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高洋繼續其兄長的未竟之事,不顧其母婁太后和諸多懷朔勳貴的反對,積極籌備篡奪東魏政權的事宜。武定八年(550)五月,高洋接受東魏孝靜帝的禪讓,建立北齊。

魏齊禪代後,高氏成為皇族,北魏宗室喪失了皇族宗室的身份,成為被北齊皇帝忌憚的前朝勳貴,這種身份的變化又會對其政治地位產生怎樣影響呢?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北齊時期北魏宗室的政治地位

一 北齊政權中北魏宗室所任三省官及地方官

北魏宗室成員在天保初多被任命為榮寵無權的文散官,但並不意味這北魏宗室在北齊政權中毫無作為。有齊一朝,北魏宗室中也有部分成員在三省、禁衛系統或地方行臺出任官職,在北齊中央及地方官僚系統中佔有一席之地。

這些北魏宗室能夠行使相應政治權力與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呈現北齊皇帝對北魏宗室這一群體的態度及其轉變。

1。 北齊時期北魏宗室所任三省官

北齊時期的官制多是因循北魏,中央三省制度亦是如此。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並省尚書省等仍是最主要的中央權力機構。三省長官享有極大的政治權力和較高的政治地位。故仍可以透過對北魏宗室在北齊三省任官的情況的分析,來認識其在中央權力機構中的地位。

北魏宗室在尚書省任職的比例很低,較東魏時期尚書省中近半數為北魏宗室相比,北魏宗室在尚書省的任職比例大幅度下降。那麼,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北魏宗室在尚書省任職的比例下降如此之多?而出任尚書省官職的這些北魏宗室成員又是否能夠真正行使職權,參與到尚書省的政務之中?

北齊統治者對尚書省長官作出這樣的安排,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北齊統治者意圖藉助高氏宗室及懷朔勳貴等的政治力量來維持北齊政權的穩定。高氏宗室與北齊統治者同出一族,血緣關係密切,是北齊統治者鞏固高氏政權最放心的政治力量,故尚書省的最高權力長時間掌握在北齊宗室手中。

懷朔勳貴在北齊享有很高的政治聲望,掌握北齊的軍事權力,也是北齊統治者依賴的群體。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2。 北齊時期北魏宗室所任地方官

北齊時期,由於對北周及蕭梁北魏宗室在北齊時期任地方官的人數極少,但北魏宗室成員元景安因其在東魏期間,自關中投奔東魏的舉動深受高氏父子的信任,再加上元景安自身軍事素養極高,長期在南北邊境地區擔任地方官,對當地的民政及邊境的安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真正掌握了地方軍政大權。

元修伯任地方官期間行使相應的地方行政權力,聲望政績皆備。然而,僅有元景安及元修伯二人掌握地方實權,說明北魏宗室在北齊地方行政體系中的地位微乎其微,對地方軍政的影響力及控制力較低。戰爭的需要,行臺制度成為北齊最高一級的地方機構,主要負責地方的軍政事務。

二 北魏宗室地位身份改變

1。 北魏宗室地位

北魏後期,宗室作為皇室血親,掌握著北魏政權的核心力量,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東西魏分裂後,大部分北魏宗室成員選擇留在東魏,成為東魏政權正統性的重要標誌。但由於東魏政權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高歡父子手中,北魏宗室的政治權力及地位較北魏有所改變。

從任官上看,北魏宗室中較多成員的官職品級較高。在中央,北魏宗室中多擔任諸公官和三省長官,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但從其實際掌握的權力看,諸公職僅是為優禮大臣,不掌握實際權力。

北魏宗室成員在三省中的任職,僅在尚書一省中,掌握實際權力,且還要受到高氏宗親和懷朔勳貴的監視。在地方,北魏宗室中也有多人出任地方刺史,任職區域基本都處於東魏的東北部和東部。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2。 北魏宗室身份

北齊建立後,北魏宗室的身份發生了變化,由皇室血親變為前朝宗室,北魏宗室的任官及政治地位大大降低。

首先是官品的降低,北齊建立之初,文宣帝高洋便對北魏宗室的任官作出調整,將大部分在東魏任諸公官或三省官的北魏宗室,改授為特進、光祿大夫等文散官。高洋此舉的目的在於透過降低北魏宗室的政治地位,削弱北魏宗室實際掌握的政治權力,達到其穩定北齊政權的目的。

其次,北魏宗室任官人數的減少。特別是在天保十年(559)之後,北魏宗室成員在北齊政權中任職的不過十餘人,主要是元景安父子及元景安堂兄、元文遙父子等。從其任職的三省官和地方官看,北齊政權中北魏宗室成員雖掌握一定實權,其中較為突出者如元文遙,曾為中書、門下兩省長官,在中央行政體系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但由於擔任北齊官職的北魏宗室成員人數過少,根本不可能形成對中央三省或地方的控制。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高洋屠殺北魏宗室研究

天保元年(550)五月,文宣帝高洋以受禪的方式即皇帝位,建立北齊。然而,高洋雖取代東魏建立了北齊政權,卻仍對東魏孝靜帝及北宗室持懷疑的態度,既然高洋對北魏宗室的猜忌之心自建立北齊政權後便已存在,為何高洋在其在位前期僅賜死個別北魏宗室成員,卻在逝世前半年內兩次下令屠殺北魏宗室?

