三爺怡親王允祥胤字?》,原來發表在2016年7月28日的滿族文化網上,現發如下:

出生在寒衣節的十三爺怡賢親王允祥

(怡親王畫像 比雍正清瘦)

從雍正賜還怡親王允祥胤字說起

——淺議清朝宗室的字輩排序問題

愛新覺羅。啟運

清朝宗室的字輩排序始於康熙,至末帝溥儀,共26個:胤(允)、弘、永(顒)、綿(旻)、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其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康雍乾年間定“胤弘永綿奕載”六字。

第二階段;道光七年續“溥毓恆啟” ;咸豐七年再續“燾闓增祺”。

第三階段:一九三七年溥儀在東北再續十二字輩:“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查《愛新覺羅宗譜》康熙以前記載,無論縱向——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還是橫向——各位皇帝的子侄和叔伯兄弟之間,基本看不到這種“字輩排序的傳承關係”。

康熙的皇子們首次明確使用統一的欽定字輩——“胤”。

字輩排序本屬於漢文化,有著幾千年歷史。凡名門望族,帝王將相,都十分注重血統傳承和姓氏延續。直接的例子是孔孟二聖,其後裔連綿迄今已七十多代。而最突出的是:漢朝劉姓,唐朝李姓、宋朝趙姓、明朝朱姓。清受漢文化影響,自然融入其中。經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到康熙,其漢化程度矗一巔峰。像歷代君主一樣,清太祖太宗以來,為論證愛新覺羅氏“受命於天”的必然性、合理性,得天下後立即把六世祖猛哥貼木爾(兒),以及努爾哈赤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統統追封為皇帝。如果說就此構築《愛新覺羅宗譜》基本框架的話,那麼此後則是不斷將其深入、細化。始於康熙的清宗室字輩排序,是滿族漢化的一個里程碑,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必然結果。

胤禛在激烈的帝位爭奪中取勝登基。作為政治手段之一,他還在“名”和“字”上,作足了文章。為“避聖諱”,他命諸兄弟都改用“允”字。為打擊政敵,他准許允禟更名為“塞斯黑(令人生厭)”,允禩更名為“阿其納(人所不齒)”,認定兩人不僅不配使用欽定字輩,而且幾乎被開除了“人籍”;雍正八年,怡親王允祥薨,帝念其功高,親諡“賢”號,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碑之。特賜“胤”字,還“胤祥”之名。胤祥是雍正的股肱重臣,其功勞威望位列群臣之首,是朝中當之無愧的第二號人物,是繼八家功封鐵帽子王之後第一個被恩封的“世襲罔替”親王。雍正多有詩文聖諭讚許怡親王。作為褒獎,“胤”字從“天子獨尊”到“與十三弟共享”,堪稱史無前例,大清絕唱。此“反與正”、“收與還”之間,意在昭告文武百官:“欽定字輩”不可隨意使用!有資格與朕比肩者,唯十三弟胤祥也!此舉,確有“彰典立威”之效!

字輩排序之初,無論用字輩強化皇權,還是反過來用皇權強化字輩,都是必要的!其目的在於,實錄功過是非,明確皇族非皇族,區分宗室與覺羅,辨別近支與遠支,釐清《愛新覺羅宗譜》的基本線索,使代際關係清清楚楚,血脈傳承一目瞭然。

雍正以“胤”字發飆,威懾朝野。令靠打天下功封的八家鐵帽子王們,均未敢“冒用”這康熙締造的,雍正捍衛的欽定字輩。否則,現成拿來就用,豈不省事?!但沒有,遠支宗室們走的是“比對路線”。即比對近支宗親,建立自家的“字輩關係”,實現了“對應排序”!如豫親王保泰後人用“常、松、柏、清、國” 對應“載 、溥、毓、恆、啟”;肅親王用“隆、善、憲、連、”對應“溥、毓、恆、啟”;還有用“奉、慈、娛”對應“溥、毓、恆”等等。

應當說,“比對”早已有之,有叔伯兄弟關係事實就必然有“輩分比對”情況出現。這很自然也很客觀,扯閒話、拉家常中就輕鬆完成了。不過,以前坦蕩自如、乃至無視“巧合”。自“欽定字輩”問世,則要小心謹慎、謹防“冒用”了!宗室內部這個“默契”,不僅信守程度高,而且時效性長。據現有資料分析,凡“允弘永綿奕”五輩,鮮見比對者。不是不比對、無比對,而是少見“公開比對”者。直至“載”字輩出現,遠支宗室的“對應排序”才借道光續“溥毓恆啟”之機浮出水面。豫王和肅王的輩分比對分別始於“載”字輩和“溥”字輩,其間相隔“允弘永綿奕”五輩人,足見“雍正的霸氣”和“上下默契的威力”!

