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上的項羽: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英雄的幻想。

歷史上的項羽: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英雄的幻想。

在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歷史時段都有值得記住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流傳千古,他們的故事讓後人耳熟能詳,今天我們所瞭解的是一個秦朝末年,起義興起,帶領三千江東子弟去抗秦暴政,征戰四方,有破釜沉舟之氣魄的西楚霸王——項羽。

1。 出身背景

項羽,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人(今江蘇省宿遷市),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氏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據唐朝《元和姓纂》和《大宋重修廣韻》記載項羽為周朝分封同宗的周王族諸侯國中姬姓項國後代,春秋時項國被魯國滅後以國名為族姓。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的代表人物。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隻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但是就是這樣,也為他今後的軍事才能與思想奠定了基礎。

2。 起兵反秦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同年九月,項羽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羽為裨將,去巡行佔領下屬各縣。後項梁率部眾八千人渡江西進,期間曾派項羽進攻襄城,項羽打了襄城很久才攻克,據傳言坑殺了全城。

秦二世二年六月,陳勝被殺。居巢人范增建議項梁,如果不立楚國後人而自立,則師出無名,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此時我們要提下另外兩個著名人物一是:項羽未來的對手劉邦,由於勢小暫投項梁軍下。二是:被項羽尊稱亞父的范增,范增投奔項梁,已年近70歲。

3。 項梁兵敗身亡

導致項梁兵敗身亡,就是”槍打出頭鳥““秦末第一個起兵反秦的是陳勝,他“理所應當”的承擔了秦王朝最猛烈地攻擊,然後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項梁屬於第二批造反者,他和田儋、趙歇、魏豹等人的造反事業差不多同時起步,所以他不必像陳勝一樣被秦王朝針對,畢竟他並沒有太多的特殊之處。項梁首先把目標放在了同為起義軍的秦嘉身上,他率兵滅楚王景駒,兼併秦嘉軍隊,然後領兵向西。在薛地,項梁得到了范增、劉邦、項羽等未來活躍在歷史大舞臺上的名人,同時還有張良等人皆視他為英雄,他扶持熊心為楚懷王,立韓成為韓王,實力規模強大,此時的項梁意氣風發,項梁失去了理性的思考,他對秦軍窮追猛打,卻始終沒有注意到章邯的軍隊得到秦的支援。當時秦國的根基還未動搖。

歷史上的項羽: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英雄的幻想。

4。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現屬邢臺市平鄉縣地區 )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加之劉邦西路大軍攻破武關、藍田,秦朝主力盡喪,加速覆亡。

在這些以少勝多戰役中,尤以官渡戰役,淝水之戰,赤壁之戰,鉅鹿之戰四大戰役最為出名,楚霸王堪稱憑藉這一戰扭轉了天下局勢,挽救了反秦勢力的巨大劣勢。在部隊士氣、作戰意願、士兵心態、後勤保障、後續支援等方面,西楚軍都處於劣勢地位。然而項羽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到極致,以一己之力抹平了這些巨大的差距。項羽時年24歲,24歲聞名於天下 大家自行補腦。24歲的我還是個職場小白。

項羽坑殺降卒二十餘萬:歷史上確有其事,這樣一支大部分由犯人和奴隸組龐大的軍隊,其實很容易策反,若不能效忠於自己,留下必然是禍患,所以乾脆滅掉。也是殺雞儆猴給秦國的官員及士兵看,起到了非常強大的震懾力。後世學者認為是有違天和,側面反映出項羽殘暴不仁的性格特點。

5。 鴻門宴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在司馬遷的筆下,劉邦圓滑奸詐,張良深謀遠慮,樊噲有勇有謀,項羽高傲自大,范增足智多謀,一一躍然紙上,可謂精彩紛呈,讓人回味無窮。然而,再細讀鴻門宴全文,卻又可以發現司馬遷的多處描述不合情理,讓人不免惡意地猜測,鴻門宴是否如虛構的趙氏孤兒篇章一樣。

鴻門宴,最早記載始於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陸賈是漢初名士,早年追隨劉邦。《楚漢春秋》中有三條一文都與劉邦直接相關:封閉函谷關,反映出他想獨佔關中的貪婪;開啟函谷關,表現出他對項羽的害怕;鴻門宴上,中途及時脫身及周詳安排,表現出他臨危不亂的果敢和機智。

司馬遷編著歷史,行萬里路,腳踏實地走訪很多地區,採訪很多相關人員,獲取了不少“第一手資料”不管如何,大致不離其中,和歷史的相差不大。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私信告訴我。

6。 火燒秦王宮

阿房宮是真實的歷史存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彰顯大國氣象,開始大興土木,舉全國之力,同時上馬了“四大工程”——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及阿房宮。阿房宮的出名,得益於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在杜牧的筆下,阿房宮的規模更大,建築更華麗,“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第一個提出阿房宮是被燒掉的人,就是杜牧,其出處仍為《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之所以會做出如此推斷,可能讀了司馬遷的《史記》。項羽燒宮之事,《史記》確有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只是,這裡的秦宮,並沒確指“阿房”,而應是秦人的故宮秦王宮(又稱咸陽宮),

秦始皇的皇宮本來是咸陽宮,那裡的規模也已十分宏大了,由於市區人口的激增,咸陽宮已不能承受其所應有的功能,秦始皇才想另覓他址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只是,由於投資巨大,加之同時上馬的工程太多,秦始皇到死阿房宮也沒能建成使用。秦二世即位時,在《史記》中記載的也很清楚。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將70萬勞力全趕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麼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後來,在咸陽宮的考古發掘中,秦咸陽宮遺址就遍佈大片的紅燒土遺蹟,可以斷定被項羽焚燒的“秦宮室”是秦王朝一直堅持生活與辦公的宮室——咸陽宮。而項羽火燒阿房宮,只是一個流傳千年的謊言罷了。

