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子兵法》之謀攻篇深度解讀:謀攻之法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經典文化》系列之孫子兵法第6回

《謀攻篇》主要講的就是以智謀攻城獲取勝利,而不是用武力,上回說到《謀攻篇》的戰勝敵人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講解《謀攻篇》的第二部分謀攻之法。

《孫子兵法》之謀攻篇深度解讀:謀攻之法

先來看看謀攻之法一,冷靜思考用謀略戰勝敵人

原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譯文的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用謀略戰勝敵人,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勝,再其次是軍事手段,擊敗敵人的軍隊,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採取的辦法。為了攻城需要修造大盾和攻城專用的戰車等攻城器械,費時數個月才能完成;而構築用於攻城的土山,又需花費幾個月才能完成。這時,如果主將難以剋制憤怒與焦躁的情緒,驅使士兵像螞蟻一樣去蜂擁攻城,以至於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城還不能攻下,這便是攻城的災難啊!

《孫子兵法》之謀攻篇深度解讀:謀攻之法

總結了四類戰勝敵人的形式,並對其優劣進行了排名,既有大局觀又有不得已的情況下要採用的具體措施。孫子認為戰爭謀略和外交手段是不戰而勝的重要策略,將領領頭的需要控制自己情緒冷靜而周全的思考,尋找最佳的方式來獲取最大的勝利。

再來看看謀攻之法二,用兵法則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的意思是:用兵法則,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分散敵人,有與敵相等的兵力就要善於抗擊敵人,比敵人兵力少時就擺脫敵人,避免決戰。因此,弱小的兵力如果頑固硬拼,就會被強大的一方俘獲。

《孫子兵法》之謀攻篇深度解讀:謀攻之法

敵我雙方的實力決定了戰爭用兵的法則,針對這些具體的兵力對比,選擇不同作戰方式,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戰略性撤退),其背後追求的仍是“兵不頓而利可全”。當然在兵力強於敵人的時候,也需要對將帥主力進行防護,在現代戰役中,講究“斬首”行動,在戰役未開始前,先使指揮系統癱瘓。

最後再來看看謀攻之法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孫子兵法》之謀攻篇深度解讀:謀攻之法

譯文的意思是: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不周全,國家必然衰弱。君主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個方面: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他們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他們後退,這叫束縛軍隊;不瞭解軍中事務卻干涉軍中行政管理,就會使將士迷惑;不知軍事上的權宜機變,而去幹涉軍隊的指揮,那麼將士就會疑慮。如果三軍將士既迷惑又疑慮,那麼諸侯乘機進犯的災難就隨之降臨了。這叫自亂其軍,自取覆亡。

君主與將帥是相互的,將帥在不斷戰鬥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瞭解軍隊一切的情況,而君主不知道軍隊的實際情況就不能干擾將帥處理的事情。所以有句老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帥在外領兵作戰時對君主提成的意見可以作為參考,但與實際情況不符,可以自行決斷。

《孫子兵法》之謀攻篇深度解讀:謀攻之法

小編認為總結來說謀攻之法就是冷靜思考運用最佳的用兵法則,獲取最大程度的勝利,是對君主信任的最大回報,就好像線上工作中,我們決策者執行者運用最合理的手段使專案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是對老闆信任最大的回報,對於老闆的思路在決策者執行時可以參考,具體怎麼做由決策者決斷。老闆只需要看到最後的結果就可以了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小夥伴們還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下一回給大家講解《謀攻篇》第三回知勝之法及知己知彼。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歡迎關注、轉發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