無疑,各王府應該有自己的“比對字輩”。然而,鑑於晚清勢頹,“皇姓臭了”, 某些人“棄滿投漢”了,“字輩排序”中斷了、“比對字輩排序”也落荒了。知之者漸少,“比對”喪失了意義。環境險惡,少量“苦撐者”,亦多陷“殘喘”之列了。或許當時的宗人府已經沒有能力將其盡收於《愛新覺羅宗譜》了。即使有“遠遠支冒用者”也難以清查了。遂造成民國以來,近百年難以彌補的缺憾和混亂:

物換星移,世事滄桑。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來,皇姓“漸香”……某些族人以及“皇姓粉絲”們,要求“恢復族籍”,聲浪甚高!為“增加分量””突出來頭”,有人“隨意選祖”,以致“亂套宗室字輩”……豈知,皆因不瞭解字輩排序而鬧了笑話。一時間,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但就此斷言都是“冒充”,都是“假貨”,而韃伐有加,實為大錯特錯!據調查,無中生有者少,捕風捉影者多。即,憑空杜撰其宗室身份的人幾乎沒有;恰恰相反,都言之鑿鑿,語之切切,甚至斷言其祖上就是某皇上,某親王!無論如何不能怪罪這些人,他們的訊息大抵是從先輩親人那裡聽來的!一般說,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中,這“無意中被重複多次”的“日常環節”,造假的可能性極小。但進一步推演,又似是而非。因為,這些被常期打壓、批判、掩蓋、封存的“家醜”,幾經輾轉、歷盡滄桑,當今在世的人早已說不清前幾輩在“宮裡”“府裡”那些子醜寅卯了!據瞭解,一些人實際是格格們的後裔,其夫家念念不忘,流傳至今。但受“男尊女卑”傳統觀念影響,宗人府“只錄公主不錄格格”,所以,親王郡王的格格們在《愛新覺羅宗譜》上基本查不到。

相對說來,欽定字輩不容易混亂。因為它“預選”了26個,現在僅僅用到“燾”“闓”等字輩!關鍵還是諸遠支宗室的“比對排序”、若能現世最好!目前,“比對排序”也還在使用,如睿親王后裔金寄水本為啟字輩,他和兩個胞弟實名分別是金頤年、金熙年、金庚年。其“年”字是否與字輩有關?而其燾字輩子女多以“嘉”字對應,如,金嘉瑠,金嘉瑜、金嘉琳,金嘉瑞。再看郭布羅氏,也有此“嘉”字輩。如:郭嘉珍,郭嘉琳,郭嘉琪……郭布羅氏“嘉”字的上一輩則是“潤”字,如郭潤琪,郭潤璞……凡此種種。

當然,對“字輩|”無動於衷的也有。如克勤郡王,歷十三代十八王而未見一人去比對。又如順承郡王歷十代十五王,名字基本還是老滿語而非漢文。

晚清又恩封了恭、醇、慶三家鐵帽子王。據查十二家鐵帽子王有怡、莊、恭、醇、慶五家使用欽定字輩。第一代莊親王碩塞是清太祖皇太極第五子,屬遠支。但傳到博果鐸時,因其沒有子嗣,雍正便把自己的十六弟允祿過繼給博果鐸為子,後來襲爵成了第三代莊親王。說到底,那恩封的五家鐵帽子王,都是聖祖康熙後代(換言之,使用欽定字輩的都是康熙子孫)。雍正透過允祿,把莊親王變成了近支宗親,明裡暗裡,反覆強化著賜還允祥“胤”字所彰顯的聖意!

乾隆精通漢文化,是修譜續字高手。他匠心獨運,精雕細刻,對文字意境的寄寓,常令後世子孫驚歎不已!乾隆二十四年諭:“子孫班輩永綿二字,將來承緒者以‘永’作‘顒’,以‘綿’作‘旻’”。這辦法很聰明,與雍正不同的是,改變的僅僅是“承緒者”子輩嘉慶、孫輩道光,免去了其他諸皇子的麻煩。前者“永琰”改“顒琰”,“顒”意為“高大肅靜,仰慕仰望”;後者“綿寧”改“旻寧”。“旻”意為“天空,尤是秋季天空”。

另一玄機是,除固定字輩外,取名方式設定了密碼:胤字輩皇子多取“示”旁——“禛、禵、礽、祉、祐、祺、祚、禩、祥、禟……”;弘字輩皇子主要取“日”旁——“暉、時、曕”;永字輩皇子多用“王”旁——璜、璋、璇……;綿字輩皇子多用“豎心”旁——愷、愉、忻……奕字輩皇子略有變化,咸豐帝奕詝的三個兄長都取“亂絞絲”旁—— 緯、綱、繼;奕詝的五個弟弟取“言”旁——誴、訢、譞、詥、譓;載字輩皇子均以“三點水”歸之——“淳”、“湉(過繼子)”。其近支同輩——灃、濤、澤、灜……也都是“三點水”。同治光緒無嗣,其過繼子溥儀及其同輩宗親,則多用“單立人”—— 儁、傑、仁、儉、修、侗……

比對一下前面提到的金嘉瑠,金嘉瑜、金嘉琳,金嘉瑞;郭嘉珍,郭嘉琳,郭嘉琪——“瑠瑜琳瑞珍琪”都有“王”字旁;郭潤琪,郭潤璞——也有“王”字旁。其變化過程如何演化的?資料不全,有待詳查!

字與輩的具體實施,無疑使欽定字輩愈發權貴化,神秘化。

關於清朝宗室字輩排序情況,本文試作如下概括:

太祖太宗世祖,奠定了物質前提,提供了強大的政令推行條件;聖祖康熙規劃了藍圖,實施了工程;世宗雍正,確立了原則,整肅了綱紀;高宗乾隆創新發展、乃操作典範;康雍乾盛世把該說的說了、該做的做了;嘉慶以後的六個嗣帝不過按部就班,守成而已。

咸豐續的“燾闓增祺”尚未用完;溥儀所續的12個字輩,還有十幾代……

綜觀《愛新覺羅宗譜》字輩排序過程,雍正賜怡親王“胤”字、復還“胤祥”之名一事,實為具有保障和助推作用的關鍵環節。

作者啟運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