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衛生,這個詞指的是為了保護人體健康,預防一些可能的疾病,改善生活環境而進行的一些措施。包括而不限於,勤洗手、勤洗澡、建立公廁、不隨地吐痰等等。

這個概念是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而漸漸深入人心的。因為在現代,大家都意識到隨地大小便等行為容易沾染細菌,進而汙染環境,提高致病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研究出了抽水馬桶、公共廁所等設施。

那麼,既沒有馬桶,也沒有公廁,更沒有衛生觀念的古代,人們是怎麼上廁所的呢?

(一)先秦時代

起初的原始社會,當然是隨時隨地解決了,有便意就隨便找個舒服的地方一蹲,五穀輪迴的大事就伴隨著一陣舒爽宣告解決。

在夏朝之前,人們開始有意識地修建旱廁,畢竟隨便找一地兒就拉不太講究,一來地勢不平,二來拉完之後處理起來比較麻煩。有一個固定的如廁地點,就可以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當時人們隨便挖一個大坑,蹲在大坑旁邊拉。但是上大號這個活動啊,用時畢竟比較長,面對風雨日曬多少有點難頂,於是大家就在坑上簡單地修個屋蓬。

夏朝建立後,出現了一種新式廁所,這就是“圂(hùn)”。所謂的圂,就是在豬圈上蓋一個廁所,人在上面拉,糞便直接落入豬圈之中。這麼做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人們發現豬居然會吃人的糞便,把糞便拉入豬圈,看豬搶食,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而且豬將糞便處理掉,還能解決一下氣味問題;其次,也是主要原因,人們發現豬糞便和人糞便在豬圈中充分混合發酵後形成的肥料是最好的農家肥,於是就有了圂。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們有了宮殿,在宮殿裡修個豬圈,感覺不太合適。這就有了新的廁所,一般是一個大缸,在大缸上搭上木板,方便如廁。當然,也有直接在地上挖旱廁的。當時的廁所大概長這樣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不過後來人們發現這麼上大號是一個高危運動,因為蹲久了起身,容易誘發體位性低血壓,也就是會眼前一黑,身體一傾,得等上一會才能恢復。如果糞缸足夠大,那對於突發低血壓的人而言,就十分的危險了。比如說晉景公,就是“病入膏肓”這個成語的主人公。

晉景公有一次去占卜,卦師說他活不到新麥成熟。結果新麥熟了,晉景公仍然活得好好的,於是他特意做了一碗新麥粥,叫來這位卦師,要在他面前吃完新麥。結果剛剛吃完,晉景公感覺肚子劇痛,趕忙趕往廁所。大家等晉景公等了很久,始終不見他回來,前往廁所檢視時才發現晉景公已經溺死在糞缸裡了。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晉景公(?—公元前581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掉糞坑嗆死的國君

(二)漢代之後的廁所

漢朝,又出現了改進的廁所,譬如說這個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這是西漢梁孝王后陵墓出土的廁所,不僅貼心地設計了腳踏板和靠背,而且開口很小,一般來說沒有掉入廁所的風險,旁邊還有扶手,非常人性化。這種比較小巧的廁所,據說是受漢高祖劉邦影響。有一次劉邦和大臣開會時突然內急,於是抓起頭上的帽子就地解決。受這一行為的啟發,漢朝的廁所就越修越小,還出現了尿壺。

不過,貴族們能夠用上如此精緻的廁所,不代表普通人也能。當時的普通人還是習慣使用旱廁,某些地方則出現了排廁,大概長這樣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當然,當時的排廁自然不可能像圖片裡一樣精緻,但大差不差,定期會有人鏟走下面的糞便用作肥料。其實,漢朝末年尤其是魏晉時期,幾家富豪攀比成風,就連廁所都要攀比。你家廁所蓋得像皇宮,我家廁所就得像仙庭。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比如說石崇的廁所,他家的廁所有庭院大小,四周不僅雕龍畫鳳,還要掛上名家書畫,裝修十分典雅。再佈置數十個面容精美、穿著得體的侍女在旁服侍,這些侍女有的手持各種清潔香料,有的則準備乾淨衣服讓如廁的人結束後替換。這種風氣,在客觀上有力地推動了廁所文化的發展。

(三)宋朝後的豪華廁所

廁所文化發展到宋代,已經很拿得出手了。個人用的有高階的坐便器,譬如說這樣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或者粗糙些的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總之,比較講究的宋代富人,會修一個典雅的小屋子,在屋子裡擺上此物。屋裡置以焚香,擺以書籍,豈不是美滋滋。在當時,貴族們已經可以將上廁所變成享受了。譬如歐陽修,就有在廁所裡寫稿的習慣。他在《歸田錄》中寫,“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意思是說,他平時寫稿,大多是在三上,那三上呢?分別是馬背上、枕頭上和廁所上,當他在做這幾件事情時寫稿就能夠很好地構思文章,大概是因為放鬆所以能胡思亂想。

除此之外,宋代的公廁也很豪華。唐宋時有很多和尚來中原學習,其中宋朝有位來學習的日本僧人曾經手繪過一份圖冊,叫做《五山十剎圖》,如今是研究宋代建築重要的史料。在這份畫冊中,有一幅畫描畫的是“東司”,這可不是明代東廠西廠一類的情報機關,而是宋代的高階公廁。東司的佈置和現代公廁有些相似,既有大便的蹲位,又有用以小便的池子,而且還有供人洗手之處,並且提供洗手用品,非常的完善。

不僅如此,金山寺的豪華公廁還很大,“面闊九間,進深四間”,有九間房那麼寬,四間房那麼深,怕是少說有個四五百平方米。在廁所的正中央還懸掛著一根幾十米長的竹竿,下面是帶有鐵篦子的木炭爐,大概是這樣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竹竿和碳爐這兩個東西的作用現代人很難想象得到。因為當時人們的衣著比較繁複,如果穿著一整套衣服去上廁所,很可能會拖到地上,因此,上廁所前得先更衣,換一身短衣,這個竹竿就是用來掛換下來的衣服的。下面的火爐則是用來烘乾毛巾所用,冬天天氣寒冷,還能烘熱衣服,並且提高廁所溫度。

(四)明清的廁所文化

明清不太講究豪華廁所,譬如說偌大的故宮,房數九千,據說就沒有廁所。當皇帝妃子們想要上廁所的時候,只需召喚內官,就會有人提著便器進來,大約長這樣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這東西叫做“官房”,放這玩意的房間則叫做“淨房”。至於裡面積累下的汙穢之物,自然是倒入糞車,運出紫禁城。當時北京的老百姓也有用便盆的,只是沒皇宮裡那麼講究,用完了也是隨處一扔。以至於八國聯軍進京時誤以為進入了“露天廁所”。

其實清代也是有公廁的,重慶萬州區羅田鎮,就保留著一座全部由石條砌成的清代公廁,已經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了,這座公廁當時僅允許男性使用。當然,現在是誰都不許用了,作為文化遺產,只需參觀,不許使用。

在沒有馬桶和公廁的古代,人們竟然這樣解決內急……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很有“味道”的文章,還請大家謹慎觀看。不過吃喝拉撒睡乃是人之常情,古人今人都逃不開,是個很有趣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