歷史上的項羽: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英雄的幻想。

7。 分封諸侯

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以諸侯聯軍上將軍身份在關中分封各路諸侯。當時天下共分三十六郡,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地梁、楚地區,下轄九個郡,相當於佔據了天下的四分之一。以項羽當時的地位而言,他給自己分一塊最大的蛋糕是沒什麼問題的。然而在給其他諸侯分封地盤和爵位的時候,項羽卻在有意無意間給自己埋下了不少大坑。項羽是“戰神”級別的人物,而且他手下的楚軍戰鬥力也遠勝其他軍隊。如果是五萬打十萬,那對項羽來說應該不在話下。可是要想憑這五萬人鎮住諸侯們的數十萬兵馬,那顯然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因此,項羽將秦朝天下這塊大“蛋糕”分給各路諸侯,他自己拿走其中最大一塊是最實際的做法。憑項羽的實力,等把大家拆散後再擇機各個擊破是更容易完成的目標。

不過話又說回來,項羽分封諸侯王雖然不能算缺乏政治智慧,但在分封過程中他還是犯了一些重大失誤,後來他兵敗烏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這次分封失誤造成的。

首先,項羽把自己最大的對手劉邦分封到了當時還是窮山惡水的巴蜀之地,此舉本來也算明智。可事後他卻又將巴蜀連通關中地區的鎖鑰門戶漢中也一併給了劉邦。這就相當於把戰略主動權拱手交到了劉邦手中。後來劉邦之所以能輕鬆實現暗度陳倉奇襲,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其次,分封諸侯過程中存在一些分配不公問題導致與諸侯結怨。比如在推翻秦朝過程中沒有立下戰功的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被封為雍王、塞王、翟王,由他們統治關中地區。而原齊國王室後裔田榮、反秦義軍重要首領陳餘、山東遊擊武裝首領彭越等人,或是分封地位不及預期,或是乾脆就沒有分封。因此田榮、陳餘、彭越這些人自然視項羽為仇家。

除了分封過程中所犯的失誤外,許多人認為項羽放棄關中,把自己封地選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東部地區也是一大敗筆。那麼項羽為什麼不把關中封給自己呢?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

古代那些政權對國家的掌控力並不強,他們統治國家或部分地區依靠的就是自己身邊的貴族集團勢力,如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項羽雖然完全可以將有“被山帶河”、“四塞之國”美譽的關中地區分封給自己,可他的勢力根基在東部的楚地。當時局勢尚處動盪不安,項羽選擇回到東部根據地,穩定自己的基本盤其實並不算什麼戰略失誤。只是後來項羽失敗了,所以他放棄關中被看成了是短視行為。倘若項羽成功,那他衣錦還鄉,定都彭城又會被後世解讀為高明的戰略大轉移。所以很多歷史人物或事件並不是先有過程才有結果,而是有了結果後再被套上各種成功或失敗的過程,僅此而已。

8。 彭城之戰

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中,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諸侯也紛紛背漢向楚。項羽則充分表現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此戰可以說是完勝的結局,項羽不但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更扭轉了項羽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重新佔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此時項羽27歲,霸王之名歷史至此一人,千古無二。 彭城之戰的精彩程度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9。 鴻溝和議

劉邦採取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項羽於是剝奪了范增的權利。范增沒有想到項羽竟然會懷疑自己和劉邦有勾結,十分氣憤,於是告老還鄉,但在途中病死。

漢高祖四年八月,項羽與劉邦結束了長達兩年的對峙,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事實上,此時的局勢對於項羽已經極為不利。在雙方在滎陽對峙早期,劉邦和項羽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項羽甚至佔據著一定的上風,然而隨著兩年的經營,到“鴻溝和議”時,劉邦已經透過軍事征服和外交遊說等方式,拜韓信為大將軍 先後攻佔魏地、代地、趙地、齊地,降服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從而掌控了天下絕大部分土地,並從東部和北部對項羽的控制區實現了半包圍,而項羽的勢力則毫無發展。可以說,此時的戰略天平已經完全倒向了劉邦。

10。 垓下之戰

同年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劉邦採納張良、陳平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並命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11。 四面楚歌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楚軍節節敗退,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楚軍雖敗,但漢軍亦傷亡慘重,僵持中,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12。 烏江自刎

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歷史上的項羽: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英雄的幻想。

13。 霸王別姬

一提到霸王項羽,就不得不提虞姬,至於歷史上虞姬是否真的存在,也沒有相關記載,《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述:“有佳人名虞,常幸從,馬兒名騅,常騎之。”根據項羽本紀垓下歌描述,在項羽被困四面楚歌時,應該有一女子常伴左右,只是說她是一個姓虞的美人。到了唐代的《括地誌》一書中才出現“虞姬”這個名字,但“虞姬”的意思,也並非是“姓虞名姬”。“姬”在古代只是女人的一種代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是姓虞名姬,實在是一種誤讀。

14。如何評價

從古至今,人們對項羽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如說他有勇無謀,有人說婦人之仁。我想說的項羽是一個鮮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輝煌過也落魄過。他同千千萬萬大眾般不完美,但他有他的魄力和身上展現出的英雄魅力。從起兵反秦到兵敗自刎,31年的人生,這應該是玄幻小說的主角人生吧, 這樣一個人,生來不是為了功於心計而稱帝的,西楚霸王,生來就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英雄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