可見,高洋屠殺北魏宗室的原因並非僅是忌憚其前朝皇室的身份,害怕北魏宗室威脅北齊統治的穩定,高洋此舉應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北魏宗室被誅殺

1。 北魏宗室被誅殺的時間及其世系

元坦曾在東魏時期任宗正一職,負責東魏的宗室事宜,在北魏宗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元斌在東魏時期曾出任中書令等要職,且因其庶妹玉儀深受高澄寵愛之故,與高澄關係甚密,受到高氏的信任和重用。

可以說,無論是從與孝文帝的血緣親疏關係,還是從東魏時期的任官及政治聲望看,元坦及元斌二人都是在北魏宗室中居於上層的代表性人物。與孝文一系的血緣親近關係和在東魏時期極高的政治地位,成了元坦和元斌二人的催命符,使得他們二人成為高洋誅殺北魏宗室的首選目標。

元暉業此舉,表明自己對高洋取代孝靜帝的不滿以及對北齊王朝正統性的否認,故高洋才會對元暉業二人痛下殺手。

同樣地,拒絕改姓高姓的元景皓雖是出於昭成一系,屬北魏疏宗,但其拒絕改姓這一舉措,在高洋看來,也是對魏齊易代一事的不滿。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2。 北魏宗室被誅殺的世系

由上述可知,天保前期高洋屠殺北魏宗室成員,主要是依據北魏宗室與孝文帝系的血緣關係以及其曾在東魏時期的政治影響力等因素來選取目標。除此之外,凡在天保初期,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舉措,表明對高洋以齊代魏一事表達不滿或反對態度的北魏宗室成員,皆會遭到高洋的誅殺。

即是說,高洋屠殺北魏宗室以昭成一系為分界點,昭成已下的各世系皆被屠戮,而昭成一系的北魏宗室成員可得以保全。

元弼為昭成之後,其諸子皆在天保十年被誅殺,而元弼的侄子元士將並沒有被高洋誅殺,其在武成年間還出任將作大匠一職。文成之後的元修伯,在血緣關係上與孝文帝也較為親近,但其在高洋的兩次大肆屠殺中也得以保全,後在北齊出任度支尚書等職,齊滅後入周。

可見,天保十年(559)高洋大肆屠殺北魏宗室並不是嚴格地以昭成世系作為依據,昭成一系的部分北魏宗室成員也有喪生於高洋的兩次屠戮之舉中,昭成已下亦有部分北魏宗室成員在高洋天保十年(559)的大肆屠殺中得以保全。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二 高洋屠殺北魏宗室的原因

1。 高洋屠殺北魏宗室的背景

在整個天保年間,北魏宗室一直很清楚自己前朝宗室的身份會招致殺身之禍,並透過各種措施改變命運。那麼,既然北魏宗室很清楚自身的處境,為什麼不採取武力反抗的措施來尋求一線生機呢?

北魏宗室無法在高洋大肆屠殺時進行反抗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北魏宗室成員沒有絲毫軍事力量。

北魏末年,孝武帝依靠軍隊與高歡進行對抗,西入關中,將高歡置於“逐君”、“非正統”的政治處境中。故自東魏建立起,高氏父子便不再將北魏宗室成員納入軍事體系之中。北齊建立後,高洋處處提防北魏宗室,更不可能任命北魏宗室成員出任武官職。

元景安屬北魏疏宗,天平年間自西魏來附,其本人是親近高氏王朝的,是北魏宗室中最早被高洋親賜高姓的成員。

且從元景安向文宣帝高洋告密其堂兄元景皓拒改高姓一事可以看出,在北齊高氏和元魏宗室兩者之間,元景安已經做出了選擇,故其不可能在天保十年高洋屠殺北魏宗室成員時進行反抗。

既然北魏宗室沒有軍事力量來反抗高洋的屠殺暴行,就更不可能擁有推翻北齊、復興東魏的政治、軍事能力。那麼,高洋為何要在天保十年(559)先後兩次對北魏宗室成員大肆屠戮呢?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

2。 高洋屠殺北魏宗室核心

高洋因多年飲酒傷身及精神疾病的影響,自知時日無多,便開始為太子高殷的順利繼位掃除障礙,北魏宗室卻再次成為高洋誅殺的目標。

既然北魏宗室自身並不具備復興王朝的政治軍事力量,且其中可能會危害北齊統治穩定的北魏宗室成員早已被誅殺,為何高洋卻認為剩餘的北魏宗室成員會影響到高殷繼承皇位?

從魏齊易代過程中懷朔勳貴堅定的反對高洋即位便可以看出。而懷朔勳貴自北魏末年起,便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軍事力量,是北齊軍事系統中的中堅力量。若懷朔勳貴在高洋逝世後擁護北魏宗室復興王朝,以懷朔勳貴的政治軍事力量加上北魏宗室正統性的文化影響,高殷的繼位便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由此可以看出,高洋在天保十年(559)兩次屠殺北魏宗室,並不是認為僅憑北魏宗室可能對太子高殷繼位起阻礙作用 ,而是擔心懷朔勳貴與北魏宗室的聯合,擔心懷朔勳貴會擁立北魏宗室復興東魏,從而影響高殷順利繼位。

魏齊禪代,北魏宗室作為前朝勳貴怎能不被視為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