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地處膠東半島北部的龍口市,舊稱黃縣,歷史相當悠久。

黃縣,不僅是《漢書 地理志》明確提到的東萊郡屬縣之一,並且早在秦始皇東巡時期,就已經名見經傳,《史記 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帝)二十八年,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其中的“黃”,即黃縣。

雖然黃縣建縣的精確年代已很難考證,但不少研究者都認為黃、掖兩邑至少在戰國田齊時期就已初具規模。當然,在之前的萊子國時期,黃縣境內已有城郭,只不過那時還沒有使用“黃”字作為這一區域的名稱。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本文配圖均為城後淳于村周邊的場景)

黃縣深厚的歷史底蘊,不僅體現在眾多的文化古蹟上(比如萊子國歸城遺址和萊山月主祠等),還體現在一些特色的複姓中。

膠東半島的本土複姓並不太多,較為典型者,當屬“淳于”和“太史”。而巧合的是,這兩大複姓都集中在黃縣的區域內,並且定居黃縣的時間可追溯到東漢乃至戰國。戰國名人淳于髡的具體籍貫或許還有不同說法,但漢末三國名將太史慈是東萊郡黃縣人這一點,則在《三國志》中言之鑿鑿。

黃縣太史氏,自太史慈之後,名人不多。而黃縣淳于氏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在唐代又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淳于難、淳于朗兄弟在隋末唐初為半島區域內的梟雄人物,後來歸順唐朝,被分別任命為登州刺史和萊州刺史(《資治通鑑》中有記載)。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在唐代之前,半島只有萊州而無登州,登州之設,即從淳于難開始。當時淳于難佔據文登為根基,唐朝方面接受他的歸順之後,就以文登之“登”字作為半島東部新設之州的名稱。登州治所遷到蓬萊,則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不過,除了淳于難、淳于朗兄弟二人,終唐之世,黃縣淳于姓又鮮有知名者。這或許與唐憲宗時期避諱改姓有關。《舊唐書》載:“貞元元年十二月,壬寅,改淳縣為清溪縣,姓淳于者改姓於。”一直到了唐朝滅亡後的五代時期,才重新有膠東淳于姓人物出現在正史當中。

這位膠東淳于姓人物,就是後唐大將霍彥威帳下的幕客淳于晏。淳于晏的籍貫,在當時的史料中僅記載為“登州人”。但清代的《山東通志》進一步補充為黃縣,依據為立在蔚陽山的淳于髡墓神道碑,撰寫碑文之人,就是淳于晏。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蔚陽山在龍口市東部(諸由觀鎮),蓬黃交界處。因為古代有淳于髡墓及神道碑在此,黃縣淳于家族一直將此視為祖居地。現在仍有淳于姓人分佈的城後淳于村(龍口市東萊街道),村志就記載說:“明朝中前期,淳于姓由現在諸由觀鎮蔚陽山下淳于故里遷來落戶,稱淳于村,一九八一年更為城後淳于村。”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淳于村更名為城後淳于村,主要是因為避免重名。當時,在諸由觀一帶也有一個淳于村。或許是因為那個淳于村距離蔚陽山祖居地更近,就沒有改名。而實際上,諸由觀鎮的淳于村,如今已無複姓淳于的人。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類似的情況,在膠東半島其他縣市區也有。比如,萊州、萊陽、蓬萊、招遠等地都叫做“淳于”或者帶“淳于”字樣的村莊,相傳都與淳于姓有淵源,但如今均難尋淳于姓蹤跡。

“淳于”是膠東半島有名的複姓,龍口的城後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實際上,即便在城後淳于村,淳于姓也不是唯一的姓氏。這個村還有曲、王、單、馮、程、鄒、遲等十多種姓氏。不過就算如此,城後淳于村也稱得上是如今膠東地區為數不多的淳于姓聚居地了。根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統計,村裡的淳于姓約九十戶。現在的詳細情況暫不瞭解,但應該也是在此規模上下,浮動不會太大。

當地的淳于姓取名基本都是兩字,加上覆姓,就是四字姓名,讀起來倒是朗朗上口。如果你在煙臺範圍內遇到了淳于姓的朋友,不妨寒暄一下,說不定就與這個村有聯絡。