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劉邦,西漢開國皇帝,繼始皇帝嬴政之後的第二個統一帝國的皇帝,奠定了強漢的基礎格局。許多人在想起劉邦的時候,腦海中一般都會跳出一個個標籤,“好色”、“痞”、“多疑”、“心狠手辣”等等,這些的確都是劉邦身上的標籤,可如果只看到這些標籤的話,劉邦的形象則偏向於帝王權術一些,沒有什麼溫度而只是為了權力而存在。但事實上,劉邦也是一個有溫度的人,並非僅僅是歷史中的一個權力符號而已。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那麼劉邦的思想與情感從什麼地方可以體現出來呢?

俗話說得好,歌以詠志,詩以言情,詩歌則正是一個古人坦露心聲的一種方式,而劉邦在情至深處的時候也會用詩歌來表達自己激盪的內心世界。要說劉邦寫了什麼詩歌,具體數量不知,但是記得兩首,一首是在商山四皓決定輔佐太子劉盈之後所做,劉邦深知太子羽翼已經豐滿,而自己的愛姬戚夫人將來一定會被呂后所制,一時心中無限感慨,便唱歌安慰戚夫人;而另一首則正是《大風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劉邦在《大風歌》中表達出來的東西。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一點得意,人生得意須盡歡

有人說,項羽不是個胸懷大志之人,居然說出“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這樣小家子氣的話來,明明攻入咸陽,推翻了暴秦,居然沒想著一統天下,而選擇榮歸故里繼續做他的諸侯王去,這不是傻嗎?無怪乎范增說他“豎子不可與謀”。但其實,項羽的心思其實很好理解,相信劉邦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從他大風歌的前兩句就可以看出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第一句,有著莊子道家的境界,“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當大風起來的時候,天地之間一切的生物都不能躲避,但是,有的卻直上青雲,而有的則落入深淵。起風了,不僅要努力的生存,同樣也要有鴻鵠之志,敢於去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劉邦就是這樣想的。所以,他一個小小的亭長,在犯了死罪之後藏匿於芒碭山中,當機會來臨之時,他卻穩穩地將它握在手中沒有讓它溜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想必在內心中也一一遍遍地重複這句話。出沛縣,戰泗水,歸楚王,入關中,鴻門宴,漢王封,楚漢爭,漢朝立,這一路披荊斬棘,一幕幕全部歷歷在目,要說篳路藍縷也不為過,創業維艱啊。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創業這麼難,終於堅持到了最後,劉邦心裡想著絕對要風風光光才對得起這意氣風發的一生,所以即使是征服了天下,他也想著要歸故鄉。但是要說項羽之歸故鄉與劉邦之歸故鄉的區別,卻也是很明顯的,項羽是錦衣富貴名利雙收,而劉邦則是威加四海天下歸一。帝王何處是故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國在,家就在!

所以從這兩句,想必一邊唱歌一邊跳著楚舞的劉邦心中一定是壯懷激烈:老子的夢想終於成真了,老子吹得牛終於實現了,老子建立的漢朝必定前途無量,人生得意須盡歡!

一點轉折,守業更比創業難

漢朝既立,劉邦的重心也從創業過渡到了守業,《大風歌》的創作時間是在公元前196年,當時的異姓王韓信和彭越已經先後被剷除了,而漢初三大將之一的“淮南王英布”因為不想重蹈韓信和彭越的覆轍,所以起兵謀反,劉邦不得以只得拖著衰老的身軀御駕親征。經過激烈交戰,並付出一道幾乎致命的箭傷代價之後,劉邦終於是打敗了英布。得勝回朝的途中,他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老家沛縣。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聽聞天子來了,沛縣可以說是少長鹹集,父老鄉親,故交舊友都被劉邦召集起來喝酒慶祝。劉邦,這個漢朝的開國皇帝,這個老有所成的人,正是在這樣一種意氣風發並且歡樂懷舊的氛圍當中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而此時劉邦的身體也已經接近透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有意氣風發、睥睨天下的一面,卻也有著理智的一面。因為他深知,漢朝雖然已經建立了,但是在【郡國並行制】的漢朝,一股股的暗流依舊不曾安歇,他們依舊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可以顛覆他一手創造王朝的機會,而他,一個風燭殘年的多病之人,還剩下幾個春秋能夠壓制他們。北方的匈奴同樣也是虎視眈眈,而他還有幾個春秋來得及選拔可用的人才將領,去鞏固他一手打下來的疆域?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此時的劉邦,完全認識到了自己責任與任務的轉變,創業需要勇氣與冒險,而守業需要持重與謹慎。在經歷了燕王臧荼謀逆、韓信謀逆、誅殺彭越、討伐英布這些事情之後,劉邦才意識到,要守住這一番基業,光憑自己一個人是忙不過來的。他需要的是忠誠的臣下與智勇雙全的將領,只有他們才可以保得這國家的安寧與穩定。所以,他不禁感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朝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匈奴,守四方,正是說明劉邦明白,其實內部的威脅和外部的威脅一樣嚴重。這簡單的一句話,便道出劉邦治國韜略上一個巨大轉折。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一點憂愁,何人盡知身後事

詩句在有了開始的意氣風發與之後的謹慎理智之後,整體便體現出了一種先揚後抑般的淡淡憂愁,這是劉邦的一種無奈,是一種向天再借五百年卻不得的無奈。如何才能得到勇士啊,如何才能得到賢臣啊,為我一手創造的、我熱愛的國家鎮守四方?殘燭之年的劉邦在星火飛舞的篝火旁一面擊築,一面望向璀璨的星空。沒有人回答他。大風勁吹,篝火舞動,劉邦此時的身影顯得落寞而悲涼。沒有人回答他,因為沒人回答得了。更或許,他並沒有向誰發問,他只是感慨自己不久於人世,擔憂自己做得還不夠多,他擔憂,擔憂漢朝的未來會如何……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

而如果說這一刻劉邦還是憂慮憂愁放不下的話,在他臨終前的一段時間,他終於是徹底放下了。在劉邦安排了他死之後的人事任命之後,呂后又追問道:“之後該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到:“以後的事情,你也不會知道了。”

是啊,何人盡知身後事,後人自有後人路,放下,便是了。

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中,讀出一點得意、一點轉變以及一點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