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文帝的仁政背後的社會危機,是否是造成七國之亂的直接原因?

漢景帝時期,曾經爆發過一場七國之亂,參與謀逆的七個國家分別是吳國、楚國、趙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

漢文帝的仁政背後的社會危機,是否是造成七國之亂的直接原因?

從根源上講,七國之亂的爆發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即使不是七國之亂,也會是五國之亂,九國之亂,之所以會有一場七國之亂,主要還是因為分封制。

漢高祖劉邦登基之初,為了穩住民心,在吸收了前朝制度的缺點後,建立起了一個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制度,其實在制定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制度時,劉邦就已經有心慢慢處理封國,只不過,封國的實力絕非可以小覷,只有徐而圖之,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將封國一一滅亡,鞏固國家的統治。

景帝三年,七國之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爆發了一場叛亂,彼時的漢景帝,最開始也有心與七國議和,斬了七國名義上要誅殺的逆賊,晁錯,怎料,在失去了清君側這一名義以後,七國直接連藉口都不要了,繼續進攻,無奈之下,漢景帝選擇了平叛。

七國之亂看起來風風火火的,但實際上帶到漢景帝將七國之亂平息,也不過只過去了三個月而已。

漢文帝的仁政背後的社會危機,是否是造成七國之亂的直接原因?

從表面上看,七國之亂的爆發是因為晁錯削藩,削藩又如何?歷史上削藩的例子數不勝數,削藩的確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削藩並非諸侯王起兵謀逆的主要原因。

從根本上來看,晁錯的削藩政策讓諸侯感受到了壓力,但削藩不過是將諸侯的壓力擴大了而已,即使沒有削藩這一說,諸侯也是遲早要產生謀逆之心的,七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日益強大的諸侯王與中央集權之間的矛盾,但在其中,漢文帝的仁政卻是對七國之亂的爆發起到過促進作用。

漢文帝的仁政背後的社會危機,是否是造成七國之亂的直接原因?

以德服人,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然而,以德服人有時候的確沒有拳頭來的直接,以德服人更多時候會被人視作軟柿子,漢文帝正是如此,漢文帝當政期間施行仁政,雖說仁政讓國庫迅速充盈,但漢文帝的仁政更多的是情大於法,情大於法的後果,便是諸侯國在於漢文帝談判時得到越來越多的權力,諸侯國的勢力進一步擴張。

本來在中央的打壓之下,諸侯國應該舉步維艱,但中央不僅沒有抑制諸侯國的增長,反而是以德服人,讓諸侯國認為中央就像是軟柿子,可以隨意揉捏。

漢文帝的仁政背後的社會危機,是否是造成七國之亂的直接原因?

漢文帝的仁政卻是對七國之亂的爆發產生過促進作用,但也不過是促進作用,若要說晁錯的削藩運動是導火線,那麼漢文帝的仁政就像是催化劑,其中最關鍵的部分還是中央集權與諸侯王日益增長勢力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