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素書》中的智慧:機遇遠比才能重要!

《素書》的作者有爭議,大體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石公所作,另一說是張良所作,第三種說法是後人託名所作。根據史記的記載黃石公傳給張良的是《太公兵法》,但是從《素書》體裁來看更像是《鬼谷子》之類的謀略書,所以排除掉《素書》即是《太公兵法》的可能性,在《史記》以及《漢書》、《後漢書》當中沒有提到過《素書》的書名,所以《素書》不太像是張良所作,最有可能的是後來的“無名氏”託黃石公、張良之名作成的《素書》。

《素書》中的智慧:機遇遠比才能重要!

素書開篇講到“道、德、仁義、禮”,這五點讓我們想到儒家和孔子,接著又想到這些跟成功失敗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在我們印象中禮儀道德都是所謂的人品,根本就決定不了成敗。

但是《素書》的道、德、仁、義、禮並非指的“人品”這麼簡單,而是指的“五種能力”。這裡的“道”指的是人不由自主遵循的規律,可以說“道”就是人性的規律;“德”指的是能滿足人的需求;“仁”指的是有慈悲之心;“義”指的是制定適合所有人的規矩;禮指的是人應當遵循的倫理。

《素書》中的智慧:機遇遠比才能重要!

總體來說具備“道、德、仁、義、禮”就是現在所說的“高情商、高智商和能幹事”,指的是一個人很有才能。但有才能未必就能成功,只有才能和機遇都具備了才有可能成功。

就拿《素書》“作者”張良來說,張良是韓國貴族,他一心想著給韓國報滅國之仇,在沒有機會的情況下居然想靠一己之力創造機會,在博浪沙僱傭了一個大力士對著秦始皇的馬車扔出一個大鐵錘,結果當然是張良失敗了,從這以後的張良開始了亡命天涯。

以張良的才能,在沒有機遇的情況下尚且不能撼動秦國,這說明施展才能的前提是要有機遇。後來爆發陳勝吳廣起義,張良投奔劉邦,劉邦憑著張良的“借箸之謀”與蕭何的“漕輓之功”奠定大漢江山!

《素書》中的智慧:機遇遠比才能重要!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如果一個人的才能通曉盛衰、成敗、治亂,有了機遇就能立下大功,如果沒有機遇將埋沒掉所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